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6-19

● 刘复兴 李清煜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形成新理念,新发展格局构建取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们亟需建成一个强有力的基础教育体系来夯实精神文明基础,协调推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以培养人才、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改革。

一、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形成了***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一是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二是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三是提出教育“四为”方针,特别强调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四是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六大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是提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重大命题;六是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施劳动教育;七是要求青少年学生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听党话、跟党走[4]。这些关于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明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在教育中首要的、核心的、引领的地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明确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品格,明确了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明确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根据新时代党中央与***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厘定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语境下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

二、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思想建设、价值建设、信仰建设、文化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存在着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特别是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其中,在众多西方教育哲学思想中,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此时此地人的成长,以自由与民主张扬了个人特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的实现。[5]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对人本主义的扭曲和滥用的现象,容易直接将人与物、外在与内在、个人与集体、感性与理性置于对立状态,甚至走向以“人”为尊、以“私”为本的极端,容易忽视人的群体性和理性,甚至可能消解教育的公共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义务,使得教育中个人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抬头。其次,经验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大市场。一方面,经验主义有效突出了实践活动与切身体验之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却将人的理性悬搁。[6]另一方面,经验主义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容易使得师生双方都忽视了知识的理论性与学术性,引致教师将教育工作简化泛化为局部经验的总结而非专业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高阶思维、抽象思维、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再次,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催生了“情境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变了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7]然而,建构主义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学与学习碎片化、个体化、情景化。此外,基础教育中的行为主义取向采取“刺激-反应”“控制者-受控者”模型,能有效地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但这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决定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却将学习者置于被动位置,漠视其主观能动性,并加剧了教学与学习的碎片化与重复化。最后,实用主义思潮对教育影响比较大。实用主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的一大核心流派,“学而优则仕”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演变为“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甚至发展出教育有用无用的争辩,导致基础教育应试化、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引发不同主体对教育目的和功能认知上的偏差和错位,直接表现为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以及党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之间始终难以实现各个层面的统一问题。我们只有深刻总结和反思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才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找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三、以结构性调整为目标系统推进基础教育整体性变革

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人类社会新的发展观正在引起当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的变革。客观上,这也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结构性、整体性变革的新趋势。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结构性、整体性变革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突破口,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养成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在克服我国以往基础教育改革的结构性缺陷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领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结合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面向2035 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新路。[8]新时代基础教育结构性、整体性改革需要着眼基础教育的目标结构、素质结构、课程结构、活动结构、评价结构这五大核心领域。一是以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问题为抓手,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首要的、核心的、引领的作用,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结构。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点,面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重新审视、完善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厘定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结构安排与人才培养目标结构的实现高度统一起来,推动综合素养培养目标落地生效。三是切实处理好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兼顾体系化、结构化、原理化的学科知识掌握目标与探究化、个体化、经验化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养成目标,依托数字化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合作式、扁平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四是建设完善的新型教育教学支撑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育人,发挥政府政策引领支持作用,推进不同水平教育阶段的纵向贯通,进一步尝试探索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衔接发展新模式。五是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为导向,完善基础教育评价结构,以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契机,加快新型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基础教育结构性、整体性变革还需以辩证的视角和系统性思维处理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关系。要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基础教育体系,平衡德与才的关系;要重申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平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推进教育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关联,平衡知识原理与能力迁移的关系;要兼顾基础知识、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平衡课堂教学与活动探究的关系;要始终把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任务,平衡个性张扬与集体主义的关系;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新型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质量监测制度,平衡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与全面评价的关系。

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建设全面培养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大论断[10],把我们党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高质量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我们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但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依靠中国特色的教育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在人才方面的不足与差距,我国高水平人力资本总体规模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立足本土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1]新要求,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领域、新赛道。一方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要牢牢把握“六个下功夫”“九个要求”这一重要行动指南,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12]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应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出发,科学处理好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与全面评价的关系。要格外注意的是,实现全面发展,必须以全面培养为途径,但绝不能仅仅以全面评价甚至全面考试为手段。如果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和全面培养就一定要把所有科目都纳入考试,就会陷入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与全面考试的“应试教育”、减负与增负的怪圈之中。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中,全面考试的导向是我们应当高度警惕的。要切实做到真正“发展素质教育”[13],高度重视全面培养问题,以全面培养为基础实现全面发展,以全面评价为保障推动全面培养,努力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基础教育回归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道路上。

五、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价值导向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任务。首先,基础教育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要发挥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作用,加强大学与高中的衔接,特别是把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尽早一点在高中阶段实施。二是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育政策,下大力气加强科普教育,克服行为主义训练与碎片化教学学习的不良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实施创造性劳动并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加强知行合一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学思结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坚定的信仰,强化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运用,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大格局与大胸怀,努力培养跨学科与跨文化人才。四是要建设我国的英才教育体系,克服朴素的教育公平观的消极影响,积极推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与系统培养。五是要建设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14]

其次,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子。切实激发基层的办学活力,赋予学校和师生实施教育治理的权利,深化办学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在全社会深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文化土壤,形成“政府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合力共进”的立体多元的基础教育改革新格局,加强新时代课程教材建设,培养具有红色教育家与人民教育家精神的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实践为根本途径,以中国特色文化素质教育为必要条件,以社会责任感为必备品格,以创新能力为关键能力,为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第三,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文明阶段向数字文明阶段过渡,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15]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 等新技术对基础教育治理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基础教育治理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利用新技术开展人机协作的智能化教育模式创新改革;应用数字化技术健全完善线上教学、学习和工作机制;探索依托教育元宇宙实施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六、以新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助力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前途。[16]现有的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是以硬性指标评价为主、侧重传统学科领域为主的评价难以实现对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二是偏重智育的片面评价无法满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三是重视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增值性和表现性评价难以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持续推进与改善。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该文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共涉及了5 个方面22 项改革任务,首次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四个评价”新理念。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应根据国家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不把学生升学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指标,坚决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要切实改革学生评价,打破“唯分数”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切实改革学校评价,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特点特色进行差异化、区分化、各有侧重的评价。就具体评价工作开展而言,一是要以核心素养落地引领课程教学方式变革与教育评价改革,建设新型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业水平、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评估。二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型数字技术,构建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监测维度,保障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科学合理运行。三是要特别重视和保障实施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多主体治理的动态评估与监测体系,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保障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7]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教育评价变革的新视角,在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教育评价应重视发展大数据评价、全时空评价、多维标准体系评价、预测发展性评价以及更加重视非认知因素评价的综合素质评价。

七、以红色基因为精神之源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

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办教育的独特精神价值,是从我们党办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凝练而成的精神谱系。[18]其中包括了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中所形成的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宝贵精神财富。[19]2022 年4 月25日,***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一定要把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20],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光荣传统与根本经验,立德树人监测与评价机制是教育领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制度,传承红色基因是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抓手,应被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1]

一是地方和学校要充分挖掘地方史和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料保护好、整理好、研究好,将宝贵的红色记忆守护好、宣传好、继承好,将红色基因作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构建起普遍的社会认同。二是要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中。要在各学段学生入学之初的新生教育课上,以符合学龄学情的形式引入红色教育内容;紧紧铸牢思政课主阵地,以红色记忆立德树人;围绕红色基因,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精神融入学科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三是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中。加强思政课教材建设,在国家层面组织编写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红色基因教材读本,以故事性与说理性相结合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依托教育数字化发展,创编红色基因数字教材,以电影、电视剧、动画、微课、短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中。四是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托各地各校红色文化,通过结合文化栏、走廊、教室主题装扮等校园硬件文化建设,与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红色记忆周”等校园软文化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基因校园文化。五是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邀请红色榜样进学校,组织红色基因高校-小学、高校-中学联学活动,定期开展校外红色主题展览参观活动、红色文化旅游活动、红色精神体验活动,以记忆唤醒情感,切实提升基础教育段学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坚定信仰,不负党、国家和人民的嘱托和殷切希望。

八、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

***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2]基础教育改革“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改革。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我们实施教育改革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掌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大教师和地方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实施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又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改革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其次,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将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放置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看,放置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大格局中看,放置在加快建成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的大格局中看,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最后,要坚持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导向。基础教育改革需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要认真总结历史上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以中国国情和文化为背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体现中国特色,形成中国自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