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 张洪斌 徐义晗
高职教育同其它类型教育一样,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是根本,本文旨在以系统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分析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和措施。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过程包含了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实施教学方案并进行评价等环节,每一个设计环节又包含若干个具体操作步骤,比如“前端分析环节”包含 “教学背景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等3个步骤等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是构成系统的要素,由此我们建立人才培养系统狭义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具有五个环节,前端分析环节和确定教学目标环节是系统的输入环节,提供系统的输入信号,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环节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和修改环节是系统的信息处理环节,教学设计成果推广环节是系统的执行环节,执行环节的输出就是系统的输出状态。但是,教学设计理论注重于探索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某些要素被简化或理想化了,特别是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设计理论考虑的要素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只能是人才培养过程简化模型。
人才培养过程狭义模型忽略了一系列在人才培养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还远远不够完善,有必要在考虑更多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系统广义模型。在充分分析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各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人才培养系统广义模型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诸多工作环节。建立广义模型是为了从人才培养过程的视角、而不是单纯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视角分析问题,考虑了一部分教学设计理论以外的因素,对于教学设计本身的内容也有适当的取舍。
相对狭义模型而言,在广义模型中增加了与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相关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比较自然地配置于人才培养系统模型的适当环节中,增加这些因素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普通教育在类型上有很大的区别,职业教育期望尽可能地利用学校教育过程将学生培养为职业人,使毕业生顺利进入对口的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此,需要将职业院校与就业相关的工作纳入其中,而学生的就业信息又可以作为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状态信息。
图1 人才培养系统狭义模型图
图2 人才培养系统广义模型
第二、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企业,为了提高毕业生对于企业的适应性,必须将企业的主流技术、企业规范、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等作为学校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对待,所以,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至关重要,而校企合作一般以专业或课程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型中引入校企合作作为关键要素。
第三、表面上看,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设计关系不大,因为在国外的学校中一般没有类似于我国学校的学工系统,甚至没有学生行政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但是,在我国的学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等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系统中。
第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般默认教师胜任教学工作,而没有考虑教师的差异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这对于普通教育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情况比较特殊,发展历史比较短,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培养模式,教师整体上质量还不是很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院校,一般没有企业经历,在实践技能上缺乏严格训练;二是对于职业教育普遍没有建立起很成熟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讲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
将狭义模型扩展为广义模型的过程说明我们对于人才培养过程认识的深化,也是我们将教学设计理论与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后、将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丰富和提高。狭义模型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基本是适用的,其原因在于普通教育的历史比较长、相对比较成熟,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但是,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我国还没有从法律层面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因而,高等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以期望实现吸收企业先进技术、改进教学内容、培训师资、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等目标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可能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出现异常情况,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基于人才培养系统广义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系统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
1.在教学设计层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与课程教学相关联内容,而对于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巨大影响的学生管理、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相关要素缺乏统筹考虑,同时,仅仅从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教学策略和方案存在先天不足。
2.在教学实施阶段,由于师资队伍责任心、教学能力、技术水平和眼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教学设计提出的许多要求没有实现,还有许多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时,还没有将学校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接轨,校内组织的考试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4.教师掌握学生特征情况不够,特别是对于受到网络信息传播迅速、转型社会的影响考虑不足,因材施教不够;完全按专业口径组织教学、培养人才,但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厌学、甚至放弃在原专业学习和就业;学风问题、部分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出现明显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和就业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反复出现,但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5.虽然多年来一直倡导校企合作,并且校企合作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产生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妥善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1.按专业培养人才的培养方式不能适应相当比例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策略和方案缺乏柔性,特别是在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后,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能力不足和学习兴趣缺乏而放弃学习,也就丧失了对口就业的竞争力。
2.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相互脱节,导致了课程教学相关工作与学生课余管理和教育工作协调性差。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和院系层面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两个系统之间交流不够,一方面教学系统没有经常性地提出需要学工系统进行配合的要求,同时,学工系统在制定各种管理考核制度和组织各种活动时也没有从专业角度出发考虑提高培养质量学生的因素,这种情况连学生都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协调不够是与学风相关问题反复出现但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
3.生源质量发生变化,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缺失。
4.以教研室主任为主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未吸纳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参与讨论,教研室主任阅历和知识面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水平;在制定教学大纲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时,考虑学生情况和企业资源不够。教师普遍将注意力放在课程教学上,对于校企合作的良好效应没有足够的认识,校企合作工作的教师参与面很窄,缺乏主动了解企业和参与校企合作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技术、职业素质等缺乏了解,一方面不能主动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自己的责任。
5.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精力少,与学生接触交流少,师生之间缺乏互相了解和信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启发作用趋于丧失,学生不再崇拜教师,其负面影响很大,使得许多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落实不到位。
1.专业融合。将按专业培养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在继续按专业招生的情况下,在相关专业群内设置若干专业方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向性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并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制度;
2.加强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交流和协调。在学校层面鼓励和支持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形成两个系统相互交流和协调的机制;在院系层面将专业教研室、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资源整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引导、教育和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学风问题;
3.在教师面临各个方面工作、生活压力的情况下,由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考核标准,鼓励教师多接触学生,恢复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4.增加教师的企业培训、接触企业和实地考察企业的机会,让教师多接触往届毕业生,并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理论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看问题的层次,开阔教师的视野,以此为基础,加大推进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工作的力度。
[1]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0.
[2]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等,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M].王小明,庞维国,陈保华,汪亚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0.
[3]郑太年.教学范式转型是否可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 2 卷)》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30-34.
[4]肖玮萍.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2):89-92.
[5]王春华.教学设计理论有效性的缺失及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25-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