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 丁念金
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
● 丁念金
学习过程评价即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基础主要有人学理念、文化理念、学习过程规律、学习生活质量观。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理念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走进崇高;促进学习;自主性;个性化。体现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操作要领有:充分地发展和利用素质文化;让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崇高;以自我评价为主;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框架。
学习过程;评价;理念
学习过程评价即对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它与学习起点评价、学习结果评价相对。与其他评价一样,学习过程评价的关键问题之是一理念问题。一方面,学习过程评价需要贯彻一定的理念;另一方面,学习过程评价又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而技术是为理念服务的。可以说,理念是评价的灵魂。因此,对学习过程评价之理念的探讨显得相当重要。近年来,笔者对学习过程评价理念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并在中小学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探索,本文是在结合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根据什么来提出和形成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呢?这就需要探讨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基础。应该说,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根本上讲,学习过程评价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因为这是对学习者这种人进行评价,是评价人的学习过程,首先要做的是要对学习过程进行价值评判并着眼于提升人的价值,价值体现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评价就在于确定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1]。因此,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首先应该关于人的问题的理念,这类理念集中存在于人学理念之中。“人学”即关于人的学说,其核心是人的哲学。人学理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理念,其中对学习过程评价理念起着重要基础作用的包括:人的本质观和人性观;人的价值观;人的潜能观;人的地位观。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驱动着人的行为,对人的需要、观念和行为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什么是文化呢?关于此,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笔者认为,文化是“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它包括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个大的层面[2],其中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本质[3]。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化精神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以文化理念的形式发生的,文化理念即基于文化精神的人们的基本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对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过程。当前,许多研究都特别注意到学习过程的文化性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基于学习评价的特点和当前文化发展变迁的特点,以下文化理念对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影响特别重要: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多元文化观;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关系观。
学习过程评价是为了评判和改进学习过程,发现和促进理想的学习过程,以充分发挥每个学习者的潜能。怎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理想的学习过程,如何评判和改进学习过程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学习过程规律,要使学习过程高程度地合乎学习过程规律。所谓学习过程规律,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本质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必然趋势。
关于学习过程规律,人们已有大量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学记》就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学习规律:荀子的《劝学》也阐述了一些学习规律。20世纪,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学习论,学习论的研究揭示出较多的学习规律。当前,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学习科学,更是正在系统地探索各个方面的学习规律。这些研究,都为提炼学习过程评价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习过程规律涉及到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生理规律、社会规律等多个领域的规律。
学习过程评价的宗旨,不仅在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在于提升学习生活的质量。在此,我们把学习看作一种生活,即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整个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处于学生时代的人的最主要的生活。从古代开始,伦理学的一项重要观念是:人是追求幸福的,人的各种活动要指向人的生活幸福,这也是一种生活质量观。当前,各种观念和现实趋势表明,关注学习生活和学习生活质量是一种必然,具有重要的意义[4]。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也应该基于学习生活质量观。
就学习过程评价而言,学习生活质量观特别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学习生活的特征,即学习者和评价者认同的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应该满足的重要的特征;二是注意学习者的学习意义感,即学习者对学习生活之意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感受到的学习生活的意义,包括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三是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即学习者对学习与幸福生活之关系的认识,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提出如下几条学习过程评价理念,这也就是笔者所认为的学习过程评价理念的构成。
任何评价都应该有一个核心导向,学习过程评价也是如此。在过去的多数学习评价中,核心导向是“资格”,而资格的最终导向又是利益,其中最受关注的利益是财富和权力。笔者认为,过于关注利益和资格,不仅不利于素质发展,而且往往会形成和强化人们争夺利益的价值观和心态,不利于社会和和谐。现在看来,作为学习评价(包括学习过程评价)之核心导向的,应该是素质发展。这里的“素质”接近于“素质教育”中所说是素质,是广义的,指人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主要包括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性格、气质、身体素质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是人学理念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人的价值和地位取决于人的素质。
学习过程评价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特别要求达到如下三点:第一,学习过程评价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习者的素质发展,而不是对学习者进行评等或赋予某种资格;第二,学习过程评价是要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的,而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习过程能否促进学习者的素质发展;第三,学习过程评价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素质发展的一种理想是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应该指向这个理想。
学习过程评价理念要体现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此,特别是要体现中华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价值。当前,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价值处于迅速更新的过程之中,其中有些文化价值来自于西方文化,那么中华文化中是否有些价值值得高度注重呢?有!其中,如果说西方现代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自由”,那么中华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崇高”[5]。在中华文化中,“崇高”作为一种价值,具有高尚、被人尊重和推崇、生活品位高、地位优越等含义。“崇高”这个价值在中华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很值得而且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在学习过程评价上应该具有走进崇高的理念。另一方面,如何通过学习过程评价使学习者走进崇高,那么也显著地提升了学习生活质量,因为这使得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变得崇高,而崇高的生活显然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走向崇高,特别要求达到如下三点:第一,认识到人从本性上讲是追求崇高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遵循这一本性;第二,明确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崇高”,学习过程评价要体现这一价值,形成和强化学习过程的崇高性;第三,明确地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的素质发展,而人的素质发展是崇高的。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表明,通过评价是可以促进学习的,这已成为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性的结论。同时,学习过程评价只有做到促进学习,才能起到提升学习生活质量的作用。关于评价要促进学习,在国内外已经被广泛认同,例如,崔允漷教授指出,“促进学习的评价”正在成为学习评价的主流[6]。因此,“促进学习”应该成为学习过程评价的一条重要理念。
学习过程评价体现“促进学习”的理念,特别要达到如下要求:第一,要明确认识到,学习过程评价不是为了评判学习、给学习者评等,而是为了发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第二,通过学习过程评价,要力图发现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的理想的学习过程;第三,通过学习过程评价,极大的激励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学习过程更加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研究表明,自主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7]。基于此,学习过程评价应该遵循自主性的理念,即注重作为评价对象的学习者的自主性。
学习过程评价体现自主性理念,特别要达到如下要求:第一,学习过程评价要由学习者自己主导、自己做主,并避免外在控制;第二,学习过程评价应该纳入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框架体系之中,作为其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第三,学习过程评价还要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自主性意识和能力。
学习过程的又一条重要规律是: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方法等都应该因人而异,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当前,在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个性化学习已受到普遍的关注,并开始作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在开展。基于此,学习过程评价应该遵循个性化的理念,即因学习者个人而异。
学习过程评价遵循个性化理念,特别要注意达到如下要求:第一,学习过程评价所基于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能整齐划一、不能千篇一律;第二,学习过程评价要揭示出理想的学习过程,而理想的学习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不能统一化;第三,学习过程评价要纳入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整体框架体系之中,作为个性化学习的一个环节来开展。
如何才能充分地体现学习过程评价的上述理念呢?这极为复杂。就学习过程评价的基本操作而言,要注意如下的操作要领: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行为受到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学习过程评价上,要真正做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就要充分地借助于文化的作用,这集中表现为:充分地发展和利用素质文化。所谓素质文化,就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主导价值追求的文化。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价值,当一个社会不仅致力于发展人的素质,而且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将人的素质发展作为主导性的价值追求时,这就形成一种素质文化。
素质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理想人格观念,就是一种素质文化观念;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宗旨之一就是要政府官员达到一定的素质,其中也含有素质文化的成分。不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长期以来,文化的核心成分乃是利益文化,其中最受关注的利益是财富和权力,以利益文化为核心文化的状况,导致了人类社会中过多的冲突、纷争和动荡。当今,我们应该转向以素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成分,因为:第一,人的素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的素质,人的基本内涵即为人的素质;第二,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社会发展将不可想象;第三,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美好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容,社会美好首先是人的美好;第四,马克思曾强调,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8];第五,在素质发展方面,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因此素质发展可以成为每个人的可实现的追求;第六,素质发展副作用很小,因为人大力发展素质不会造成社会纷争和对环境的破坏、对地球资源的掠夺。
就学习过程评价而言,首先要注重大力促进素质文化的发展,这要求:不仅促进素质本身的发展,而且强化人们对素质的追求,提升素质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突出素质文化这个核心。这就要始终坚持以素质发展作为评价标准的核心,并加强相关的宣传。其次,要注重充分利用素质文化的作用,这包括:形成和强化强调素质发展的舆论,让学习者对素质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尽力避免利益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较长久以来的学校教育实际中,许多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体验是较低级或者较消极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习者仅仅把学习视为谋生的低级手段,有些学习者是被迫无奈地学习,还有不少学习者认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是给人痛苦的,他们不能体验到快乐。这些情形严重地影响着学习生活质量,对整个社会文化也有着不良影响。
要充分体现学习过程评价的“走进崇高”理念,就需要让学习者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崇高。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而人的素质发展是崇高的。其次,要让学习者积极地认识到,学习、教育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9],学习过程评价也是如此。再次,要让每个学习者都在学习过程及其评价中体验到人的尊严和价值,体验到成功,因此认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学习是崇高的。
从评价主体来看,评价大致可以划分为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一些重大的选拔性的评价,尤其是严峻地涉及到公平性的评价,一般以他人评价为主。但有些评价应该以自我评价为主,例如学习过程评价就是如此。学习过程评价应该高度地体现自主性理念,为此,应该尽量减少他人评价,而增加自我评价,即学习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而且,如果他人评价过多,还会导致许多弊端。例如,如果一律采取教师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的方式,那么:第一,教师的负担会过重;第二,会导致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控制过多;第三,如果以教师为主导,那么,评价上就不易于直接促进学习。而如果以自我评价为主,那么不仅会直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以自我评价为主,特别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要充分相信自我评价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活动同对外评价一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自我评价活动的普遍性和非私人性为对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客观性和可能性”[10]。第二,多数情况下采取学习者自我评价,少数情况下采取他人评价(如教师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第三,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专家和教师对学习者进行学习过程评价上的指导。
为了体现个性化理念,需要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框架。学习过程及其评价是很复杂的,其复杂性程度不亚于学习结果评价。为了对学习过程评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明晰的操作思路,就需要构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框架,这个操作框架主要包括如下要素:一是学习过程包含的主要向度;二是学习过程的一般特征;三是对特定学习者来说理想的学习过程;四是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五是评价的主要方式;六是各个时期评价的一些关键数据及解析。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这个评价框架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构建个性化的评价框架,特别要注意:第一,个性化的评价框架要基本上反映各个上述六个要素;第二,上述六个要素要明确地针对个人的特点;第三,注重针对个人历史性的积累各种关键的评价资料,以动态地、完整地反映特定学习的学习过程的变化历程,这种资料集可以命名为“成长包”;第四,在注重个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一些共通性,注重不同学习者之间在学习过程上的共同特点和可交流性、可比较性。
[1]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5.
[2]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7-10.
[3]高瑞泉.论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C].//李灵,刘杰,王新春.中西文化精神与未来走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
[4]唐荣德.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2.
[5]丁念金.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使命[M].全球教育展望,2011,(1):36.
[6]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3):11.
[7][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莹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9]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38.
[10]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1.
*本文是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编号:12ZS130)的成果之一。
丁念金/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教育哲学
(责任编辑:曾庆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