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 孔凌鹤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教学
——以体育为例
● 孔凌鹤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求教师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能量载体作用,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学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对二战后心理学中以消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加以研究,强调人的本性趋于积极,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主张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人的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补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l]。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关注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帮助他们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上,主要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上,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美德和积极力量的特质,如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等。三是集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些组织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心理学一经产生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广泛影响了心理学众多领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原理对高校体育课教学带来了新的观察视角,对我们深刻理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优秀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作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心理研究证明,个体积极的和消极的自我观念相应引起自身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和态度。自我观念良好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自我观念不良的人往往对自己有许多怀疑,不能肯定自己,表现出自卑情绪,如在体育学习中嫌恶竞争,倾向逃避、害羞和胆怯,对成功持悲观态度等。
而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核心是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配合者和接受者。而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对教师和学生每个个体自身而言,他们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体育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了二者的健康相长。
高校体育的教学目的是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其个性;促进大学生具有身体自我完善的需求,从而有能力参与和享受社会体育文化生活。根据这一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水平,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围绕着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和个人教学目标来设定。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自身心理、情感和能力水平的目标,提高个体的积极认知水平、情感和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丰富了大学体育教育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既可以是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是积极的习惯养成,也可以是积极人格的培养;既可以是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积极的意志品质等等。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应该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能量的载体。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观点,形成对积极心理学全面客观的认识,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有快速准确的判断力,懂得哪些做法是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运用赏识性的教学语言和积极的词汇,对学生始终充满鼓励、肯定、赞扬和关爱,让学生有兴趣、有勇气去参与练习,体验被信任和克服困难的愉悦和快乐,使学生不断看到其内在的价值和力量。最后,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对体育教学充满热忱,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榜样。
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进步的幅度和对班级的积极影响等因素。教学评价的标准要积极,应该多关注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用自己的进步不断激励自己,形成自身的特色,带动其它方面的共同提高。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看到点滴进步所带来的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更主动地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因此,积极心理学重视考察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积极社区和积极的组织对人积极品质的影响。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面貌,也是学生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它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对学生掌握多种体育知识和方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富有生机,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可以通过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通过与积极环境的良好互动,来增强和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心理品质。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析,2003,(3).
[2]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
孔凌鹤/北京服装学院基础教学部
(责任编辑:何 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