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 王祖嫘
国际汉语教师话语能力研究*
● 王祖嫘
本文从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国际汉语教师语言的研究,指出应从教师语言的形式、结构、组织原则和影响因素、调整策略、接触和迁移以及能力评估等6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当重视规模研究、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重视对比的视角。
国际汉语;教师语言;研究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其话语权越来越高,不仅吸引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学子及其友人来华留学、访问考察,而且有众多学校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举办汉语学校或专业,在全球兴起了一股“汉语热”。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已有96个国家建立了322个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国际汉语教学火热展开。随之而来的是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及其培养培训。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有82所高校成为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
汉语教师的任务是教授语言,其语言担负着实现教学目标和语言输入的双重任务,因而显得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语言更为重要。但是,目前国际汉语教师语言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师资培训方面,汉语教师语言缺乏科学的标准,语言基本功培训也长期缺位,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缺乏训练,教师队伍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语言随意、不规范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新入行的教师,常常走入话语的误区,有的说话学生听不懂,无法和学生沟通;有的过分依赖学生母语,引起学生不满;有的话语罗嗦,缺乏语境意识,占用大量课堂时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完善本学科的理论框架,探索教师语言训练途径,帮助新教师克服入门期的语言障碍,使国际汉语教师的语言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课堂上的教师话语(Teacher Talk),诚然,教师话语是教师语言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汉语教师的语言是很丰富的,除了课堂话语,还应包括教师的书面语(板书、课件、作业评语等)、体态语等。在一些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很少,但其他种类的语言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使单从课堂话语来看,其内容形式也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有汉语,还混杂着一定量的拼音、英语或其他外语,有时还伴有歌曲、韵文、Rap式话语等等。不同形式的语言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比如外语帮助师生交流,具有解释功能;歌曲、Rap等则在增强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方面具有优势。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同教学效果是否呈正相关?如何根据不同地域、对象、教学内容选择语言的形式?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语言的结构可以分为句法结构和功能结构两部分。句法结构包含的要素有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功能结构则包含导入、讲解、操练、提问、反馈等不同环节的话语。在句法结构上,我们应该探寻教师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规律。举例来说,李裕德(1995)曾提到教学语言中有许多“半截子话”,王祖嫘(2003)的研究证明这种语句在汉语课堂上也大量存在,称之为“留空句”。如:
师:比如说,××的钱包丢了,他觉得没关系,因为钱包里边——?
生:没有钱。
师:没有钱,那我们怎么说,可以——?
生:丢了就丢了吧,钱包里面没有钱。
(选自初级汉语综合课堂实录)
这类句式是教师语言所独有的,体现了教师语言的鲜明特点,应当深入研究。
在探讨句法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归纳教师语言的功能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话语的形式、功能进行分析。比如提问的种类,有的研究者将其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有的则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等。这些分类是否能涵盖所有提问类型?不同类型问题的适用条件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两方面研究相结合,如深入研究某一具体功能类型的句法特点(导入语、讲解语、提问语的句法特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描述汉语教师语言的概貌和特点。
教师语言总是关涉到“讲什么”、“从何处讲”、“对谁讲”等背景条件,教师在此基础上选择“怎么讲”。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选择教学效果是有差别的(蒋同林、崔达送,2001)。只有弄清楚教师语言的影响因素,才能根据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现有的研究总结了一些汉语教师语言的普适性原则,如规范性、得体性、针对性、可接受性等(白朝霞,2005),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看到,国际汉语教师面向的是全世界的学习者,所处的国家、地区语言背景、教学对象千差万别,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语言的选择。在国际汉语推广的形势下,教师语言的原则应该不是“一刀切”的,而是要因地、因人制宜。应该从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三个侧面对学习者进行研究。
教师的语言除了课前的组织和设计,还会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在汉语教师的课堂上,语言调整的情况多种多样,有时为了顺利实现师生交流,有时为了解释说明,有时为了鼓励学生,有时为了缓和尴尬气氛……不同类型的语言调整在课堂上的出现率是有区别的,所采用的调整策略也有所不同。汉语教师有哪些常用的语言调整策略?以往研究曾举出不少例子,如放慢语速、重复(刘殉,2000)、夸张、回避、替代、曲折表达、简化和繁化(彭利贞,1999)、扩展、自我更正语词(卜佳晖,2000)、语码转换(张巧艳,2008)等等,但对每种策略的功能和使用条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汉语课堂是一个语言小环境,教师经常面对操各种不同外语的学生。在教师语言同学生语言相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语言会不会产生变化?过去,教师面对的大多是来华学习的学生,拥有汉语大环境的优势;而今,大量的教师远赴海外教学,汉语课堂变成了相对弱势的小环境,教师语言会否受大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长期教汉语的教师,由于受学生中介语的影响,其思维会向学生的思维靠拢,有时教师语言中会出现类似中介语的偏误。这是否可以解释为教师语言的一种迁移?这些有趣的现象涉及语言认知的层面,需要我们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深入剖析。
外语教学界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语言能力同他们的教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不同的课程中(如听力、阅读、口语等)可以观察出教师语言能力对教学的不同影响。但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对于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语言能力,如何对教师语言能力进行评估和认证,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7年,国家汉办编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其中将“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列为教师标准的第一条。内容包括:
?
该标准对每项具体标准都作了细致的描述,如对标准1.3有五项基本能力的描述,其中较为复杂的是第4条:能完成叙述、描述、解释、演讲和辩论等比较复杂的口头交际任务;以及第5条:能对汉语拼音的难音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辨音和正音能力。
在一个学科发展的初期,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统计数据是十分必要的。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定量研究的成果都是在语料库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教师语言研究来说,也应重视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有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语料研究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收集一定量的语料作为研究材料。在现有研究中,语料形式以口语语料为主,教学阶段以初级为主,课型以综合和口语为主。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口语语料的采集难度较大,一般需通过课堂录像或录音收集,整理和转写的工作量大,个人研究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汉语教师语言研究应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语料库,包含教学视频、教师口语、书面语以及不同课型教师语言的子库,面向广大教师征集语料,并建立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
教师语言是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和使用的语言,因此,在得到规模数据的同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具体原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等对于了解教学语言主体的态度、观念、意识等很有帮助,但目前这类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实验研究,几乎是空白。在进行调查研究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调查教师,还要注意调查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态度,找到师生观念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入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的方法,比如,探究语言技能的培训对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帮助?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语言设计对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研究角度丰富,不一而足。
国际汉语教师语言关涉的要素很多,从大的方面说,包括教师本人、教学内容、学生、教学环境等各方面。有时,实证研究会受到被试范围、变量控制等影响,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仅仅依靠定量研究的方法,很难对复杂的课堂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因此,要探究教师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况,还需回到课堂中来,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自然观察法对于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很适用,在教师语言研究中应用也很普遍。使用观察法时,应当注意设定科学统一的测量标准和工具,避免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通过观察对教师语言会形成一定的假设,要验证这些假设,就需要再回到定量研究中寻找数据支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除了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于教师语言研究也有独特的意义。教师的发展是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研究多是横向研究,纵向历时的研究比较少。比如,汉语教师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命题,一个新手教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度过教师语言的磨合期,其间他的教学意识、观念、行为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的个案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
现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单一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基本局限于某一课型、某一类教师的范围内,缺乏对照组。我们应当注意从对比的视角进行研究,如将新老教师进行对比,分析新手教师的差距及其成因,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将初级阶段的教师语言同中、高级进行对比,观察教师语言随着学习阶段不同发生了哪些调整和变化;将不同课型的教学语言进行对比,如口语、听力、阅读课的语言各自有哪些特点;将不同教学环境下(国内、国外)的汉语教师语言进行对比,探讨教师的语言形式、话语量、话语策略等的不同;此外,还应该将国际汉语教师的语言同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语言进行对比,同其他学科的教师语言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国际汉语教师语言的特点,使研究更加丰富、全面。
[1]卜佳辉.汉语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特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0.
[2]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7.
[4]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华语教学出版社:北京,2001.
[5]李裕德.教学语言的语法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1995,(2).
[6]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7]李泉.国际汉语教师“三基”问题探讨.2011国际汉语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师培养论坛论文(待发),2011.
[8]彭利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
[9]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10]王祖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情况探究[D].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论文,2003.
[11]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6.
[12]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13]张巧艳.初级阶段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话语特点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成果,项目号2011XJ009。
王祖嫘/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课程与教学
(责任编辑:陈培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