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类本科专业教育的融合推进

时间:2024-06-19

丁 玲

(江汉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理念层面,即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导向,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更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二是实践层面,即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方法要素等,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进相得益彰。美、英、德、日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发展的实践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我国,由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历程较短,两种意义上的“融合推进”都尚处于初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度不足、融合模式和路径还有待创新,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近年来人文社科专业中比较热门的教育类本科专业,专创的融合推进也亟待升级,这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类本科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类本科专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980所高校开设了1 393个教育类本科专业(具体包括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9个专业),教育类本科在校生约63万人,当年毕业生约15万人。基于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改革进程的差异,当前这些高校开展专创“融合推进”的主要模式有三类:第一类是课程建设机制、育人体系、文化氛围统筹推进模式,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的高校。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培植“教育家情怀、企业家精神”的校园特色文化等方面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第二类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或实践活动侧重推进模式,典型代表有湖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这类大学围绕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教师培训体系、项目培育开展实践,力求从源头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三类是联合外部力量协作推进模式,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校。

然而,剥开表象,如今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外热内冷”。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类专业教育融合推进的”的背后也存在着比较集中的问题:一是教育理念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结合点。对教育类本科专业而言,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是其根本和传统,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是教育类本科专业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在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创新意识的训练、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理念。[1]它以社会环境为背景,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才”。教育类本科专业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精华,将狭义的“教书育人”目标逐步转向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总格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超越传统提升育人效果,亦即教育理念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结合点的问题。二是课程设置如何在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中寻求融合机制。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开设超过2.3万门创业教育课程。[2]这些课程基本是关于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公共性、通用性、基础性普及课程,针对学生专业开设的课程少之又少。目前,MOOC网上现有含“创新创业”关键词的课程227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只有三四门,其中仅有一门《教育行业创业》与教育类专业相关。教育类本科专业如何加强对教育市场价值取向的关注,将创新创业的知识引入学业课程,使其与学业特点、兴趣爱好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亦即课程设置如何在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中寻求融合机制的问题。三是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如何打破趋同体现特色。就目前的状况看,绝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平台建设都属于“广谱式”,没有突出专业特点,教育类专业也不例外。除原有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育活动分析等实践环节,教育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多借助其他行业商业案例进行实践引导,没有与专业教学实践相对接,更没有和教育行业的需求相契合。在实践平台方面,目前教育类专业实践基地或平台基本都依托于公办教育机构,实践基地的趋同化、扁平化,使学生对教育行业的了解非常有限,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创业实践中得到运用,在实践中习得的经验也无法在创业课堂中得到理论提升,导致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创业热情较低。如何创新实践教学,进一步开拓和打造专业与社会沟通的平台,亦即教育类专业与双创教育融合推进中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如何打破趋同体现特色的问题。四是师资配备如何实现均衡。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实时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能够实时地关注时政、市场的变化,又能够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既能够对学生的创意、发明给予指导,又能够帮助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3]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背景,以便联系专业特征开展教学工作。大多数教育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上述师资,这也是制约教育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首先,教育类专业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基本是由专业课的教师甚至是学院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担任,这部分教师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同感。其次,虽然部分学院也组织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相应的培训,但比例较低,能分配到具体专业学习的教师为数甚少。因此,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专创融合教育改革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类本科专业融合推进的障碍分析

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持续深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专创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耦合联动,形成以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局面,使专业知识更加直接高效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4]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载体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为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具体思路和破解办法,尤其是对破解当前高等教育模式同质化渐趋严重的现实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见解。[5]专创融合,既支撑了“双创”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推动了高校的教育改革,拓展了高校的育人功能。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久的、系统的工程,专创的有机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教育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反映出两者的融合推进还存在着以下障碍:

(一)理念认知障碍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和成效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三者间缺乏足够共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内涵、核心内容等方面都有更宽的跨度,它是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丰富专业内涵,延伸教育类人才培养的边界,增强学生在教育行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尚未一致。据调查,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专业更加重视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讲座、沙龙、竞赛和项目也是依托这类专业开展的。而属于传统的人文社科类的教育类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师生参与相关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较低,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常流于形式教育或一般的通识教育。

(二)组织机制障碍

专创融合推进是一项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要实现专创融合从局部到整体、从表象到内化的跨越,使其真正服务于学生成才和社会发展,需要健全的组织机制作保障。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学以致用、责任担当的意识尚未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管理机制上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也尚未完全打破,这必然会影响各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水平的整体升级。与此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还未走向深入。教育类本科专业不只是师范院校的专属,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教育类专业,就连理工院校、农林院校等也开设有教育类专业。不仅公立全日制本科开办教育类专业,许多职业学院也开办教育类专业。虽然,各校教育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上有差异,但都是以育人为根本,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只有彼此相互借鉴才能推进教育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三)资源配置障碍

在专创融合推进中,存在着资源配置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尤其是缺乏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兼具学科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由于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将创新创业课堂片面地理解为企业管理者速成班和技能培训班,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就是给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和自主创业。他们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方向,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更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教学目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专创融合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缺乏优质的专创融合教育教材、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所以,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等。目前,教育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及教材基本处于“两张皮”状态,缺乏大学生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尤其是缺乏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平台。三是缺乏有创业素质和激情的学生。教育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在专业学习中自觉融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类本科专业融合推进的策略思考

(一)强化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树立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专创融合推进的先导。推动专创的融合发展,需要充分明确两者的融合推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以及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教育类本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推进中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根本的原因之一,即师生对专创融合的意义、价值、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强化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树立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已是必然。针对教育类专业的教师,学院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两手抓”的工作,利用互联网、图书报纸、讲座等方式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政策的宣传;鼓励教师运用原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知识开展专创融合的教育探索、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工作,引导教师立足专业参与创业培训及实践,不断增强自我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教学改革能力。对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类专业课程,重点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从根本上激发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打开学生在“教书育人”之外的专业发展思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专创融合的教育内容

课程是专创教育融合推进的载体。要实现教育类专业专创融合的教育目标,必须从传统的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

1.适当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目前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课程较少,且较为浅显,与学业教育相分离。教育类专业应当围绕教育行业“双创”主题增设专创融合的课程,加强课程深度和针对性,这是专创融合得以推进的前提。

2.建立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各高校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案中的结合点。一要完善基础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二要完善实践课程,在开展原有专业实践的同时,模拟构建多种类型的教育行业、企业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专创融合的实训,并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新的实践模式,建立具有教育类专业特色的在线实践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虚拟的创业见习。三要强化应用课程环节,以竞赛、项目孵化为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或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

3.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是各类学科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育类专业一般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专业,在专创融合的教学过程中除上述教学方法外,还应针对专业课程的特点应用互动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此实现专业与创业的衔接、课内与课外的配合,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中提高学习效果。

(三)完善保障体系,构建专创融合的教育环境

保障体系是专创融合推进的基础。学校可以从资金、指导服务、教师考评等方面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专创融合的教育顺利实施。

1.加强专创融合的资金保障。学校应有专款用于专创教育教学工作,对专创教育的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计划予以资金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帮助学生实现“虚拟体验、真实创业”的目的。

2.加强指导服务保障。学校可组建“专创融合教研室”,发挥教育类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特长,激发教师对专创融合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热情;吸引教育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或校友在教研室兼职,或选派教师在校外企业兼职或者挂职,实现校内外师资优势互补;对学生实施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创业指导和服务。

3.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的考评体系。制定文件和细则,对专创融合课程进行全过程管理,特别是相关的教学检查和考评环节,应由校级督导、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处等组成检查小组,负责教学过程检查。开课单位应汇总检查材料进行阶段性总结,结合学生的评教结果,对课程及环节作出诊断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教师一定的教学津贴或以其他精神奖励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同时,学校还应在适当控制总学分的前提下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认定,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创建教育行业创新创业的社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