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方江振
(闽南师范大学 实习支教指导中心, 福建 漳州 363000)
【教育学】
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研究
——以闽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
方江振
(闽南师范大学 实习支教指导中心, 福建 漳州 363000)
面向基层,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是师范类毕业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加强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以闽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为例,探索建立“四位一体”的基层意识培养运行模式,对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范生;基层意识;四位一体;实习支教
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是师范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是高师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基层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基层是历代英才成功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青年的各种能力,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530毛泽东指出:“青年成长中的弱点就是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缺乏实践和经验,而克服的根本途径就是从底层做起,长期地无条件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群众革命斗争”[2]。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江泽民强调:“对那些基本素质具备的中青年干部……放到一些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问题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和培养,对他们的提高和成熟很有好处。……理论教育和学习是培养,基层锻炼是培养,使用也是培养,而且是更重要的培养”[3]52。胡锦涛也要求青年“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4]。***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上的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真知,才能担当重任,为国出力。中国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期,对立足基层与实现成才辩证关系的论述各有不同,但是强调成才必须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一脉相传。
(二)当前师范生基层意识薄弱
立足基层是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更是青年学子,尤其是师范生成长的正确道路。然而,当前师范生基层意识薄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国家的基层政策漠不关心,认为农村很穷、很苦、没前途、条件差、丢面子,不想去农村,不愿下基层。此外,高师院校的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偏向理论课程,而忽视实践性课程,专业教学内容陈旧;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缺乏教育调查等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中小学校担心师范生实习会打扰他们的正常教学,不愿接受师范生,高师院校未能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往往采取“放羊”形式。缺少基层实践环节,缺乏基层教学体验,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低下,基层适应能力差,基层情感淡薄,基层成才信念缺失。
当前高师院校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现实功利而忽视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折射。特别是在高等学校转型办学大流中,高师院校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坚守办学特色,使得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存在各种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
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设置偏向非师范专业,师范类教学资源被占用,并趋向边缘化。学校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没有依据师范类特点保持师范特色,反而追求所谓“科研”。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严重紧缺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高师院校不能及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对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不够重视,使得基层意识培养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正规课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与管理脱节
师范生的培养要立足基础教育第一线,需要科学的管理为培养效果提供保障。但目前大多高师院校在日常生活中对师范生的管理最直接的是通过辅导员思想教育形式,而且一位辅导员要带几百个学生,他们只求学生平平安安,不违规、不闹事就行,学校管理没能为基层意识培养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只管教好自己的专业内容,很少涉及其他领域,更不会利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培养师范生的基层意识。学校以学生留在大城市或者“好岗位”就业为荣。在宣传毕业生就业成绩时,不是以有多少比例的师范生成为一线基础教育教师为豪,而是以某某生去哪个大城市哪个名校就业来说明该校毕业生就业的成绩。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与现实师范院校的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三)缺乏实践训练
连续的扩招,高师院校的生师比和安全责任限制了社会实践的开展。2004年广东省全日制普通高校生师比为29.35∶1,加上成教学生,生师比高达43.92∶1,[5]远远超过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合格标准18∶1。过高的生师比,使得教师工作量太大,没有精力投入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对试讲、微格教学等实践环节的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偏向理论传授,缺乏基层实践情境模拟。而且由于担心学生的个人安全问题,大量的见习、社会实践等环节都变成走过场,缺乏真正的实践训练。
(四)传统文化影响
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封建臣民思想、官本位意识等传统文化影响着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告诉我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凡读书人必追求功名、修身、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在当今社会和家长眼中,大学生仍旧是“时代骄子”,理应高人一等,毕业后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进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当官挣大钱,光宗耀祖。他们轻视劳动、轻视农村基层,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农村发展。封建的功名意识不利于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
(五)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密切配合,需要利用社会上一切有用的资源,不论时间、不论地点对师范生施以正面影响,才能取得实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形势变化迅速,各种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培养师范生基层意识的理论研究、专著等教育资源却难得一见。现存零碎的客观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类似最美乡村教师等等感人事迹,各种媒体对这方面进行宣传和报道极少。各种资源无法整合,起不到作用,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削弱了资源的价值和影响。
著名教育家荀子曾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6]211可见,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实践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闽南师范大学多年来大力推进师范生一学期实习支教工作,以实习支教为载体,在实践中确立师范生基层培养的目标,构建培养体系,建立“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运行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师范生基层意识的特色之路。
(一)构建培养内容体系
体系是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按照一定的原则、秩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或系统。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必须构建一个坚实而又严谨的体系:一要通过高校课程学习,提高师范生基层认知能力;二要通过基层实践,培养基层就业能力;三要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对基层的朴素情感;四要通过基层实战,树立基层成才的信心。这些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了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内容体系。高师院校要通过利用一切资源,根据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内容体系,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
(二)建立“四位一体”的基层意识培养运行模式
在明确高师院校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后,如何推进基层意识培养的各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闽南师范大学根据办学目标和多年的基层意识培养经验,建立了地方政府统筹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运行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建立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创新实验区,积极推进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四方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地方政府从制定政策、规章制度、安排人员、经费、成立实验区办公室等方面创造优良的基层意识培养社会环境。其次,高师院校进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双向选择,通过专业教学、职业技能训练、国情教育、教育心理培训等,让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深入农村基层,获得直接感受,增强基层情感,提高就业能力。第三,中小学校提供实习支教岗位,安排优秀中高级教师指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展现个人才能的平台,帮助支教学生建立自信和树立在基层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第四,学生家庭积极参与培养工作,学生家长要转变封建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分析当前形势,尊重学生志愿,鼓励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胡杰.信仰、方向、成长——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视角下的整风运动[J].巢湖学院学报,2011(5).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5-04.
[5] 邹琳,郭若萍,张仪良.高校频扩招老师不够用,广东生师比远高于全国[EB/OL].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41227/041227_171534.html.
[6] 肖捷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冯自变】
On Study on Training of Grassroots Consciousness for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Tak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FANG Jiang-zhen
(InstructionCenterforTeachingPractice,Minnan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Gearing to the grassroots and walking to the forefront of based education is the only approach for the growth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the grassroots consciousness of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is aspects of training, analyzing its major reasons,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is taken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ode of establishment of “four-in-one” grassroots consciousnes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grassroots consciousnes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grassroots consciousness; “four-in-one”; teaching practice
2015-01-25
方江振(1982-),男,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FJJKCG14-139)
1672-2035(2015)03-0112-03
G465
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