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 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7)
【教育学】
微课程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的运用
张 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7)
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的远程教育培训模式,是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全新培训模式,也是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引进微课程教学能够体现学习个性化,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提高其研修的探究性与践行力。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微课程
教师资源是教育的首要资源,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推进进程中是不可替代的。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其队伍建设和个体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各类技术媒体(音频、视频、课件等方式),将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实时和非实时地传输到学习者教师那里的教育形式称之为教师远程培训。[1]这种运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培训形式成为实现和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突破时空局限,化解工学矛盾是远程教育培训形式的特性,它能够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广泛传播与群体共享,有效激发受训教师学习的兴趣,实现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并能促进受训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升培训效能。
教师培训品质的实现需要一个完整系统保障,需要系统各个环节紧密有效的衔接。从宏观层面它需要政府制定相关培训政策的指导意见及保障措施的落实;从微观层面需建构完整的培训机制,就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而言包括资源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及交互体系四个环节。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前期的培训需求分析、目标培训规划、培训计划实施(包括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等)的制定及对培训进程实时跟进督导与评价。其中教学模式是保障整体培训效果实现的关键因素,唯有适合培训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方能达到预期的理想培训效果,实现中小学培训的目标和质量。[2]从学习主体角度讲,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提升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学习,但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导致其学习精力不足,难以全力以赴深入研修,达到预期培训效果。能否将高深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简单易学,如何进行理论实践化的有效指导,是否能利用业余零散时间完成内容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微课程诞生了。微课程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探索实践。
(一)微课程的诠释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理论基础生成的,是在计算机、移动终端、现代网络技术等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和学习载体。它的开发是教学简短高效的体现,其内容构成通过“文字、画面、音乐”视频呈现。微课程教学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习操作也简单易学,学习者可随时打开微课视频自动播放,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可静心阅读文字,感受画面,在诸多环境因素的感官刺激下形成多维思考和达到学习内化。
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学习”和“动漫学习”之间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与“文本阅读”相比,微课程的文字阐述简短精炼(一节大概300~500字符),目标明确,利于支持在线播放和观看;与“动漫学习”相比,它的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且只有音乐渲染和静态画面呈现,没有其他干扰因素,更利于信息集中接受。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虽然精短但也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和相应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它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创新。微课程运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最大优势首先是利于整合建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课后延伸等教学资源并构成独立完整的主题,既可个别学习,也可根据学习需求进行课程组合,甚至可以融会很多其他相关内容。其次是学习使用方便快捷。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对课程组织者而言利于资源的网络上传,对课程学习者而言便于其通过计算机、手提电脑、手机等各种移动媒体进行整合学习。这种让学习移动起来的现代教学理念与学习微模式的结合极大拓展了学习途径,创造性地提高了培训学习效果。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习的特点
首先,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受训教师对于工作和学习中的种种不足有着清楚的自我认识并有较高的学习提高意愿。因而,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受训教师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需求并能较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包括主动获得他人对学习的指导和帮助。这使得培训学习内容主题突出,具有针对性、实践性,且能使学习者准确践行、领会、评价,进行有效学习提升。
其次,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长期、系统、规划、实践的过程,要求受训教师在培训者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学习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此过程既是专业发展成长的需要,又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主实践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持续更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新需求,实现培训学习的目的。教师培训学习不局限于新教师的业务提升,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也是需要在已有知识经验、业务技术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提升以不断适应和开拓教育的发展的。所以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持续、跟进、超越的过程,其培训学习也具有明显的继续性和超越性。
再次,中小学教师学习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中小学教师作为成人,其思维特征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形态,其思维特点是以概念为基点进行判断和推理,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实践中其特定的职业素养更加优化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分清主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且善于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比较、辨别,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分类,有较强的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融会贯通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受工作和生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所以,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严格保证学习时间,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而远程学习中微课程运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可视化和重复性播放也可以弥补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一)做好微课程的定位
1.授课者定位
授课者定位即微课程制作者的角色定位。微课程的制作者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传授者的角色又是视频课件制作者的角色。从传授者的角度要整合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努力使视频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逻辑性。而从视频课件制作者的角度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关注ppt的动态效果、颜色搭配、文字阐述等视频操作技巧,努力提高视频课件的视觉效果,营造观赏性强、感染力强的学习氛围。
2.微课程受众定位
微课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也要从分析学习者研修需求入手。在整个远程教育过程中,学习资源建设的定位尤为重要,由于学习文化理念背景特征、学习环境条件和学习任务的层次及学习行为的不同,从而使课程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差异。因此,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背景特征(文化、个性、知识、教育理念等)、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进行了解分析。在设计步骤之外的开发、应用和评价等环节,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内化动力与前瞻需求来进行微课程研发。
3.微课程功能定位
微课程不是替代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学而是类似于模块化教学,以片段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一般是重点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单元中的一个疑点或重点难点,是对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主题突出,更适合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程资源建设
1.微课程资源的建设理念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微课程资源研发是以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能力为宗旨,以拓展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在当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念、课程、教育技术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学习的核心内容,开发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成长的教育资源。
微课程的资源建设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从建设规划还是建设资源的共享都缺乏科学的统筹,从而出现一些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教育部门应该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课程资源建设,在现有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基础上,科学规划、持续推进系统开发及分层建设。立足于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比如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育教学观点与方法),发挥远程教育特点,有效建设形式多样、优质高效的微课程资源,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
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教育改革的理论前沿动态,更要面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实现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选择性、参与性。科学性是指微课程资源建设要在关注教师在职学习特点之上,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注重课程资源综合开发,形成一套从设计到课程建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科学)的有效科学实施策略。[3]针对性则是指立足校本实践,针对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新的课改实践经验、成果构建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新资源。这种资源的建设最好分层次、分学科、多角度、多专题,采用移动终端、网络课程等多样化呈现,满足不同学习层次教师的需求,从而体现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选择性。参与性则强调微课程资源建设要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实践问题出发,从教育案例研究入手构建学习模块,搭建教师学习平台,促进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2.微课程资源结构设置
微课程远程培训内容应当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和培训原则设计且常态跟进。教师的培训内容建设应该以社会的客观需求和教育教学的主观需要为依据来制定,既要遵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机构、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践行对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也要尊重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教育素养、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需要和期待。总的来说,培训内容的制定,应该是在满足主客观需要的基础上,整合主观和客观需求,形成较为综合的教师培训内容。具体应围绕以下三大核心版块开设:
版块一:师德修养及专业理念。师德修养与专业理念两个模块及其融合,注重优秀传统师德的传承,强调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对教师道德内涵拓延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其引领价值是根本性的和不可替代的。
版块二:专业知识。专注学科与教学知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并注重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既要完整体现专业理念的渗透,又要为专业能力的课程学习与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版块三:专业能力。围绕学科教学系统设置五个模块,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有效备课、教学策略、学校安全、校本研修等方面的内容,着力于教学技能的提升。
重要的是所研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要以教育实践为着力点,把握教育教学改革脉搏,形成具有实效性、前瞻性的培训课程资源体系新常态。此外,为了使教学内容传授、呈现效果达到最佳,应该避免出现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素材。做到内容要聚焦,即单节微课程只阐述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课程资源的呈现都要为阐述分析这个问题或知识点服务。其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尽可能要发挥图片和Flash的渲染效果,使微课程生动有趣味,避免无关信息的出现,保持微课程视频背景的简洁明了,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因。
3.微课程的教学环节构建
微课程虽然短小精干,是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点,但其作为教学手段必然要反映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所以,微课程的教学环节要考虑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为更有效实施微课程教学,在课前授课者应当设计合理的有效任务单以指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方案,它是统驭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主线。只有在任务单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有效实现微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课程前期,一定要认真分析学习任务及其目标达成的可行性,据此选择微课程类型。
微课程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种评价和诊断机制的建立,如课程实施前的针对性资源专题分析;课后在线作业提交与评析的“静态”的反馈途径,在线交流、讨论的“动态”的反馈途径,形成动、静态结合的反馈机制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教师在课前按任务单通过互联网呈现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概念学习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源,学生参照教师的引导,将预习的情况写成材料并通过“社交网媒”等形式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能针对系统整合课程资源,调整授课内容教学进度,适用最佳教学方法等;教师亦可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学习成效。
总之,微课程的创新实践与广泛应用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育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倒逼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顺应变革和发展,是每一个教师的必然选择。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1] 何声钟.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优势与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07(8).
[2] 侯建军,卢海娣.在线培训模式与质量保证[J].继续教育,2010(1).
[3] 黄红梅.新课程网络教研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论坛,2006(3).
[4] 张武威,曾天山,黄宇星.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责任编辑 冯自变】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Remote Train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ZHANG Rong
(CollegeofHumanity&Law,ShanxiRadio&TVUniversity,Taiyuan030027,China)
The remote training mode, as it is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work and study, is the brand new mod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receive further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teachers to carry on their furt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micro-courses to remote training can reflect the individuality of learning and inspire learner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utonomously. The micro-courses, as a new teaching mode and learning mode, have a huge potential in the train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emote training; micro-courses
2015-01-10
张 蓉(1975-),女,山西阳城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课程内容方式效果研究》(pz-13026)
1672-2035(2015)03-0125-04
G432
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