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涉外导游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分析及创作对策

时间:2024-06-19

吴 敏

(华东交通大学 外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导游词是导游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无论是中文还是涉外的导游词都包含着深广的文化底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象。涉外导游词创作中对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可谓是个难点,若处理得好,可以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向游客介绍我国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知识;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外国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将境外游客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互文性为涉外导游词中文化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视角。

理论界对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现象已经进行了探讨,比如:舒奇志(2007)[1]探讨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提出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的协调式异化原则;马慈祥(2008)[2]分析了文化意象互文性的限度与翻译策略取向;顾建敏(2011)[3]在互文视域下分析文化意象翻译,分析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和翻译的关联性,并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的翻译策略。旅游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探讨尚属空白,目前还只是对于文化意象或互文性的单方面探讨,比如:袁智敏(2008)[4]进行的导游翻译的互文性研究;陈代球(2005)[5]从功能翻译观来分析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及意象的翻译;王中祥(2009)[6]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旅游文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基于此,本文试图将涉外导游词创作置于互文性的视野中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文化意象传递的对策,以便更好地传递我国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向世界宣扬我国旅游文化。

一、涉外导游词与文化意象

1994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仅4 3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73亿美元,到2011年,入境人数已达13 5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4.60亿美元,1994年到2011年旅游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6.88%和11.55%。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入境人数可达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为8.6%。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中涉外导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涉外导游词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

涉外(英文)导游词是指涉外导游员在旅行途中或旅游景区景点向境外游客(本文特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入境旅游者)介绍旅行情况、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一种口头表达语言,是我国涉外导游员开展解说工作时运用的基本导游语言类型之一。涉外导游词包括“预制的”(又称为导游辞,主要是出行前就编写好的书面导游语言)和“现编的”(现场即兴发挥)两类。涉外导游词的内容应如实地介绍旅游景点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举例真实,信息可靠,英文词汇的选择以及习语的使用应遵循英文表达习惯,具有充实性、真实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另外,涉外导游词最终是在旅游景区或旅行途中与境外游客的交际语境中,依赖具有情感性和灵活性的涉外导游员来通过口头传播的,同时,面对游客的反应,导游员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因此,涉外导游词还同时具有现实性、随机性、互动性、鼓动性、生动性、文化性、启迪性、风趣性等特点。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人类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一些意象以口语和书面语的形式反复出现,继而形成负载着某一国家或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包括物象(Physical image)和寓意(Connotation)两部分,它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思想感情的“物象”,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文化意象主要有五种类型: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导游词中都含有大量的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大多是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该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成语俗语、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寓意已融入了意象本身,与文化融为一体。因此,在创作涉外导游词时,尤其要注意文化意象的传递。

二、涉外导游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源自拉丁语Intertexto(在纺织时加以混合)。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iva)于1969年提出的。她认为:“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every text is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other texts.”[7]125即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在《叙事学词典》中进一步对“互文性”作了如下界定:“relation(s)obtaining between a given text and other texts which it cites,rewrites,absorbs,prolongs,or generally transforms and in terms of which it is intelligible.”[8]46即互文性是一个特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这个文本。

涉外导游词中的文化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的,它可能来自社会、历史或民俗、节庆,具有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多地打上了人文烙印。文化意象也同样具有互文性,舒奇志认为“文化意象并非是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1]58

目前,旅游业主要有两种涉外导游词的创作模式:第一种是在参阅大量中文旅游资料基础上,涉外导游首先撰写中文导游词,然后翻译成英文;第二种是在查阅大量中英文旅游资料基础上,涉外导游直接撰写英文导游词。但无论哪种撰写方式,源语文本,包括中文景介与中文导游词之间,以及中文导游词、英文景介和涉外导游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文本和生成文本之间的关系。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强调的是将涉外导游词的创作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在将旅游文本(中文导游词)与其他文本(中文旅游信息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基础之上,让旅游文本(中文导游词)在一个文本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而进行创作(中文导游词);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中文导游词、英文旅游资料等)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下,把握超语言因素,创作涉外(英文)导游词。应当说,用“互文性”来描述涉外导游词创作中文化意象的问题,不仅反映了涉外导游词创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涉外导游词深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互文性视角下涉外导游词创作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对策

涉外导游词的创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文化意象能有效地传达旅游景点的意境和情境,在我国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涉外导游词创作中的文化意象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跨语言的互文活动。下面笔者就互文性视角下涉外导游词创作中文化意象传递谈谈几点对策:

1.构建“内心意象”与“心理意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文化意象是“主体头脑中的一幅‘似象’的图像,即认知活动中主体的头脑中有一幅与世界实存的情景相似的心理图像,而这种图像渗入了主体的意识(文化的、社会的等)情感”[9]135。

涉外导游从收到接团计划开始,应该在内心为实现这次旅游文化宣传与信息交流而构想并设计“内心意象”,在心理重现或回忆过去带团经验以及知觉基础上形成脑际的感性形象,即“心理意象”,包括:接团时如何致欢迎词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好第一次沿途导游,选择若干个重点“物象”进行意境构建;至下榻酒店时,如何生动地介绍酒店设施与注意事项;游览途中,根据所带游客类型(比如老好人型、猜疑型、傲慢型、腼腆型、难伺候型、唠叨型、嘲弄型、沉默寡言型、散漫型等)选择何种有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如何进行意境的再创造,让游客在游览、参观及行进途中获得知识和审美的享受,真正感受游览的乐趣。

2.选择“泛化意象”与“艺术形象”

文化意象依赖其源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演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我国旅游文化意象需要转换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物象和寓意的对等是难以实现的,这时需要注意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构建,即“泛化意象”或“艺术形象”。常用的导游词“泛化意象”构建方法包括:渲染激情法、妙语显趣法(抽象实物形象化的比喻、自然景观生动化的比喻、突出人物个性的比喻)、烘托类比法、夸张饰美法、巧设悬念法、陈述法、引申法、故事法、典故法、情景法、问答法、点线面结合法和虚实结合法等等。比如“With the 2008 Olympics on the slow boat to China,the city is getting a major scrub and makeover:improved transport,more and better services and maybe even cleaner air are on the way.If you’re a sightseer,a shopper,a kite fanatic,a kung fu fan,an architect,an opera enthusiast,a hiker,a biker or you just love food,Beijing is a perfect destination.”其中的“With the 2008 Olympics on the slow boat to China”采用比喻手法,比一般的“2008 Beijing Olympics is approaching to us”表达更显声势、更形象,是一种泛化意象;同时使用轻松的日常生活词汇“scrub and makeover”,将北京正积极筹备奥运会的全民总动员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给外国游客,仿佛给游客打了预防针,将来游客也不会因北京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而败兴而归。

3.注重“观念意象”与“审美意象”

涉外导游词中在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时需要注意“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的构建。“观念意象”是指个人或一部分人的经历或认识,在其脑海中形成观念,此观念对应着特定的意象。比如人们普遍看到莲花想到高洁,看到竹子联想到刚强和虚心,等等。“审美意象”是涉外导游营造的感性形象与外国游客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审美意象构建一般有两种方式: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通过与旅游景点相关联的一则故事(含史实、典故、人物、事件等)来直示一种哲学或观念;符号式意象,不仅可以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或术语去表达,还可以借助于具象型符号比如建筑、绘画、雕塑、肢体语言等视觉艺术中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来构建。导游员需要在掌握旅游景观美的基础上,遵循形式美、文化美和意象美的思路来进行涉外导游词创作。●

[1] 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2] 马慈祥.文化意象互文性的限度与翻译策略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顾建敏.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J].河南社会科学,2011(1).

[4] 袁智敏.导游翻译的互文性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5] 陈代球.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及意象的翻译:功能翻译观[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6] 王中祥.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文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7] Hatim,Basil and 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0.

[8] Prince,Gerald.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

[9] 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