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康 健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悄然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译介到国外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古典汉语散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介工作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古典汉语散文历史悠久,自先秦即有之,涵盖范围也极广,囊括了经、传、史书在内的一切文体,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传承中国古人智慧的工具。同现代散文一样,古典汉语散文行文自由,取材广泛,虽在格局结构上无拘无束,但其思想缜密,隽永含蓄,语言优美,或状物、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或兼而有之,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又具有古代汉语的特征。笔者认为,古典汉语散文之英译,译者首先要“吃透”原文,了解古文的文体特征,透彻理解原文的意义,体会原作的语言风格,与此同时,译者还需吃透“两头”,领略作者的审美体验,兼顾读者的审美需求。
《浮生六记》是我国清朝文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的古典自传体散文作品,该书在我国散文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原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的中国文人历经人生磨难却依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真美的人生态度。林语堂于1936年将该书译成英文,译文颇受推许,深受外国读者喜爱,堪称佳译。本文将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1]为例来阐释古典汉语散文英译的原则。
正确理解原文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前提。古典汉语散文简练、含蓄,文中常出现通假字、虚词及一词多义现象,也会频繁使用四字结构、对偶句、无主句等,这些势必会给译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原文在被翻译为目的语之前,译者只有通过翻译过程中的第一关——理解关,才能译出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理清句子间的深层逻辑关系,仔细推敲语境赋予词语的意义及内涵,并用贴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When mosquitoes were humming round in summer,I transformed them in my imagination into a company of storks dancing in the air.And when I regarded them that way,they were real storks to me,flying by the hundreds and thousands,and I would look up at them until my neck was stiff.
这段话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表现了作者儿时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原文句子结构自由,包含三个小短句,且都是无主句,林语堂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增补连词“When”、“And”和主语“I”,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及句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在全面把握整体意义的前提下对词和句子作了灵活处理,“私”在古语中有“暗自、私下”之意,此处译文“in my imagination”与之对应,将原文传译得惟妙惟肖,“项为之强”中的“强”为通假字,通“僵”,是僵硬之意,“stiff”一词准确地传译了原文意义。此外,虚词“也”、“之”词义的辨析也是译文准确与否的关键,“果然鹤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无实意,“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之”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之”无实意,因“心”是名词,“所向”是所字性短语(“所”和后面的字构成的是名词性短语),两个名词不能连用,故“之”字是取消两个名词之间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第二、第三个“之”都作代词用,分别指代“群鹤舞空”的景象和“昂首观之”的动作。译文中,无实意的词自然不必译出,但对于作代词的“之”字,林语堂从语篇视角出发,译文分别用“them”和省译的形式来表达,简明达意,符合目的语的行文规范。
事实上,译者的“理解关”不仅局限在对原文局部篇章中语篇意义、句法关系、词汇意义的理解上,译者对原文通篇意义的把握也是忠实传递原文内容的前提。所以,译者还需把原语文本看作一个整体来对其进行解读,了解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原文的整体意义,感受到文本的旨意和情趣。正如狄尔泰所言,把握和重现文本原意的方法是“设身处地”把自己直接置身于文本当时的环境中,重新体验和感受文本的意境、情境和作者的意图,以求最终领悟、重现和复制文本的意义。[2]《浮生六记》现存的四记中,每一记都有鲜明的主题,“乐”、“趣”、“愁”、“快”,描述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其中还穿插了不少风景园林的描写和文学艺术批评。林语堂在译文中紧扣每记主题,从整体上再现了原作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各记中对女性形象芸的塑造,更是传译得精准得当。同作者一样,他对芸也是激赏不已,他曾将自己置身于原作之中,“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她家做客聊天,在椅子上打瞌睡时,芸会用一条毛毯盖在他腿上;想象和他们夫妇二人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这样,译者“忘我”地进入到原作之中,和夫妇二人共同享受这种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芸这位真率纯洁、热爱生活、懂得欣赏自然艺术之美的女性形象不禁跃然纸上。可见,译者只有透彻理解原文深意,从宏观上把握原作的意图,才能译出忠实于原文的译文。
风格是作品的整体风貌,在翻译中,译者除了需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去适应原文的风格。散文风格是作者独特个性的流露,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的思想文化熏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这就要求散文译者在翻译中要悉心揣摩作者传记和作品原文内容,追随原文,尽力去适应原文的风格。而译者对原文风格的适应也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地照搬原文,有时译者需作出必要的变通来传译原文的风格。《浮生六记》是作者沈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经历的体现,原文古雅简练、清新活泼,林语堂在译本中将古典的语言艺术风格用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来传译,并通过各种翻译技巧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例如:“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原文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将芸的文学喜好和古人的文风蕴含于简练的词句中,林语堂将原文译成了自然的、简洁的现代英文:“Tu's poems are known for their workmanship and artistic refinement,while Li's poems are known for their freedom and naturalness of expression.I prefer the vivacity of Li Po to the severity of Tu Fu.”译文前半句由“while”引导,并用“be known for”连接两个分句与原文对应;后半句用“prefer…to…”结构将原文合二为一,“vivacity”与“severity”分别对应“活泼”与“森严”,充分再现了原文典雅、简洁的艺术风格。
古典汉语散文翻译是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再现的艺术,也是审美的艺术。古典汉语散文作者在创作中通常会把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以语言为媒介倾注于作品之中,这就要求译者要吃透“作者”这一头,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与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最大程度地去反映作者的审美体验。同时,译者还需“吃透”读者这一头。由于中西方读者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时很可能会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译者在传译原文内容信息的同时,必须重视读者的审美需求与反映,最大程度地将原文的美感信息也传递给读者,使他们得到审美的愉悦。
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行其途有八九里。虽全是人功,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The P'ingshan Hall was about three or four li form the city,but was reached by a winding route of eight or nine li.Although this entire landscape was built by human labour,it was so ingeniously planned that it looked like a bit of nature,suggesting to me the“marble halls”and“emerald pools”and phantom gardens of Fairyland itself.The beauty of the place consisted in the fact that over a dozen private villas and home gardens combined to form a huge park,stretching all the way from the city to the hill,with a unity all its own.
此段是原书第四记“浪游记快”中作者游历扬州时对平堂山景观的描述。作者沈复在对园林亭台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挚爱,对其园林设计风格十分赞赏,“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此外,逶迤绵长的园林景观,宏伟壮观又浑然一体,体现出古代园林设计的和谐之美,读者在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体味到其追求美的文雅性情。林语堂充分认识到了原文语言的美质和作者沈复的审美倾向,用精炼、畅达的译文再现了原文的美质及作者的审美倾向。同时,作为贯通中西方文化的一代大师,他并“没有机械地把中国文化全盘‘输出’”,他也充分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在‘输出’之前先进行了过滤和选择,他‘输出’的是经他的思维模式过滤后重新排列组合过的中国文化。而且,在每一次新的‘输出’之前,他常常会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3]原文中“阆苑瑶池”、“琼楼玉宇”都是极富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直译势必令读者茫然不知所云,自然不会体味出原文之美。“阆苑”指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宫苑,“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琼”指美玉,“宇”指房屋,“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在此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译文中,译者将“阆苑”、“瑶池”分别译作“phantom gardens of Fairyland”、“emerald pools”,将“琼楼玉宇”译为“marble halls”,并且调整了原文的语序,用分词结构suggesting将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达出来,译文优美流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质和作者的审美体验,也兼顾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古典汉语散文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其译介将会变得更加活跃,成为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不仅是对原作的介绍,更重要的是要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在理解上悉心推敲,把握原文的语言特征、思想内容及风格意义,在表达上字斟句酌,体验作者的审美倾向,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1] 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刘炳善.英国散文与兰姆随笔翻译琐谈[J].中国翻译,1989(1).
[3] 施建伟.把握林语堂中西溶合观的特殊性和阶段性[J].华侨大学学报,199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