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孙艳平
(太原大学 教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药名诗,顾名思义,在诗歌中融入中药的名字。药名诗属于诗歌中的杂体一类。皮日休、陆龟蒙的《松陵集》卷十题为《杂体诗八十六首》就明确提到药名诗。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诗14种,其中也有药名诗。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瓯北诗话·各体诗》述及杂体诗时,均包含了药名诗。古人认为杂体诗乃文学中的非主流诗体,不可与正统诗歌同日而语。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提出了杂体诗“以文为戏”的观点,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对包括药名诗在内的杂体诗持否定态度,赵翼在《瓯北诗话·各体诗》中也认为杂体诗是文人游戏笔墨而作。可见,古人对杂体诗中的药名诗历来评价不高。但是,自药名诗出现以后,它在文坛中一直经久不衰。如唐代的皮日休有《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陆龟蒙有《和袭美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二人唱和药名诗,乐此不疲。宋代陈亚被誉为“药名诗人”,作药名诗百首,黄庭坚有《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等等。后来在药名诗的影响下,甚至出现了药名词、药名曲、药名文。评价不甚高的药名诗能够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与齐梁文人为药名诗创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
关于药名诗的出现,通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诗歌发展之初已有了以药名入诗的做法。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而作《采薇歌》就以麦、薇起兴。至《诗经》入诗的药名如卷耳(苍耳子)、茨(蒺藜)等达四十多种。《楚辞》中大量香草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如此种种皆为中药。可见药名入诗由来已久。另一种说法认为,药名诗肇始于六朝。依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朝王融有《药名诗》、梁朝沈约有《奉和竟陵王药名诗》、庾肩吾有《奉和药名诗》、萧纲有《药名诗》、萧绎有《药名诗》。从诗歌题目上推测,竟陵王也应该有药名诗。而且作为一代君王的梁简文帝和梁元帝与臣子沈约、庾肩吾等之间似乎有互相唱和药名诗的盛况。药名诗在诗坛上地位的确立当在六朝。综观这两种说法,前一种观点侧重于中药名称在诗歌当中的出现时间,其实是追溯了后世药名诗的渊源。后一种观点则侧重于诗歌的题目是否明确以药名诗命名,并且注意到了药名诗的数量和创作队伍。我们从《诗经》、《楚辞》作品中可以看到,药名入诗是创作者无意识地采用的一种比兴或象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这些药物的含义即是它本身的意思,读者可以明确地辨析到其中哪些是药物的名称。而六朝的药名诗明确以“药名”标题,可见,作者是有意识地以药名入诗进行诗歌创作,并且采用了不同于前者的特定的艺术手法(后文详述),进而确立了药名诗的基本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创作群体,自齐梁之后,文学中才出现了蔚为壮观的药名诗作。所以,我们只能说齐梁的药名诗受到了前朝以药入诗做法的影响,但药名诗在文学中得以确立应该在齐梁时期。
齐梁时期明确以“药名诗”命名的作品今存五首,均为齐梁时君臣所作。第一首药名诗当推王融的《药名诗》(“重台信严敞”),全诗句句含有中药名,借吟咏皇家宫苑的富丽气象,道出作者虽清贫而志远的高洁之气。梁朝沈约的《奉和竟陵王药名诗》(“丹草秀朱翘”)则描绘了经过战争洗礼之后,深冬山夜的凄凉景象,令人愁肠百结,思绪万千。梁简文帝萧纲的《药名诗》(“朝风动春草”)使用秾艳的意境,揭示了思妇独守闺房时的寂寞与苦闷。梁庾肩吾的《奉和药名诗》(“英王牧荆楚”)叙述了君王的一次巡行过程。梁元帝萧绎的《药名诗》(“戍客恒山下”)抒发了游子羁旅途中触景而生的抑郁之情。其中最具文采的是萧纲的《药名诗》:
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重台荡子妾,黄昏独自伤。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徒令惜萱草,蔓延满空房。
此诗意境与情感浑然一体,读来让人回味无穷。春草在微风的吹动下柔弱地摆动,落日的余辉静静地照耀着池塘的水面,景色是那样的优美,却又浸透着忧伤。一位思妇独守重台,从白天到黄昏,被别离的伤情折磨。幽静的夜晚,跳跃的红烛映照着二人曾经共用过的合欢被,帷幕间飘荡着淡淡的苏合香,夜晚是如此的美好、宁静,但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无聊的书赋,漫长的夜晚、寂寥的房间,百无聊赖的、孤独的思妇对着镜子一遍遍地梳妆,把自己打扮得再漂亮一些,希望时光不要让自己漂亮的容颜在寂寞中憔悴。最妙的是最后一句,思妇以萱草自比(萱草,气芳香,又名忘忧草),一方面指希望心上人怜惜这个如萱草般芳香的漂亮的思妇,另一方面指思妇暗暗宽慰自己去忘掉这浓浓的忧愁。全诗不着痕迹地运用了中药名称,用语典雅,妥帖自然,韵律和谐,一个满腹愁肠、深情绵邈的思妇形象呼之欲出,堪称六朝药名诗中的佳作。
内容各异的六朝药名诗在艺术手法上也为后世药名诗奠定了基础。
药名诗主要采用镶嵌的修辞手法。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把“镶嵌”修辞格分为“镶字”和“嵌字”两类,其中“嵌字”修辞格就是故意用几个特定的字来嵌入话中。陈先生认为此种手法“比较不容易用得自然”[1]148。但齐梁药名诗人在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时显然技高一筹。
虽然药名诗是作者有意识地将中药名称嵌入到诗歌当中,但齐梁诗人运用自身高超的诗歌写作技巧,使药名与诗歌浑然天成。如庾肩吾《奉和药名诗》:
英王牧荆楚,听讼出池台。督邮称蝗去,亭长说乌来。行塘朱鹭响,当道赤帷开。马鞭聊写赋,竹叶暂倾杯。
初读此诗,药名与诗意吻合,读者并不能马上感觉或分辨到中药名称的存在,如寻常诗歌一般,全诗叙写了英王牧于荆楚之地,池台之上听取了督邮与亭长的诉讼,展现了巡行途中英王器宇轩昂的气势。全诗自然流畅,丝毫没有做作艰涩之感。如果不是有深厚中药知识的有心之人,是不会发现其中的玄妙的。药名与诗意融合得天衣无缝实乃药名诗的一大特点。
药名诗要做到诗意与药名的完美融合,通常诗歌中并不使用中药名的本义,而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另借他义。以梁元帝萧绎《药名诗》为例:
戍客恒山下,常思衣锦归。况看春草歇,还见雁南飞。蜡烛凝花影,重台闭绮扉。风吹竹叶袖,网缀流黄机。讵信金城里,繁露晓沾衣。
此处“恒山”又名常山、互草,本是药草的名字,这里却指一个地方。“常思”即是苍耳,也是药草名称,这里指常常思念之意。“雁南飞”本为雁来红、后庭花,药草之名,这里指南飞的鸿雁。以此类推,“重台”即为重重叠叠的楼台,“繁露”则为浓重的露水。此种做法即为修辞上的意义双关,利用了汉字同音多义的特点,达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另一种做法则是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本诗中“流黄”实为“硫黄”、“金城里”实为“金城李”等等,利用了汉字一音多字的特点。正是因为双关手法的运用,药名诗才达到了暗藏巧义的效果。
齐梁药名诗在具备了上述的共同特征后,一些诗人更是展示了自己娴熟的药名诗创作技巧。如王融《药名诗》:
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秦芎留近咏,楚蘅摇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全诗不仅使用双关的手法达到暗藏巧义的效果,而且行文自然,连贯流畅。细心的慧眼之人还会发现,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不仅嵌入了中药名,而且连续嵌入了四个国家名称——秦、楚、韩、随,可谓是匠心独运,为后世药名诗在技巧上的变革做了铺垫。萧纲的《药名诗》(“朝风动春草”)则不仅顾及了中药的名称,甚至考虑到中药的药效、气味与诗歌主题的关系。诗歌描绘荡子远游,寂寞深闺的凄楚况味。作品中使用的中药“重台”有清热解毒、息风定悸作用,“合欢”有祛郁除闷、明目安神的功效,“苏合香”味甘性温,可以辟秽、醒脑、化痰和开窍,“萱草”即忘忧草,利水通淋,开胸宽膈,食之有轻微的麻醉作用。这些中药的气味与闺阁少妇的气味是吻合的,少妇内心的层层愁结正需要这些中药的功效慢慢化解。
宋人陈亚在总结药名诗时说:“药名用于诗,无所不可,而斡运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2]即不论什么药名都可以放入诗歌中,只要能够运用一定的手法巧妙地隐藏(斡运曲折),使它合乎情理、事理、诗意,做到天衣无缝(使各中理),令人在细心赏读之后发现其中的玄机欣喜而笑,就是“智思”了。陈亚的论述应该是和齐梁药名诗人的做法相一致的。
前人对药名诗的态度多以“游戏”嗤之,朱光潜先生却说:“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激’。……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3]33朱先生的态度实为公允。正如朱先生又说:“人对文字游戏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意味,诗歌也不例外。”[3]33齐梁药名诗确实有其游戏文字的成分,但也有其屹立于诗坛的价值。
文学总是以自身的规律,按照历史和逻辑为它指定的轨迹前行。任何诗歌史上的一环,都有它存在的坚实理由。汉代以《古诗十九首》为基础出现的建安风骨丰富和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和精神,紧接着陶渊明发现了田园之美,谢灵运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齐梁诗人发现了庭院建筑、室内器物、人体之美,进入诗歌领域的题材越来越庞杂(南朝甚至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郡县名诗、卦名诗、宫殿名诗、针穴名诗、草名诗、树名诗等)。与此同时,对诗歌声律、音韵等形式美方面的建设也在进行。齐永明年间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诗歌声律美的被发现奠定了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作为永明诗人的代表王融、沈约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宫体诗人庾肩吾、萧纲、萧绎也孜孜不倦地在诗歌的声律、对偶、词采等形式美学要素上努力探索。所以,以药名入诗、利用汉字的音义特点出现的流转圆美的药名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个产物,为后世唐代诗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依齐梁药名诗的题目看,沈约有《奉和竟陵王药名诗》、王融也有《药名诗》,而二人同为“竟陵八友”的代表人物,可见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竟陵王萧子良之间应该有互相唱和的文学活动。梁简文帝和梁元帝都有《药名诗》、梁宫廷诗人的代表庾肩吾有《奉和药名诗》,那么梁代君臣之间也应该有唱和的习惯了。上行下效,齐梁之际士人对文学的热衷可见一斑。不仅如此,齐梁诗人在诗歌上喜欢创新出奇、竞耀学识,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素养。药名诗显示了他们对中药的了解程度。另外,王融还有离合诗、回文诗、星名诗、双声诗等;沈约有姓名诗、郡县名诗等;萧绎博览群书,著作甚多,有回文诗、将军名诗、龟兆名诗、卦名诗、草名诗、树名诗、鸟名诗、歌曲名诗、宫殿名诗、船名诗、针穴名诗等等,这些诗歌是他们斗智成巧的成果,一方面齐梁诗人通过娴熟的诗歌技巧显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们广博的知识,体现了当时士人的风貌。
我国的中药名称一般都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命名形象生动,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如长生、思仙、夜光、合欢、蔓延等等,并且很多时候一种药会有不同的名字,如白薇又名春草、雁南飞又名后庭花、天葵又名繁露、独摇草又名督邮、杜仲又名思仙、地钱草又名积雪,等等。正是中药名称的这种形象感和象征意蕴使之能够灵活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将中药名称嵌入诗歌中的药名诗显示了文学与医学的融合,医药知识通过文学作品得以推广。同时,人们在欣赏药名诗时,既感受了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丰富了医药知识,又猛然发现其中的玄机,不禁哑然一笑的乐趣是正统诗歌所不具备的。历来评论者视这种乐趣为“戏谑”,以为创作之时文人无所用心,游戏文字而已。朱光潜先生则深刻地看到:“就史实说,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了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一直维持到现在,不曾断绝。”[3]33也就是说,正统诗歌中“游戏”的意味也是始终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药名诗中的这种“游戏”,又有其特殊的作用。在一些轻松的场合,如君臣宴饮、外交应对之时可以用来增进人际间的交往、调节气氛、释放情怀、愉悦性情,这无疑是对正统诗歌主讽谕、重抒情的一个补充。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提及杂体诗时说:“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繁云。”[4]62刘勰先生也认为包括药名诗在内的杂体诗是文学百花园中骄傲绽放的一朵,齐梁药名诗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一样值得我们去珍惜。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EB/OL].http://www.saohua.com/shuku/lidaibiji/lidaibiji357.htm.
[3] 朱光潜.诗论(卷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