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邓亚涛
(太原师范学院 学习科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邓亚涛
(太原师范学院 学习科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1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教育目标。对于高师院校大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但现状却令人堪忧。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积极渗透自主学习教学指导,同时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中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主学习;学习困境;对策研究;学习指导课程
由于我国现阶段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仍是未来职业教师队伍中的一大部分。高师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不仅关乎其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更关乎我国教师队伍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在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问题。
自主学习主要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阐述自主学习的含义。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应当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他认为,“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1]。
可见,自主学习应当具备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积极持续的主体能动性。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即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的学习活动,而非在外界压力作用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其学习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这种主观能动性不是短暂的、间隔的,而是持续的、稳定的。第二,强烈的学习负责精神。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对学习的意义、目的有清醒的认识,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有客观的归因,并能通过自我承担和调试去赢得学业的成功。第三,主动追求最优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者应当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对整个学习过程做到有所监控、有所调节、有所评价,从而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第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自主学习者能够为自己选择具有挑战性并有能力实现的学习目标,有为此而产生的长期学习规划及短期学习计划,学习主体理解并重视实现学习目标的意义所在,因此将为之付出努力直到实现这些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然而,其现状却令人堪忧。一方面表现为主观环境欠佳,另一方面表现为客观环境缺失,具体如下:
1.自主学习意识普遍欠缺。在高等师范院校,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自主学习缺乏明确认识,更没有付诸实践。他们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既无宏观的把握,又无微观的设计,往往只是以应对考试为学习目的,或满足于被教师牵着走。总体上缺乏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思考和创新。
2.缺乏自主学习规划。专业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学习盲目、盲从现象,缺乏应有的自我设计和学业规划,当然也缺乏这一规划下的具体学习目标和计划。少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规划,但在科学性、可行性方面往往存在缺陷,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付诸实践。而对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方面的学习规划就更加鲜有人为。
3.运用学习策略及进行学习监控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转变,无法尽快掌握适合大学学习的、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难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从而导致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4.学习品质亟待提高。优秀的学习品质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比如强烈的求知兴趣、认真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学习习惯、自律自励的学习保证等等,这些既是学习意识的体现,又是学习行为的表现。但目前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相对于中学时代的滑坡。
5.缺乏相关指导和要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尚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教育,大多仍然是“教师讲一学期,学生考一星期”,既没有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又没有相关的考核要求。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考试内容对自主学习的强调都远远不够。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学生软资源占有率不足,使学生更难以得到相关指导。而自主学习对于未来教师的特殊意义自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凸显。
上述现象说明,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正面临较大困境,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在此重点分析如下:
1.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后遗症。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虽已推行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础教育实质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所谓素质教育很难真正实现。特别是中学阶段,并非“学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学什么”,甚至“考什么就学怎么考”,学生的学习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学习,而不是主动善于思考的自主学习,他们难有空间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试教育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更严重的是在中学这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们未能得到自主学习的启发引导,使他们在上大学后仍处于被动学习的惯性状态,没有自主学习的主观意识,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面对自主学习的要求一脸茫然。加之高考造成的部分学生学习倦怠,使之上大学后学习懒散,思想上极度缺乏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渴望。
2.一定比例的高师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无兴趣,感到前途渺茫。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使得许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主要看重的是未来就业前景和行业收入情况,对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则忽视或放弃;此外,有的学生为了争取被录取,所有志愿都选择“服从分配”,导致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所学专业毫无感觉,甚至有些抵触。
高师院校的这种情况似乎更为严重,不少学生并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而选择师范院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会觉得“理想与现实距离太大”、“前途模糊渺茫”、“自己的专业学不进去”等等,这些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学习动力不足就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冲动,更难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
3.大学生自我发展不完善,非智力因素明显薄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关注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而忽视甚至无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导致大学生自我发展很不完善,表现为自我认知程度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规划意识较弱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
“非智力因素指影响智力发展的意向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倾向。它们对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动力、调控、补偿等作用。”[2]可见,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大学生“肯不肯学”、“愿不愿学”的问题,也决定着大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
4.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客观环境不尽如人意。就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情况而言,大学生的确缺乏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软环境。其一,学校缺乏对学生有效的督促和指导。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相关课程,其中包括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帮助,多数大学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指导。其二,缺乏专业教学过程中针对自主学习的教育渗透,仍以单一的传授式灌输式教学为主,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思、导疑、导研式教学非常不够。其三,对大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难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的作用。其四,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对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而自主学习能力恰恰是一名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培养高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业指导和学习指导,是提高高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方法。
在大学开设学习指导课程国内外均有成功范例,在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学业指导机构及相关课程的发展已经十分完善,而在我国,开设学习指导课也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实践之路。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而言,此课程的开设更为重要。因为作为未来教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也应成为教师教育中的组成部分。而本文所涉及的自主学习,正是学习指导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学习指导课,使新生一入校就能领会到自主学习对其大学学习及未来成长的意义所在;同时,通过该课程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中学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轨,并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大学生涯应产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学科课程教学中积极渗透自主学习教育指导。我们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责任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自主研究能力。但目前大学课堂“注入式”“满堂灌”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大量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仍未改变,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1]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自主学习教育指导,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帮助启迪,以及与学生的合作研究、探索交流。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应当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中应体现自主学习内容。目前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不仅不能全面考核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应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采取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将其纳入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考核中。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用全面、多元、发展的标准衡量学生,才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应体现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这首先是合格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同时也应当在教学管理中予以充分体现,成为对教师教学的明确要求,成为考核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教育目标,对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而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应予以重点关注。
[1] 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672-2035(2011)04-0149-03
G642.0
B
2011-05-10
邓亚涛(1966-),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 冯自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