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4-06-19

零立厦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零立厦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高校网络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为此,高校应注重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管理机制效能,开展网络教育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在高校的体现”[1]也就是说,高校网络舆情是师生通过各种网络形式,表达或发表个人思想、看法的行为,是反应和表达高校师生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网络舆情在表达自我、展现个性、密切师生关系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各种过度娱乐、恶搞、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在不断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迫在眉睫。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网络阵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和缩影,内容的覆盖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甚至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高校网络舆情涉及到的事件形态万千,涵盖了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乐于使用比如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空间等各种平台发表言论,通过网络舆情,可从整体上窥见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诉求。所谓“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发展。为此,必须密切观察和审视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及时引导好网络舆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因势利导,促进网络舆情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路舆情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路舆情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方面,网络平台开放、便捷和互动等特点,使大量使用网络的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开放并随意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引导,能够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的心理问题,可以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高校通过占领网络平台这个制高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能够把学生存在的某些不良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减少校园不良行为的发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大多是面对面地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各方面动态,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兴许在隐性教育上教育的效果更能深入人心。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搭建与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动态、分析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同时,不断地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深入人心、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人、培育人的育人功能,使得高校网络舆论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高校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宽广,思维也更为活跃,表达的诉求更加强烈,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得更难以把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轻点指尖,就能在网上了解到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加上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够重视,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和关注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减弱。其次,传统课程的传授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关系,即教师传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接受性,形成一种不对等的关系,这种教师的权威性无形中会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然而,网络信息的出现,使得学生极易了解到各种思想内容,学生思维的活跃,不仅不会再事事以教育者的观点为权威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还会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提出质疑甚至是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对思维跳跃不定,对教育产生质疑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处理各种学生问题的能力。最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可匿名性,使得言论变得过度自由,挣脱了道德束缚,一些虚假报道和不良信息,形成一种网络暴力,绑架了使用网络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不良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到达人心。一方面,针对网上存在的不良信息和虚假报道,部分大学生可能通过各种媒介,或发表评论、或推波助澜,盲目地转发、评论,这可能使得高校处于一种紧张的舆论气氛之中,也极易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恐慌。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可匿名性,极大地弥补了部分大学生在现实中表达不畅的缺陷,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对学生矛盾的愤恨、个人诉求不满等问题,在网络平台上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泄,这种不顾后果地发泄个人情绪,通过媒介的传播,将影响到其他的拥有共鸣的学生,通过传播,不良信息的夸大,加大了校园的不稳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网络舆情特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第一,发布主体广泛。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决定了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布者。网络的使用者都有可能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一个热门事件,通过网络发布,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线,当事件通过跟帖、转发、加工发表言论等形式,使事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铺开到达人们认知里时,强大的网络舆论便开始形成、壮大。高校网络舆情大部分也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幕后推手和被影响者。高校的学生喜欢浏览各大论坛、网站和空间等,这使社会的一些不良信息得以迅速流入到高校环境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原本学校相对来说是块净土,但由于网络把学校与社会畅通无阻地连接起来,它在带来丰富的资源与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让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信息流入高校。发布者的广泛和难以把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控制不良信息发布的源头;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自由与广泛,也使得高校存在许多难以管理的问题。

第二,客体内容丰富,传播时效快。网络是一个开放、及时的互动平台,网络平台信息宽广,能容纳万千、包罗万象,网络舆情的客体不仅包括时政热点、生态环境、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关心的学术、突发事件、学校政策后勤服务优劣、情感与生活等。只要人们随意轻敲键盘,移动手指就可以参与到网络舆情领域里,使得网络信息除了具有承载丰富内容的同时还具备传播发展迅速、时效快的特点。高校网络舆论客体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求高校舆论引导的工作者,要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计算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对高校网络舆论做到通晓、研判、引导、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积极方向发展,圆满地解决网络舆情危机。但是,这无疑会增加高校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投入,给高校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第三,介体多样,影响广泛。高校网路舆情的介体是连接主题和客体的桥梁,主要包括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空间和人人网等多种形式,这些媒介形式,由于使用量大,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极为广泛。网络媒介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制度管理,每个人的言论可以随意发布,不必承担责任不受到任何威胁,在满足人们表达欲的同时,也使信息出现虚假失真等现象。高校学生这个群体,年龄相仿,经历大多也相似,这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度、思考力和爱好兴趣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当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介体把学生的思想动态链接起来,学生群体之间通过介体相互讨论,易使不良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而影响到校园的和谐。高校网络介体的多样性,要求高校要建立多种平台来应对其内容的发布,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也在客观上对于高校有限的资源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一)注重网络平台建设,打好防御战 在高校网络舆情预防阶段,高校应该做好预警工作。首先,高校网络平台和管理建设要不断更新,不断探索适合管理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网络平台,以灵活巧妙的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应对社会舆情对高校舆情的冲击,牢牢把握高校舆论的主导权。其次,高校可以创办拥有自身特色的网络平台,比如创办微信、微博、论坛等,发布积极、正面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打造一个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专栏,宣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使消极的网络舆情难以再入侵高校这片净土。最后,校园网络实行用户实名制,增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与引导,预防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扩大化。通过这些措施,在网络舆情尚未发生影响之前,做出预警工作,以加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提升他们自身的自我约束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发挥网络管理机制效能,打好主动战

在网络舆情发生影响阶段,高校应该注意过程研判的运用,注意高校舆情的引导,打好主动战,占据舆论的有利地位,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扫除消极舆情的影响,发挥有效的收集、研判、处置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首先,在网络舆情收集阶段,应疏通网络,积极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网络传播相结合的契合点,加强对网络论坛、QQ空间、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的研究,实现对网络各类传播新载体的有效监控,收集各种影响大学生思想的舆情事件。其次,注重过程研判方法的运用,“所谓过程研判是指在网络舆情发生后的具体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者根据舆情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的具体情况,对舆情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着重对舆情的发展轨迹与管理部门的应对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2]过程研判阶段,高校网络平台的管理部门,如,网络部门、学工部、保卫部门等,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楚,相互帮助,主动维护好网络舆论安全,做好应对工作。各个部门应该相互紧密合作,对影响舆情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清晰地掌握舆情发展、变化的总况,对下一步做出的应对策略有清晰的规划,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对舆情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个科学的判断。最后,在舆情处置阶段,通过网络的监管,及时回帖、跟帖转发、回应等,及时真实地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以防在广大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中沉默失语,错失了解、引导学生思想的良好时机。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高校要对网络舆论的脉搏有着准确的把握,及时并准确地回应学生所热切关切的问题,积极开放网络回复平台,综合各方意见领袖的观点,关注正面积极的回声,与正能量的声音形成统一战线,以发挥他们对舆论的正向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开展网络教育实践,提升学生自律行为

首先,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以丰富现实的正能量材料,向校园网络平台铺开,运用网络丰富的表现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在网上开设热点事件网页,并让教师、专家、意见领袖等人参与引导舆论的方向,以魅力感染学生,提高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和网络自律行为。其次,加强对师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要提供相应的条件,加强对教师运用网络媒介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同时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诚信和网络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规范学生使用网络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应当自主学习媒介素养知识,提升自律意识,通过自我教育,提高自己抵御不良网络舆情的能力。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641

A

1003-8078(2016)02-0094-03

2015-11-25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2.25

零立厦(1990-),女,广西天等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