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梁 红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佳木斯154007)
怀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诗人都创作过怀乡诗。怀乡题材在杜甫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杜甫的怀乡诗,不仅指一些独立成篇的怀乡思归之作,也包括一些抒情、叙事、写景诗中表达羁旅情怀的片段。这些诗作或记叙离乡去国的经历,抒发怀念家乡、亲友的情感,或回忆往昔在故乡的生活等等。”[1]杜甫的怀乡诗,有其显著的个人特色,具体而言:
一、创作时间集中 杜甫的怀乡诗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作时间比较集中,多数创作于他晚年流落江湖时。公元759年,为躲避战乱兵祸,杜甫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江湖之旅。漂泊期间杜甫生活异常艰辛,一家人经常衣食无着,居无住所,常常陷入饥寒交迫的悲苦境地。自身经历的这些艰辛生活,以及对战乱下百姓饥嚎哀苦的感同身受,激发杜甫创作了大量的怀乡诗以抒发情感,这一时期杜甫的怀乡诗有《遣兴五首》、《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所思》、《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秦州杂诗》和《同谷七歌》,等等,或抒发羁旅时一家人的悲苦遭遇和贫寒生活感受的;或抒发了对远方弟妹等亲友的思念;或描述回忆往昔生活的;或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忧虑之情……
二、“愁”意十足 杜甫怀乡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愁”,愁回乡,愁故国,愁衰老,“愁”意十足。如《遣兴三首》其三:“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回首载酒地,岂无一日还。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2](P494)杜甫在诗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和亲友在洛阳一起游乐的情景,并把今时的战乱和往昔的载酒高歌的快乐日子相对比,于是心情更加惆怅了,加之身体衰老病弱的愁苦,愈发增添了浓浓的愁意。又如《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2](P1199)此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刚结束两年之际,诗人借助朋友严武的帮助做了节度参谋,生活境况较安定,但是诗人的思乡之情随着滞留蜀中的时日越久,越发浓重,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排解浓郁的乡愁,孰料写诗遣愁愁更愁了。当然,诗人的这种“愁”,并不局限于自身的不幸遭遇,更多的是对百姓历经磨难不幸的同情和愁苦,也有对国家今后走向担忧,对大唐盛世衰落的感怀。
三、绝望心态与悲凉死亡之气 杜甫的不少怀乡诗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书写孤独无助的绝望心态。思念、痛苦、音信断绝,终于使诗人感到了莫可奈何的绝望,诗人在一些怀乡诗里表达了这种心绪。如《野望》写杜甫思念弟妹绝望地涕泪交流:“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2](P880)尤其是《燕子来舟中作》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不幸遭遇:“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常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落水益沾巾”。[2](P2063)杜甫因生存艰难想要投靠朋友韦之晋,于是去了衡州(韦当时任衡州刺史),可到达时才得知韦被朝廷任命为潭州刺史去了潭州,等诗人赶到潭州时韦已去世。而这时的杜甫一家身无分文进退不得无依无靠,他人的偶尔接济才不致饿死,饥饿无家可归的痛苦、孤独绝望的情绪等接踵而至。看到飘零的孤燕,想着有家难回的自己和孤燕有什么分别,不由老泪纵横。再如《天边行》也表达了这种绝望心态:“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2](P1212)杜甫以天边绝望痛哭的老人自比:陇右河源已被吐蕃占领不能去,如今的暂时栖身之地胡骑羌兵也来入侵,唯一的依靠严武又病死,亲人久无音信不知生死,哪是乐土呢?诗人感到无处可去无人可投,不由心生绝望,心情异常沉痛。
悲凉死亡之气也是杜甫怀乡诗的特点之一。漂泊期间的杜甫百病缠身衰老得很快,而这些在他的怀乡诗中都有体现,即表现为陆续抒发了衰老、死亡、悲凉等伤感情绪。如《遣兴》:“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2](P750)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弟弟妹妹的思念,对衰老死亡的感伤和悲戚等等复杂的情绪。又如“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2](P1929)。“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暮归》)[2](P1915)。“楫舟渺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晓发公安》)[2](P1937)等诗句都表达了国家前途渺茫、归乡无望、时日不多的悲凉情感。再如《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P1946)诗句也表达了悲凉死亡之气。尤其是《逃难》这首诗悲凉感表现更盛:“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2](P2073)总结了十几年的逃难生活,情绪低落,字里行间充斥着悲凉之气。
四、怀乡、忧国和思亲的统一 在杜甫的怀乡诗里,有对故乡的怀念,有对国家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也有对亲朋的思念,可以说,他的乡愁、思亲和忧国之思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如《登岳阳楼》中,既有思亲怀乡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也有对国家忧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又如《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2](P1603)诗中梦境、故乡、家园、君臣、虎豹等意象的出现和寓意,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想念家乡及亲人情感。杜甫的故乡经历了多次战乱:“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二)[2](P118)“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前出塞九首》其九)[2](P488)“中原正格斗,后会何缘由。百年赋命定,岂料沉与浮。”(《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2](P354)。诗句里,他既是忧家又是忧国。总之,杜甫的怀乡诗是怀乡、忧国和思亲相统一的。
通过上文论述,初步分析了杜甫怀乡诗特点,那么其怀乡诗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一、羁旅行役的必然 羁旅行役的诗人思念家乡,常常要创作诗歌来抒发情感。杜甫遭逢战乱,长期漂泊,孤苦无依有家不能回,产生了浓郁的乡愁,诗歌又是唐代最重要的抒发方式,加之杜甫个人对诗歌的热爱,必然创作大量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诗歌。
二、时世不幸 杜甫为官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诗人全程经历了国家动荡生活,体验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悲剧,感受了百姓的痛苦生活:繁重的兵役徭役,流离失所,经常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国家不幸诗家幸”,研究文学史,不难发现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绝大多数都遭遇过不幸,要么个人遭际坎坷,要么生逢乱世,甚至遭遇国破家亡的悲剧。比如曹雪芹、吴敬梓、屈原、陶渊明、辛弃疾、李清照…杜甫亦是如此,甚至更加坎坷,可以说,诗人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不幸。他经历了时代的不幸,亲眼目睹大唐帝国一步步衰落而无能为力,对比大盛唐世时的幸福生活,诗人心中的郁结痛苦可想而知,怀乡诗中的忧国怀乡思想、愁意以及悲凉心态就不难理解了。
三、自身苦难与生存危机的面临 诗人个人遭际也十分坎坷,一生不得志。年轻时满怀理想憧憬积极入世,希望进入朝廷施展抱负利国利民,不想困居长安十年, 理想一直无法实现,应试不第,献赋投赠遭屈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2](P73),为官不久安史之乱起,不仅不被重用还因忠言直谏而被贬,而弃官后和百姓四处逃难饥寒交迫生活了十多年,这期间亲友分隔他方杳无音讯,杜甫贫病交加直到病逝。逃难期间,杜甫一家生活极端穷困,一度走投无路面临生存危机,体验了乱世苟全的不易。比如同谷的走投无路:“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2](P693)苦难的经历给杜怀乡诗赋予了比其他羁旅诗人更深的苦痛,甚至绝望心态,但同时也使诗人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 杜甫怀乡诗特点的形成,与儒家的思想有着重要关系。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对杜的怀乡诗特点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春望》怀亲和感时忧国情感体现了儒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杜甫却无论穷与达,都始终以关心国事民生为已任,悲天悯人情怀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2](P264)怀乡诗里对亲友的挚爱、牵挂和关切,也体现了儒家精神。
[1]邓魁英.他乡迟暮,不废诗篇——论杜甫的怀乡诗[J].贵州大学学报,1995,(3).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陈贻焮.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