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汉魏小说看汉武求仙

时间:2024-06-19

张月

(北华大学 文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汉魏时期,求仙小说大量涌现,不仅描述平民百姓求仙事迹,而且纷纷记述帝王求仙事迹。在求仙的帝王中,汉武帝是编纂者们笔下的常客,之所以如此,显然汉武帝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鉴于此,本文将在汉魏小说中考察汉武帝求仙的活动,揭开众小说叙述武帝求仙皆失败之谜,并探索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一、汉武求仙故事概述

为了全面了解汉魏小说中汉武帝的求仙活动,我们先以表格的形式将武帝的求仙事迹表列如下:

?

?

?

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1)在汉魏小说中以武帝为中心的故事很多,但求仙结果都是失败。(2)从列仙系统小说来看,被提及名字的帝王中,汉武帝出现的次数最多。虽未为汉武帝本人单独立传,但求仙故事内容很丰富。

二、汉武求仙故事生成背景与文化解析

(一)神话中的长生观念 世间人们对生命极其珍爱的想法、长生不死的观念,可能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而有关神仙的传说则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这也是作为《山海经》主要部分的成书时代。作为早期中国神话总集的《山海经》,蕴含着浓厚的不死思想。这些渗透着“不死”观念的故事是以凡人寻求长生的途径为中心内容的,故《山海经》中出现不死民、不死山、不死药等“不死”之物。关于神仙的传说和对仙境的描述,虽然有些虚幻,并参有怪异之说,但是它勾起了世人对生命和人生的美好追求,让人们从单一的顺从和服从天地的心态中超越出来。为了延长生命而寻找不死之药,从而下海求仙,所以从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开始就出现了许多方士。秦始皇还选派方士到海外寻求仙人和仙药,而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求仙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秦汉方士的宣传 方士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秦始皇求仙壮举不得结果不仅没减弱世人对神仙的信仰,反而使宣扬神仙方术的方士队伍越来越壮大。“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祀、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至汉武帝时可谓兴盛之极。汉武帝生性喜好神秘事物,对得道成仙深为热衷,其求仙势头与秦始皇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听从方士的话,入海求仙,炼就金丹,修建柏梁台、通天台、铜柱、承露盘等,以便迎接神仙下凡。这也是汉武时期神仙信仰的新特点:“一是信奉神仙下凡;二是信奉帝王升天”。[2](P50-51)

在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之学的地位大不如前。这在客观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神仙方士们向社会推行其神仙思想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此时世人趋向通过自身的修炼找到心灵支柱,方士们企图为自己的道术找到完善的理论。方士们正是利用世人成仙的心理和黄老之学盛行的思潮,大兴改造,把神仙方术与黄老之道相结合,将黄帝和老子神化,且把黄老之学称之为神仙学说,发展为具有道教性质的系统理论。通过大量著述道书,宣传只要通过追求,人人皆可成神仙,无论是帝王或是平民,以此扩大神仙信仰的传播。此外,方士还宣传得道成仙更重要是要通过修炼和服食金丹来实现。方士们还利用方术,大作谶纬,将神仙方术杂糅谶纬引入到经学中去,从而得到了君王上下的喜欢,如淮南王刘安等。刘安当时“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柏之术,亦有二十余万 言。”[1](P1652)这些都是有关神仙方术的最早著作。由于统治者的支持与追求,逐渐使得方术思想盛行开来,方士们也进一步把神仙方术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正是这一系统化的方术理论进一步促进了汉武帝朝的求仙活动。

(三)道教神仙信仰的推动 道教的创建是与先于它的道教信仰密不可分的。在远古时代,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战争困扰等,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加之帝王们的追求,巫士、方士和道士们的宣传,越来越使人们对神仙般不死生活产生渴求,道教神仙信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理论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和神话传说,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论,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神仙方士将道教神仙信仰理论在世人中进行广泛传播。直至汉末,方士们所传之方仙道逐渐成熟,发展成了道教。到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发生了变化,北方、南方天师道的改动使道教传入了上层社会,并再次得到了帝王的认可。且在“生值多难之运,乱糜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的社会现实面前,消沉没落的士族难以用儒家学说来舒展自己,便只能信仰神仙道教聊以自慰。与这种精神状态相适应,就形成了与民间道教不同的神仙道教(主要以长生修仙为本),出现了对幽冥世界有着强烈向往的世人,如葛洪、陶弘景等倡导神仙的道士。其中,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更是把道教神仙信仰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职是之故,我们在葛洪的《神仙传》中看到大量有关汉武帝求仙活动的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武帝的指向性、典范性 在汉魏小说中,以汉武帝为主人公的故事很多,尤其是《汉武帝内传》和《汉武故事》,就是以武帝或武帝时期的传说为中心写成的。武帝之所以常常在这些作品中作为主人公出现,是因为他的指向性和典型性。

首先,汉武帝出生在一个神仙信仰弥漫朝野的环境中,这是他一生热衷求仙的社会基础。《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都描写了汉景帝在武帝未诞之时梦赤彘从云中直下,梦醒后确有赤龙如雾的情景。武帝的降生伴随着占卜者认为的“吉祥”,其名“彻”,也是由于3岁定终生的“心藏洞彻”。可见,占卜、仙术,自武帝诞生,便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影子。“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奇术”,[3](P1975)而此时武帝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种氛围无疑对他对神仙的判断产生影响。

其二,汉武帝雄才大略,自恃有功,也导致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使自己摆脱生死之烦扰,最终达到长生不老、永享富贵荣华之目的,促使武帝对神仙方士“惟命是从”。

其三,武帝曾积极地把艺人吸收到宫廷中来,《汉书·武帝纪》中写道:“(元封)三年,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在《史记·封禅书》中也可以看出,武帝自身很容易与神仙故事相结合。且还应考虑到,上述那些在《封禅书》中活跃的方士们几乎与百戏艺人是合而为一的。那么随着武帝登用方士而得以进入宫廷的艺人们,子子孙孙对于完善伎艺制度的君主武帝特别感到亲近,并把许多故事集中到武帝身上,也就不难想象了。”[4](P144)

最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建立丰功伟绩,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这一因素是不可否认的。王瑶《小说与方术》认为,方士著述小说式的作品特多取汉武帝事,“正如儒家的称道尧舜一样,方士,后来的小说家,也要举出一个帝王来作为因信任方士而能够太平兴国的标准例子……秦始皇国祚不长,自然是不吉祥的;因此最符标准的人物,便莫过于汉武帝了”。[5](P96)

汉魏小说中,武帝求仙,故事内容繁多,但结局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失败。在支持神仙信仰的作者看来,武帝失败是由于他自身资质的局限。在这些作者看来,武帝在成仙资格上,远不如恬淡寡欲的平民百姓,因此,对他提出了批评。而在神仙怀疑论者看来,汉武帝的求仙活动只不过是“小丑”行为。透过这两类作者的编撰来看,不难看出他们对以汉武帝为代表的君王求仙活动的否定,易言之,则是对帝王个人私欲膨胀的一种批判。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日]小南一郎.孙昌武译.中国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