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9世纪英美哥特式小说主要类型及其审美价值

时间:2024-06-19

卢德明

(黎明职业大学 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哥特式小说从18世纪发轫之初,出现各种不同特点,在各个阶段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类型的哥特式小说在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19 世纪是小说繁荣的阶段,也是哥特式小说在英美不断发展的阶段。大体来说,主要有超现实的纯恐怖小说、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成分相结合而产生的宗教哥特小说和女性哥特小说三种。其中,纯恐怖类体现的是哥特小说最原始、最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而后两者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成分相结合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使纯属娱乐和挑战人神经极限的哥特式成分被赋予了更深更广的社会价值,使其社会价值得以提升。但是最原始的纯恐怖气息的哥特作品现在仍然是哥特式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选取有公认价值的著名哥特式小说代表性作品,总结哥特式小说的类型和各个类型的不同审美特点。

一、纯哥特式恐怖小说

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哥特式风格主要指在文学作品中充斥恐怖气氛和死亡气息,进而展现隐蔽于人类外表下的扭曲心理,展现人类各种阴暗面,诠释人类一直恐怖和压抑的主题——死亡,以此探索生命的根本意义和价值。”[1]19世纪主要哥特式小说家是爱伦·坡。其代表作品《厄舍古屋的倒塌》、《红死魔的假面舞》、《泄密的心》等。这种恐怖气息浓重的哥特式作品对现代影响最大的则是爱尔兰作家B.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德拉库拉》,它开启了吸血鬼的故事之传统,其影响之大从今日英美充斥荧屏的大量吸血鬼连续剧可见一斑,如《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夜访吸血鬼》、《黑夜传说》、《该隐传说》等。此类小说类型最常见的审美特质是虚幻的场景,远离现实的、超乎现实的故事情节,制造感官刺激,让读者徜徉在迷幻的意境中。不同的是坡的作品以少量的人物和不长的时间为特点,场面不会太大,主要是核心人物的言行举止,但是恐怖气息相当集中,文章言简意赅,神秘和恐怖气息时刻萦绕在字里行间对人心底的丑恶想法和人的集体丑陋性进行无情的、入木三分的刻画,以一个典型故事,让人物用行动特别是恐惧、紧张状态下的细微举止变化来体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德拉库拉》则以非人类的吸血鬼这一异类动物的破坏性来引起人类心理的本能恐惧感。这类哥特式小说不以叙事手段取胜,而以奇特的、陌生化的恐怖、死亡、阴阳交接取胜,是一种异质的、迷信的、夸张的、另类的审美客体。“通过将现实世界疏离化,把丑陋和黑暗放大,把我们原本熟知的世界陌生化。但是,这种疏离恰恰激发读者潜意识中关于对真实世界的探究,一旦唤醒了读者潜意识中的虚幻与现实的触碰,作品中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就将暴露无遗。”[2]但总的来说这类纯恐怖的哥特小说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上的奇异美,在道德等社会价值上则有其局限性。而且故事地点模式化为古堡、地窖、吸血鬼不可见光、与人隔绝的居住地等阴暗隐蔽的地方。这种局限性其实在早前简奥斯汀的哥特式小说《诺桑觉寺》中就得到批判,她直言不讳,“涉世未深的少女被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哥特恐怖小说搅得满脑子奇思怪想,来到一座已成为民宅的修道院做客,疑心那里藏着家族秘密,结果四处碰壁,笑料百出,最后在男主人公的帮助下菜脱离小说中的幻想,得以以平常心去面对真实生活。如此的情节安排对于哥特小说的挖苦已是不言而喻了。”[3]但不可否认,这类纯哥特式的恐怖小说才是真正的哥特式作品的代表,包括了哥特式小说最典型的所有元素,也是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其创作手法和创造的各种哥特式要素,都在后世的哥特式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后世的哥特式作品多是在这些作品为原型的基础上加工而来的。

二、宗教哥特小说

哥特式小说属于黑色浪漫主义,爱伦·坡的纯恐怖哥特小说较大程度上脱离现实,所以主要以其陌生化的叙事场景取胜,而同时期的另外一个擅长写哥特式小说的作家霍桑则以不同的题材和叙事手段展现哥特式元素。如《红字》当中以直截了当刻画现实当中男女的美丑,特别是以细致的心理刻画将人物面临险境时的思想斗争以直接引语形式直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深入人物心灵,阅读人物思想,进而思考处于不同人生困境的人物抉择与读者自身的生活之关联和相似性,将人的思想道德、人性的自私、人的弱点、丑陋无情地一一揭示,让读者不得不面对平日里自己不可能也不愿意去面对的自己的负面。他典型的情节是宗教的非理性和对人性的扼杀造成的恐怖气氛,包括人物的心理畸形和矛盾。随着小说叙事手段的越来越高超,这一类小说人物较多,虽然也是以少量人物为核心,但是非核心人物对核心人物造成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物的心理恐惧等使小说更具有可读性,而且社会场面宏大,将恐怖故事置于宏大、真实的社会环境当中,如侦探小说等,都是制造了各式的现实的场景,将哥特式成分置于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之中,增加了真实性。所以,“霍桑 的 作 品 想 象 丰 富、结 构 严 谨。”[4](P199)除 了《红字》,霍桑的大量作品多是关于宗教的神秘所造成的哥特式恐怖,如《教长的黑面纱》、《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也就是由于这种丰富的想象和哥特式的超现实因素的加入,使得这类小说不归属于现实主义小说,而仍然属于浪漫主义小说的范畴,也是黑色浪漫主义小说。表面上看,哥特式的恐怖气息不如爱伦·坡的小说重,但是由于前者是在基本远离现实的场景中,所以读者容易将其界定为远离现实的另一个世界,而后者则是现实和虚幻或者恐怖气息交织,比前者其实多了恐怖的感觉,因为读者容易将这些哥特式成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主要也是由于这些场景当中现实的成分增多,许多是现实当中随处可见的地点、物件。霍桑的选材克服了爱伦坡那种纯恐怖、为恐怖而恐怖的哥特小说的局限性。故事地点也较生活化,以各式不同人物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主要是中世纪欧洲宗教统治下的价值观——对人本性的压制和对大众造成的心理扭曲而非模式化的地点来制造恐怖气息,虽然宗教题材的渗透使得哥特式事件经常发生在与宗教有关的密室,与宗教迫害有关的断头台等,但相比前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地点所占篇幅明显少了许多,更多是强调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人等对核心人物造成的心理迫害,也就是说,这些在以爱伦·坡为代表的哥特小说中前景化的典型的地点,在宗教类哥特式类型中已经背景化,不再一出现就让读者联系到哥特式的恐怖气氛,所以相对来说,更加真实可信。

三、女性哥特式小说

爱伦·坡和霍桑的哥特小说以男性为哥特式元素的主角,而19世纪的另外一类哥特式小说则以女性为核心人物,包括勃朗特姐妹的经典作品《简·爱》当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和《呼啸山庄》被迫与爱人分开后死去的女人不散的鬼魂。这些女性哥特小说的经典对以后出现的福克纳哥特式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达夫妮·杜穆里埃哥特式小说《蝴蝶梦》女性哥特式的塑造时不无影响的。透过这些女性精神的变异,人们却可以看到一个个男权社会下受压迫、失语的可怜女性,也因此,这些小说成为女性主义或者女权主义的旗帜,她们以此为案例,分析女性在男性和男权社会所经历的痛苦,以哥特式元素使这些女性受害者在两性相处过程中所受的侵害明晰化达到高潮,因为无论是阁楼上的疯女人还是呼啸山庄的女鬼魂,都是缺少发言权,前者是以异乎常人的疯子角色出现,常年被锁在阁楼上,与世隔绝,不被世人所见,也就被剥夺了话语权。后者则是直接以死亡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话语权。所以,这类哥特式小说或包含哥特式元素的小说,已经不再只是心理和人性普遍的阴暗面的反应,而是代表两性的冲突,标识性别的符号,赋予哥特式小说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同时,由于这批小说的作者为女性,更突显出其鲜明的女性意识。这里的哥特式元素已经成为女性与男权社会做斗争的武器。这使哥特式小说成为一种更受欢迎、更广为人知的、更有价值的文学范式,特别是随着欧美女权主义的发展,这些作品的超恐怖成分、女性成分被从原本以哥特式为主要关注点的作品当中剥离出来,在作品可读性方面前景化。同时,由于爱伦·坡式的超现实哥特小说本身的场景、主题等的超现实性,所以很容易被归为哥特式小说一类,由于宗教本身具有的神秘性使人产生的畏惧和不可理解的特质,霍桑类的宗教主题的小说也就很明显使人将之与哥特式范式联系起来。然而,与女性相关的这些哥特式小说,却由于其强烈、明显的男权社会对女性压制、伤害的特点,使得人们更多不会将其归为哥特式小说,而是归为女性小说甚至女权小说。“这时的哥特式小说已经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深处去探索隐藏在那里的歇斯底里的、变态的、绝望的恐怖,表现边缘世界中边缘人的精神状态。”[5]在男权社会,女性就属于他者,属于边缘人。所以这些作品的审美特点已经完全脱离前两类的黑色审美特点,而在于讲述女性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的客体地位,使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以骇人听闻的哥特式方式展现在小说当中,冲击人们的思想,震撼人心,让读者更深切意识到女性的被统治、被去主体化的悲哀。

本文通过分析对19世纪英美哥特式小说进行梳理,分析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以期能对不同类型哥特式小说的审美有清楚的理解。第一种可以说是纯正的哥特式小说,而后两种是属于加入了哥特式成分的小说,纯哥特式小说“有着死亡隐喻的意象,如中世纪绘画中常常出现的骷髅、墓地、死神、魔鬼、女巫等等。这些死亡的符号被承袭到哥特小说中,即使故事还未展开,死亡的意象已通过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渲染出沉重的氛围。”而宗教类和女性哥特式成分则有所不同,“仅运用死亡意象,我们的注意力迅速被文学表现的活力与内在的丰厚精神所吸引,沉重有所纾缓,恐怖的心弦放下。”[6]另外,以坡为代表的纯哥特式小说的创作“重在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探讨当时依然被人忽视的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的病态思想,描绘现实和梦幻两者晦明交界地带的状貌”[7](P222),以霍桑为代表的宗教题材的哥特式作品更注重道德和人文思考,注重广泛的社会背景,“都有着心理和道德描写的深度”,[7](P227)而与女性相关的小说和前两者相比,更加世俗化、生活化,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让女性失语,以外聚焦叙事者来描写这些女性,使得这些女性的心理无法得到如坡和霍桑主人公得到的揭示,所以这些女性真实的想法在作品中都没有出现,有的只是外人看来她们的样子,这些女性也就成为世人眼中变态、精神失常、与世人格格不入的反面角色。

19世纪的哥特小说虽然量不如18 世纪多,种类不如20世纪多,但是作为从18世纪纯恐怖气息占主要的哥特式小说特点到20世纪种类繁多的哥特式小说和改编而来的哥特式影视剧的过渡时期,其在进一步发展纯恐怖小说的同时,又出现新的哥特式小说范式,其与宗教的结合和与女性角色的结合,在20 世纪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赖特等作家的哥特式题材创作中都能找到痕迹,可见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林小君.哥特式风格与《道连格雷的画像》[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庄莉.解析爱伦·坡小说中潜意识主导的叙事风格[J].芒种,2012,(10).

[3]杨艳.大胆的直白独到的见解——《诺桑觉寺》中简奥斯汀小说理论浅析[J].文化研究,2009,(9).

[4]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冯学红.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的恐怖美[J].巢湖学院学报,2007,(9).

[6]孙文昀.哥特小说: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J].时代文学,2012,(4).

[7]赵秀明.英美散文研究与翻译[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