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文解字》亦声字补遗

时间:2024-06-19

高远耀

(广西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西 南宁530023)

《说文解字》①(以下简称《说文》)是汉代许慎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字典,是古代典籍中的一块瑰宝。它在古代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即使是学习现代汉语,要查一个字的音、形、义,仍不失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说文解字·叙》说到,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1]即根据词的语音线索找一个现成的同音字作记录,并加上表示大类的字,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叫形声字。后世将其构件分别称作“形(意)符、声符”,分析形声字的基本表达方式为“从某,某声”。如“江、河”,“氵”表示其意义范围,称作“形(意)符”;“工、可”分别为声符,它们则分别表述为“从水,工声”和“从水,可声”。一般说来,声符只表声,与意义无关联。所谓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②。武、信是也。”比指并比、比附;类即依类象形之类,为独体文。所谓合谊,指把独体文原有的意义结合在一起表示该字的意义,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叫会意字。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有文字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字,其意义也是合成构件意义之和。分析会意字的基本表达方式为“从某,从某”等。如:“烕,滅也。从火、戌。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许劣切。”字由火、戌组成,其意义亦由火、戌合成,到了戌时,不用火了,该灭掉了。表义构件火、戌与“烕”的读音无关。一般的会意字,其构件只表义不表声。然而,汉字中有一种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特殊结构形式的文字,其一个构件在表意的同时又表声,这会意字便具备了形声字的特点。传统文字学将这类文字称之为亦声字,并把它看成形声字的一种特殊类型。亦声者,就是汉字的一个构件既是形(意)符,亦为声符,具备这一特点的便是亦声字。如:“栅,编树木也。从木,从册,册亦声。楚革切。”栅指用树木编成的栏栅。册首先是会意构件,栏栅的“编树木”而成,正如编竹木简而成册,册为形(意)符。册,楚革切。册、栅同音,栅由册得声,故册又是声符。(至于“册、栅”今音有异,是由于时代的推移,字音发生了变化,这是另一个问题。)册既表形(从册)又表声(册亦声),即栅既非纯会意字,亦非纯形声字,它就是亦声字。形声字中,声符与该字意义有关联的,即声符又为形(意)符者,同样是亦声字。如:“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娶本是形声字,从女,取声,而由于娶、取义有关联,取则既是声符又为形(意)符,故娶是亦声字。段玉裁分析字形结构常说到的“会意包形声”、“形声包会意”及王筠常说到的“声义互相备也”等都属亦声字的特点。

亦声是汉字体系中有着重要认识价值的一种结构类型。认识汉字声形兼备这一特殊结构形式,对认识许慎所首创的六书理论以外的特殊的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探讨汉字语源、揭示声义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认识汉字的音、形、义大有帮助,对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也有着深层的意义。许多汉字并非纯表意,会意字中有些也表音,形声字中有些亦表意。《说文》对部分亦声字已经指出,如《示部》“禮,从示,从豊,豊亦声”等,这样的训释解释了字形的结构,解释了其意义,也给出了读音,很便于认识汉字,只是书中遗漏了不少。为更好地认识这一特殊结构形式,使其形体结构分析体系更趋于完善,下文依原书的顺序对遗漏的亦声字进行了分析、考证和补遗。

15上③《艸部》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从艸,从瓜瓜。郎果切。”按:《瓜部》“瓜瓜,本不胜末,微弱也。以主切”。《康熙字典》:“《六书故》:瓜瓜,瓜实繁也,故引之有本不胜末之义。”[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简称《系传》)曰:“在地若瓜瓠之属,今人或曰:蔓生曰蓏,亦同果在树。故田在木上,瓜在蔓。故瓜瓜 在草下在葉下也。”[3]《汉语字源字典》:“瓜瓜,表示一根藤蔓上结瓜很多的意思。蓏,指瓜类等蔓生植物的果实。《汉书·食货志》:‘瓜瓠果蓏。’……蓏字从艸下二瓜,即表明其为草木植物的果实。”[4]可见蓏、瓜瓜 义有关联,“瓜瓜”当为形(意)符。段玉裁在“从艸瓜瓜”下注:“此合二体会意。瓜瓜 者,本不胜末,微弱也。谓凡草结实如瓜瓞下垂者,统谓之蓏。”[5]《说 文 通 训 定 声》:“从 艸,从 瓜 瓜 ,会意。”[6]李伯钦注释《说文解字》(以下简称“李伯钦注释本”):“译文:由艸,由瓜瓜 会 意。”[7]可证。上古蓏、瓜瓜 分别属来、定纽,发音部位相近;属相近的歌、鱼部韵,读音则相近,“瓜瓜”又当为声符。《系传》作“从艸,瓜瓜 声”,与之音近的“窳”亦为瓜瓜 声,《上古音手册》“蓏”为歌部韵,“瓜瓜、窳”为鱼部韵[8],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艸,从瓜瓜,瓜瓜 亦声”,徐锴曰:“此当言亦声,写误少亦字也。”[3]又可证。

59上《廾部》弇:“盖也。从廾,从合。古南切,又一俭切。”按:《汉语字源字典》:“弇字从廾从合,表示双手把东西合拢、遮盖之意,其本义为覆盖、遮蔽。”王筠注云:“段氏曰:《释言》:弇,同也。弇,葢也。此与奄覆也音义同。桂氏曰:本书盫,覆葢也。揜,覆也。”[9]《宋本广韵》:“盖覆也。”《亼部》“合,合口也。候閤切”。可见弇、合义有关联,“合”为形(意)符。《说文通训定声》:“从廾,从合,会意。”[6]李伯钦注释本:“译文:由廾、由合会意。”[7]可证。上古弇、合同属喉音,分别属韵类相近的谈、缉部韵,读音则近,“合”又当为声符。《说文解字义证》(以下简称《义证》)《说文句读》均注:“当作从廾合声。”桂氏曰:“本书龕頜皆合声。”[10]王贵元校曰:“严可均《说文校议》:‘当言从廾合声。’”[11]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廾,从合,合亦声”。

65下《臤部》緊:“纏絲急也。从臤,从絲省。纠忍切。”按:本部“臤,堅也。苦闲切”。“缠絲急”则臤(堅)。朱骏声注:“南州桓公《九井》诗:风物自凄緊。注:犹实也。”[6]可见“緊、臤”义有关联,“臤”为形(意)符。李伯钦注释本:“译文:由臤字、由絲字省去一半会意。”[7]可证。上古,緊、臤同系,分别为相邻的真、元韵部,则读音相近,“臤”又当为声符。与之音近的“婜、掔、賢、鋻”均为臤声,《上古音手册》“臤、緊、堅、腎、掔、賢”同韵部,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臤,从糸,臤亦声”。朱骏声按:“从糸,从臤,会意,臤亦声。”王筠注:“当云从糸臤臤亦声。”王作新认为“緊”是亦声字[12],又可证。

122下《木部》櫑:“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从木,畾声。鲁回切。”按:段玉裁注云:“所以刻为云雷者,以云雷施泽不穷。……畾者,靁之省。凡许言畾声,皆靁省声也。”籀文櫑字在缶云的四个角各有一个云雷,即“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之意。徐锴曰:“雷者,圆转之义,故曰不穷。”可见櫑、畾义有关联,“畾”当为形(意)符。畾,鲁回切(见《宋本广韵》),与櫑同,“畾”又当为声符。《说文句读》《义证》均作“从木,畾声”,与之音同音近的“雷、瓃、儡、纍、壘、灅、鸓”皆为畾声,《上古音手册》“雷、纍、嫘、纝、壘、儡”声韵同,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木,从畾,畾亦声”。《系传》:“从木,畾亦声。臣锴曰:畾者,本象其画文,故曰畾亦声。”《说文解字注》:“从木,从畾,畾亦声。此五字今补正。”《说文句读》:“从木,畾亦声。”王贵元校曰:“《唐本说文残卷》作‘从木畾畾亦声’。按,当依《唐本说文残卷》。”[11]皆可证。

148下《臼部》舀:“抒臼也。从爪、臼。以沼切。”按:《汉语字源字典》:“舀字从爪从臼,是个会意字。小篆的舀字,象用手到臼中取稻米之形。舀的本义为探取、挹取。”本书“抒,挹也”;“爪,覆手曰爪。侧狡切”。挹必以手为之。段玉裁注云:“既舂之,乃于臼中挹出之。”王筠注云:“抒其臼中之米也。”朱骏声注云:“凡舂毕于臼中挹出之曰舀。今苏俗挹彼注兹曰舀。”徐锴曰:“会意也。爪,向下取之也。”《康熙字典》:“《说文》:抒臼也。挹彼注此谓之舀,《博雅》:抒也。”可见“爪、臼”均为形(意)符。《义证》疏曰:“《一切经音义十九》:舀,抒也。字从臼,从爪,字意也。”《说文解字注》:“从爪臼,会意。”《正字通》:“《正譌》:从爪臼,会意。”[13]李伯钦注释本:“译文:由爪、臼会意。”可证。上古舀、爪分别属定、精纽,发音部位相近;同韵部,则读音相近,“爪”又当为声符。《系传》:“从臼,爪声。”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爪,从臼,爪亦声”。《说文通训定声》:“从爪臼,会意,按爪亦声。”《系传·校勘记》校曰:“爪声当作爪亦声。”又可证。

152下《穴部》窳:“汚窬也。从穴,瓜瓜 声。朔方有窳浑县。以主切。”按:《说文句读》有“一曰:窳,嬾也”,并注云:“《大雅》末篇,《毛传》:訿訿,窳不供事也。”《康熙字典》:“《说文》:汚窬也。器中空。亦病也,恶也,惰也。《货殖传》:以故呰窳。徐广曰:呰窳,苟且嬾惰之谓。”朱骏声按:“洿下低陷,引申为病弱懒惰之意。字亦作寙。《集解》:病也。《汉书·地理志》注:寙,惰也,又弱也。《荀子·议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注:器,病也。字正作窳。”《正字通》:“唐《韩琬传》:器不行窳。又惰也。《汉书·食货志》:江南民啙窳偷生,而亡积聚。师古曰:啙短窳弱也。言短力弱才,不能动作也。”段玉裁注云:“《史记》:舜陶河滨,器不苦窳。……按,器窳者,低陷之谓,亦汙窬之意也。《释诂》曰:窳,劳也。郭云:劳苦者多惰窳。……此等窳皆训惰懒,亦皆汚窬引申之义。释玄应屡引杨承庆《字统》说:懒者不能自起,如瓜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从瓜瓜。又,懒人恒在室中,故从穴。而《召旻正义》曰:草木皆自竖立,惟瓜瓠之属卧而不起,似若懒人常卧室。……按《字统》说,瓜瓜 为会意,许则云形声。”可见窳、瓜瓜义有关联,“瓜瓜”当为形(意)符。瓜瓜,以主切,与窳同,

“瓜瓜”又当为声符。各本均作“从穴,瓜瓜声”,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穴,从瓜瓜,瓜瓜 亦声”。邹晓丽在“瓜瓜”下云:“《孟子》:苦窳之器(粗糙不结实的器具)的‘窳’就从瓜瓜 得声且兼得义。”《说文通训定声》:“从穴,瓜瓜声,按瓜瓜 亦意。”可证。

163下《人部》偫:“待也。从人,从待。直里切。”按:段玉裁注云:“以叠韵为训,谓储物以待用也。偫,经典或作歭,或作庤。《周颂·臣工传》曰:庤,具也。庤,储置屋下也。《释诂》云:供、歭,共具也。歭在《说文》为偫。”《宋本广韵》:“待也,储也,具也。”[14]《义 证》:“《一 切 经 音 义 十 二》引作:待也,储偫具也。”徐锴曰:“《汉书》:张忠为孙宝设储偫物以待须索也。”朱骏声按:“实与待同字,竢也。《周语》:偫而畚挶。注:具也。《汉书·外戚传》:主见所偫美人。注:储偫也。《羽猎赋》:储积共偫。注:具事也。”《正字通》按:“偫有储置义。”可见偫、待义近,“待”为形(意)符。李伯钦注释本:“译文:待,(储物)待用。由人、由待会意。”可证。待:徒在切。上古偫、待双声叠韵,“待”又当为声符。《说文句读》《系传》皆作“从人,待声”,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人,从待,待亦声”。段氏曰:“此举会意包形声也.”《说文句读》:“义声互相备也。”《说文通训定声》:“从人,从待,会意,待亦声”,又可证。

173上《衣部》製:“裁也。从衣,从制。征例切。”按:《刀部》“制,裁也。征例切”。《义证》疏曰:“裁也者,本书,裁,制衣也。制衣误分製为二字。《襄三十一年左传》: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注云:製,裁也。《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注云:製,裁也。”《正字通》:“之侍切,音制。义通作制。”製作衣服,必先裁剪后缝制。製、制音义皆同,“制”当为形(意)符,又为声符。李伯钦注释本:“译文:由衣、由制会意。”《系传》《说文解字注》《说文句读》均作“制声”,王筠注:“製即制之絫增字也。”王贵元校曰:“小徐本作‘从衣制声’,《韵会》、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引同小徐本,当据正。”《上古音手册》“制、製”声、韵同,《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音制。”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衣,从制,制亦声”。《说文通训定声》:“从衣,从制,会意,制亦声。”王作新认为“製”是亦声字,又可证。

217上《心部》悳:“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多则切。”按:《乚部》:“直,正见也。徐锴曰:乚,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除力切。”《宋本广韵》:“直,正也。”段玉裁“直”下云:“《左传》曰:直正为正,正曲为直。”《系传·通论》:“《礼》曰:舜好问。孟子曰:禹闻善言则拜,君子之於人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直其心,则人归之也。故《洪範》三德:一曰刚克,二曰柔克,三曰正直。”《康熙字典》:“《六书精薀》:直心为悳。生理本直,人行道而有得于心为悳。《长笺》:《论语》以直报怨,以悳报悳。则知直即是悳。”朱骏声疏曰:“外得於人者,恩悳之悳。内得於己者,道悳之悳。”可见悳、直义有关联,“直”当为形(意)符。李伯钦注释本:“译文:由直、由心会意。”可证。上古悳、直同系同韵部,读音相近,“直”又当为声符。朱骏声按:“从心,直声”,与之音近的“植、値、埴、殖、稙”均为直声,《上古音手册》“直、値、埴、殖、稙、植、置”同韵部,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直,从心,直亦声”。《说文解字注》:“从直心,直亦声。”王作新认为“悳”是亦声字,又可证。

252下《手部》插:“刺肉也。从手,从臿。楚洽切。”按:此“肉”当为内,内即入也。《义证》疏曰:“《玉篇》《广韵》并云:刺入也。”《正字通》:“《说文》:刺入也。古作臿。”《说文解字注》《说文句读》《系传》《说文通训定声》均作“刺内也”。王筠注云:“内音纳。《入部》内下云:入也。刺内者,谓直刺而纳于其中也。”段氏注:“内各本作肉,今正。内者,入也。刺内者,刺入也。”可证。《臼部》;“臿,舂去麦皮也。楚洽切。”《康熙字典》:“《前汉高祖纪》注:魏武奏事云:今边有警,辄露檄插羽。又《急就篇》师古注:插者,担也。两头鑯锐,所以插刺禾束而担之也。”可见插、臿义近,“臿”当为形(意)符。徐锴曰:“会意也。”可证。插、臿同音,“臿”又当为声符。《说文解字注》《说文句读》《说文通训定声》及李伯钦注释本译文均作“从手,臿声”,《正字通》音臿,与之音同音近的“鍤、歃、女臿”均为臿声,《上古音手册》“臿、插、鍤、歃”同韵部,可证。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手,从臿,臿亦声”。王作新认为“插”是亦声字,又可证。

289下《土部》塋:“墓也。从土,熒省声。余倾切。”按:“熒省声”似尚值得商榷,《系传》《说文句读》等均作“營省声”。《正字通》音營,与之音近的“煢”亦为營省声。熒,户扃切;營,余倾切,塋、營同音,塋、熒只音近,故“營省声”更确切。那么,“營省”当为声符。王筠注云:“營者,兆域之谓也。”段玉裁注云:“《诗》:籨蔓于域。毛传:域,塋也。按:塋之言營也。營者,帀居也。经營其地而葬之。故其字从營。”朱骏声注云:“《小尔雅·广诂》:營,治也。”可见,塋、營义有关联,“營”又当为形(意)符。那么,其形体结构当分析为“从土,營省,亦声”。《说文解字注》:“从土,營省,会意,亦声。”《系传》:“从土,營省,亦声。”《说文句读》作“从土,从營省,亦声。”又可证。

以上这些都是亦声字。亦声字既不同于一般的同源字,也不同于声讯的汉字,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亦声字或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即会意字中的一个形(意)符与该字的读音相关,形声字中的声符又与其意义有关联。了解亦声字,对认识汉字声形皆备这一特殊结构形式,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对理解乃至研究汉字的“表意文字”这一特点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考证,把这些遗漏的亦声字补出来,使该字典的形体结构分析体系更趋于完善,以期便于读者更好的掌握亦声字这一结构形式。

注释

①这里选用中华书局版本(孙星衍刻本),是由于在众多的版本中,它最为通用。此版本单字成条,字头都在篆体之上还加了楷体,这就更适合于很少接触篆体的现代人检索和使用。其它版本或非单字成条,或字头均为篆体,或分成多册,或是大部头,都不太适合一般的使用。

②文中部分文字仍采用繁体字,一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二是有些找不到相应的简化字。以下同。

③此为原书之页码。列于此,便于查阅、核对。

[1]许慎.说文解字(孙星衍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李伯钦注释.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8]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9]王筠.说文句读[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10]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2]王作新.《说文》会意字中的“亦声字”考[J].学术交流,2009,12.

[13]张自烈编,廖文英补.正字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14]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