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冯延巳词中的风意象

时间:2024-06-19

蔡 钰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冯延巳,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唐五代著名词人,有《阳春集》传世。《阳春集》共收录冯延巳现存词作112篇。据粗略统计,“风”字在冯延巳作品中出现达61次,频率较高,由此可见风意象在冯延巳词中的重要地位。笔者拟对冯延巳词中的风意象进行分类,探究其寄寓所在,并结合冯延巳的身世分析其词作多用风意象的原因。

一、风意象的多样形态

(一)知“冷暖”的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2冯延巳词中的风有温度、知冷暖,而风传递的自然之冷暖常常是词人心境冷暖的体现。冯延巳笔下更多的是凛冽的寒风,寒风使草木零落、万物凋敝,与词人内心长期以来悲苦凄寂的心境相符,很容易引起词人强烈的共鸣。冯正中的词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表现了他在挣扎中坚守的精神。他本身的经历也充满了悲剧性,他一生下来就与一个偏安的弱小的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56。对冯延巳《抛球乐》中的“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3]125,叶嘉莹解读道:“正中此句‘风入罗衣贴体寒’,就是把这种属于内心中之寒冷无法抵御的感觉写得极深切的一句词。如果把此句与上一句之‘波摇梅蕊当心白’合看,才更可体味出正中所写内心中之一片迷惘凄寒。”[4]15在寒风的步步紧逼下,步步退守、无可抵御的词人是那么孤独,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更漏子》中的“风带寒,秋正好,蕙兰无端先老”[3]120,描写在寒风的侵袭下蕙兰渐趋衰老的情形,用以象征少妇在日复一日的相思中走向憔悴,寒风在融入少妇所处凄清孤寂的环境的同时,烘托了她愁苦寂寞的心境。冯延巳与此相似的词句还有《酒泉子》中的“寒风生,罗衣薄,万般心”[3]60、《醉花间》中的“晓风寒不啻,独立成憔悴”[3]78等。

冯延巳词中的暖风意象虽然不如寒风意象多,却是一抹明亮的色彩。如“燕初飞,莺已老,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手且高歌,人生得几何”[3]102描绘了他与老友相逢的情形,借和煦的春风表达了词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莫思归·花满名楼酒满觴》描绘了一幅春日游乐图,以“秋千风暖鸾钗亸,绮陌春深翠袖香”[3]173写出了女子在和煦的春风中游赏的畅快之情,“暖风”则烘托了她们青春的活力与欢乐的氛围。阳春三月的风虽然温柔和煦,但是若独自一人欣赏,纵然是良辰美景又有何欢娱可说!因此,冯延巳笔下的暖风,有时带给人的不是愉悦舒心而是幽寒孤寂。“小堂深静无人到,满园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3]45描绘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春天,温煦的春风与女子栖身“小堂”的“深静无人到”的冷落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于一闹一静之中突显了女子的寂寞悲凉。“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3]97-98写的是少女伤春。少女如春天般朝气蓬勃,青春却稍纵即逝,令人悲伤的是野花芳草可以年年新生,人生却无法再回到少年,少女无奈之中只能将难以倾诉的哀愁付与东风。这些词作中的风意象衬托了人物凄清孤寂的处境,词人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鲜明的反差震撼着读者的心。

(二)有“轻重”的风

冯延巳细腻善感的心灵和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体悟使得他笔下的风有不同的力度,因此其词作中常常出现“风重”“风轻”“风狂”“风微”等字样。《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3]127中,“风重”写出了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描绘草上烟霭随风而散的情景。这首词“表面所写固是眼前雨中将晴未晴之景色,然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看似与人无干的景色,却也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动的重要因素”[4]18,可见词人对周围景物有着敏锐的感受和深切的认识。《鹊踏枝》中的“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3]38,以“偎”“风轻”“展尽”,写出了春天的风姿绰约和春风的款款深情。《采桑子》“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前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3]51中的“风”是凄清的暮春之风,吹落了枝头花朵,也一点点地消磨着迷人的春色,从而透露了词人难以抑制的忧思愁绪。《酒泉子》中的“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3]62,抒写的是离情别绪,以风烟微茫凄迷的景象烘托了送别之际的伤感氛围,“风微”为词作染上凄迷怆凉色彩的同时,也写出了与远行者情谊的深厚,因为送别者只有久久在微风中伫立凝视才会察觉“烟淡萧然”。《菩萨蛮》中的“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3]145,先以夜深人静之时远处飘来的幽怨笛声触发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继而以轻风吹扰的繁花烘托思妇的怅惘相思,这种以景结情的词作有一种如花似梦般轻柔凄婉的意境。

(三)有“声色”的风

文学作品描写风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描绘风的声色;二是以物衬风。冯延巳的词作也写风声,“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下芭蕉灯下客”[3]166。“淅淅”原本“形容细微的声响”[5]271,冯延巳用来拟写风声,显得新颖独特、形象生动,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主人公独自聆听淅淅的风声和雨打芭蕉的声音,顿生寂寥落寞之感,很容易生发浓郁的乡思。《抛球乐》中的“白云天远重重恨,黄叶烟深淅淅风”[3]131-132,同样以“淅淅”摹写风声,渲染了凄凉幽独的氛围,给人以萧索悲凉之感。陈廷焯评论说:“‘白云’二语,意有十层,直似中唐绝妙七律。”[3]132冯延巳笔下有色彩的风只有一处,“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3]17。严格来说,这里的“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颜色词,“金风”即秋风,古人认为四季与五行相配,而秋季属金,“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6]374,因此“金风”常常带着肃杀、悲伤的气息。这首词以秋天风物渲染凄清孤寂的环境,展现了独守空闺的思妇凄凉寂寞的心境,“金风”虽有华贵之感,但与思妇心境形成了对比,于浓丽中见悲凉。

冯延巳以物衬风的词作,往往将风与植物意象组合起来,而以花意象为最多。如“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3]74“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3]99,以风吹花落隐喻岁月催人老,写出了独守空闺的少妇的年华易逝;“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3]162以随风飘扬的柳絮牵引少妇的相思之情,“柳絮”与“风”的结合,为离别平添了凄凉;“倚楼情绪懒,惆怅春心无限。忍泪蒹葭风晚,欲归愁”[3]83“绿杨风静凝闲恨,千言万语黄鹂”[3]83,“蒹葭”寄寓了女主人公的凄苦相思,将绿杨拟人化的手法折射了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风意象与动物意象的组合,在冯延巳词中也只见一处,即《清平乐》中“风雁过时魂断绝,塞管数声呜咽”[3]72。鸿雁意象原本就带有哀愁凄惶的色彩,与风意象的组合更增添了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情味,从而使大雁的哀鸣更加凄婉动人。

二、冯延巳词中风意象的情感内涵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7]54,冯延巳词中的风意象寄寓了词人的思想情感,大致包含离别之苦、悲凉之感和喜悦之情。

(一)离别相思之苦

冯延巳生活的五代十国时期,词体处于发展初期,其题材不出男女相思、离愁别绪的范围,冯延巳词作的主要内容大抵也如此。在中国文学传统中,风意象常常用来表达身世漂泊之感和寂寥愁苦之情,冯延巳多以思妇的口吻来描绘风,借以表达分别之际的伤怀和离别之后的相思。如《鹊踏枝》:

粉映墙头寒欲尽,宫漏长时,酒醒人犹困。一点春心无限恨,罗衣印满啼妆粉。

柳岸花飞寒食近,陌上行人,杳不传芳信。楼上重檐山隐隐,东风尽日吹蝉鬓。[3]36

这首词写的是思妇闺情,以“罗衣”“妆粉”“蝉鬓”等具有女子特征的意象塑造了一位美丽而忧伤的思妇形象,以“寒欲尽”“宫漏长”“尽日”描写了该女子伫立在高楼上苦苦思念和久久期待意中人的情形,表现了她对意中人的一片痴情。该词作中的风意象不仅隐喻时光的流逝,而且与“落花”“飘絮”等意象一道,暗示了女子性格的柔弱、蹉跎的青春和身世的凄苦。然而,这样一位情深意重的女子只能独守闺中饱受岁月的侵蚀和思念的煎熬,日日夜夜空牵挂,使读者不由产生无限的同情。

(二)悲喜交织之情

王国维评冯延巳词云:“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1]7叶嘉莹指出,冯延巳词中“每于耽溺之执著中作反省之挣扎,又于反省之挣扎中见耽溺之执著”,“这种悲苦与欢乐之错综的表现,该也正是‘和泪试严妆’所代表的另一种境界”[4]13。冯延巳有很多词作交织着欢欣与悲凉的情感,以“风”的来去无端、不可违逆,暗示今昔的变迁、人生的悲欢和世事的无常。

冯延巳喜欢在孤寂凄凉中追忆过去愉悦欢乐的时光,或在欢歌笑语里渗入悲凉的情绪。如《更漏子》:

夜初长,人近别,梦断一窗残月。鹦鹉睡,蟪蛄鸣,西风寒未成。

红蜡烛,半棋局,床上画屏山绿。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3]123

这首词描绘了女主人公与心上人分别后梦醒时的哀伤。上阕中的寒风意象既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冷落,又寄寓抒发人去楼空之伤感。下阕追忆往昔的愉悦欢乐,女主人公在今昔悲欢的反差中不觉泣下,泪沾衣衫。在欢愉之中融入悲凉的代表作还有《抛球乐》: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3]125

词人在酣歌畅饮之后独自在小桥流水边盘桓,一股孤单寂寞的情绪溢于言表,词句间弥漫着一股人去楼空的悲凉气息,而迎面而来的寒风使人倍感凄凉。在“酒罢歌余兴未阑”与“风入罗衣贴体寒”的冷热对比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词人耽溺于酒乐而又力图摆脱这一状态的矛盾心理。

(三)欢愉和乐之意

温暖和煦的春风预示着严寒的结束,万物将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冯延巳笔下有几首罕见的写欢愉之情的词作,往往借助春风以抒情怀。如《春光好》:

雾蒙蒙,风淅淅,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绵。

燕初飞,莺已老,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手且高歌,人生得几何![3]102

该词两次写到了“风”。第一处用象声词“淅淅”模拟风声,“风”与“雾”的交织营造了烟雾朦胧的氛围。第二处以“拂面春风”描绘了愉悦的场景和欢快的气息,烘托词人与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该词作中的风意象带给人温暖和煦的融融春意。此外,冯延巳词中的风意象有时还寄托着美好的希望与祝愿,如“一夜东风绽早梅”[3]44,“东风”预示着寒冬即将逝去,春天已经来临,这给闺中少女带来了一线希望。

三、冯延巳词多“风”的原因

风意象在冯延巳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多以“悲风”“寒风”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眼前,大多具有沉重、悲凉和哀伤等情感特征。冯延巳词形成这样的艺术风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与风的特征以及中国“伤春悲秋”的文学传统有关。自古以来,风意象在诗歌创作中一直备受诗人的青睐。风的来去无端、不可违逆等特点,加上其自身所兼有的施予性和破坏性,很容易触动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风意象常常能增加作品的感发力和感染力。人类情绪的起伏多变与风飘忽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把握的特性类似,风的千姿百态与人情感的丰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某种契合之处,能在不经意之间触动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体验。从文学传统来看,不同季节的物候能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8]87。诗人之心,敏感而善变,很容易随季节的更替与时序的变化而起伏跌宕,因此“写气图貌,既随物之宛转;属采赋声,亦与心而徘徊”[8]87。

其二,与冯延巳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冯延巳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唐,他在宦海中的每次大起大落都与南唐的国势息息相关。可以说,冯延巳的一生几乎是在对南唐岌岌可危国运的担忧与恐惧之中度过的,他见证了南唐由开国到亡国的历程。面对国家运势的变化,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曾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的冯延巳,不可能无动于衷。可以说,他的词虽然不脱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题材,但是“常以闺中儿女愁情来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9]13,能够于曲折幽微之中传达自我寄托,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思。对于冯延巳来说,南唐政治环境的变动就是他人生中不可抵御的风。李清照评冯延巳《谒金门》中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说:“语虽甚奇,‘然亡国之音哀以思’也。”[10]124-125冯延巳的这首词上阙以写景为主,开篇以春风吹乱一池春水起兴,暗示词人原本平静的内心涌起了难以抑制的情绪波动,不由得感到心烦意乱。下阙以抒情为主,点出满怀愁绪的缘由所在。冯延巳虽然屡次身居高位,但是面对的是大厦将倾的国运,且屡次遭到贬谪,其内心愁苦不言而喻。“词人竭力描摹这类愁怨满腔的感伤艺术形象,实则在抒发作者自己生命中的挣扎、烦恼和痛苦”[9]24,这一点从《鹊踏枝》中也可窥见,冯延巳在该词中将“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一哀婉动人的图景设置在“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季节里,为整首词奠定了凄凉孤寒的基调。在词人看来,冬风越是寒冷越能衬托出梅花凌寒独自绽放的傲骨。全词没有正面写人事,却处处透露出人的品质与精神,“寒风”隐喻着人世间不可违抗的逆境,而“学雪随风转”则体现了冯延巳对逆境的挣扎与反抗。

总体上看,冯延巳词作中的风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隐约幽微的情感世界。寒风、悲风等意象背后隐藏的那些不可名状的心绪,不单是词人在某一特定场景中或某一特别时刻自我伤感的宣泄,更像是词人在南唐大厦将倾的运势下对人事无常、燕巢危境的感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