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在传统健身场所推广网络健身的思考

时间:2024-06-19

杨 磊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行以预防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干预理念和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 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2]。网民数量的增加对网络健身和传统健身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借助智能手机、数字化健身手环等各类互联网终端开展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网民们的青睐。借助网络健身平台,人们可以避开人群集中的地方,自主开展科学健身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基于网络健身平台的运动项目将不断被开发出来,这势必对传统健身行业产生冲击,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对健身的认知。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了解了传统健身场所中民众开展网络健身的现状,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探寻网络健身的开展路径和科学的健身方式,为民众参与健身活动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网络健身的推广价值

网络健身是指人们在传统健身器材与数字技术的综合支持下,将经过信息技术处理的虚拟情境中的运动项目,按照不同体育项目应该遵循的规则加以设计,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运动互动、信息互动的健身活动。网络健身借助信息沟通手段为健身者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服务,使人们走出传统健身的尴尬,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达到主动健身、科学健身的目的[3]。网络健身发展至今,项目种类不断丰富,相关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出现了很多新的网络健身模式。其一,普通线上网络健身。该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具备联网功能的蓝牙手柄、健身车、跑步机等健身传感器,将现实中健身者的有氧运动与网络虚拟人物的运动结合,将现实中的运动与网络虚拟的运动结合,使现实场所的人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参与健身活动。其二,网络私教模式。健身个体通过网络平台提交详细的个人健康信息,如病史、运动史、饮食习惯等数据,提出个人的健身效果需求。网络私教根据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健身诉求,制定科学的健身方案,通过网络健身平台给予指导。其三,远程健身监控。健身个体通过网络进行体质测试后,用记录身体活动信息的技术设备通过互联网及时将数据上传数据平台。健身专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并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健身个体。从健身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网络健身主要具有以下推广价值。

(一)提供便捷价廉的运动支持

传统健身行业的运营模式是开办健身俱乐部。这种模式本身有天生的弱点:无法覆盖广泛的健身群,对锻炼环境与器材的要求高,健身场所内声音嘈杂、项目互相干扰。此外,俱乐部“强销售”导向的经营策略会导致运营者忽视用户的体验,存在会费高、私教课程体验差,以及房租、人力成本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从市场运营实际看,健身俱乐部模式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传统健身场所生存压力巨大。网络健身从健身器材本身的功能,到健身数据的统计,再到健身个体的网络互动,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健身者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健身效果。此外,网络健身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购买建设器材和设备,一次性投入可以长期使用,无形中降低了运动成本。

(二)创新多样化的运动模式

网络健身可以通过线上网络视频、网络私教、远程监控、在线指导等方式,对健身者提供一对一的健身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健身者运动的反馈与评价,有针对性地提高健身者的技术水平,增强其健身效果。健身者在享受逼真的线下运动场景比赛体验的同时,还能得到网上健身指导和身体状态评估,又能通过真实的有氧运动达到健身目的。与传统的线下私人教练相比,网络健身不仅能为健身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指导,而且能提供更加便利、经济、多样的健身运动模式。健身者在网络平台的远程监控与指导下,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运动状况和健康状况,有效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从而确保健身运动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推动传统健身行业的服务转型

目前,健身机构大多借助投资机构的支持扩张经营规模,对经营体量和商业利润的追逐使得健身机构的经营者只注重营销手段,采用多样化手段吸引客户,通过预售模式透支健身爱好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能力,往往忽视了对预收费周期和消费率的控制。长此以往,这种经营模式容易造成健身客户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相比之下,网络健身具有数据收集周密、数据处理快捷等优势,可以对健身者的运动状态、身心状况、健身喜好、锻炼频次、运动消费等信息进行即时收集和高效处理,能够为健身服务商的经营决策和运营模式提供支持。如果传统健身行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比如引入运动手环、手机APP等即时监测设备实现线上线下健身相结合,就能有效弥补传统健身机构运营存在的不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健康信息统计、健康效能反馈、运动模式匹配等服务项目,很可能成为网络健身行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二、网络健身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健身在国外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日本的许多高科技企业开发研制了大量趣味横生、形式多样的网络健身仪器。日本的网络健身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化程度高,健身者可以通过网络、蓝牙甚至GPS对健身情况进行远程监控;(2)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日益成熟,日本不少社区都建立了网络健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及交流的场所[4]。美国的网络健身侧重于减肥和塑身,相关网络健身机构一般会提供3—5个月的减肥监控计划,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实现健身教练对健身者的实时监控。这种方式不但方便、快捷、反馈及时,而且尊重健身者的隐私,有以下主要特点:(1)网络健身依托专业的健身公司、健身网站,涵盖面广;(2)网站提供全面服务;(3)针对网络健身的科研投入大;(4)网络健身与学校体育紧密结合[5]8。与国外网络健身的发展态势相比,我国虽然网民总体数量居世界第一,但网络健身普及率不高,过分依赖健身器材,运动项目开发不力,网络健身效果不显著。

(一)民众网络健身参与度较低

笔者曾实地考察徐州、苏州、连云港三地部分商业健身场所、学校(含大中小学)以及老年活动中心,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7份。经统计,在调查对象中,有72.8%的人对网络健身一无所知,有18.0%的人仅对网络健身有所了解,有9.2%的人参与过网络健身。从调查数据看,我国民众对网络健身的认识有限,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参与过网络健身的调查对象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比最低,仅为3.3%;老年人群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和身体状况的制约,网络健身的参与度也很低,占6.7%;在校大学生和上班族参与网络健身较为普遍,占90%。网络健身参与者大多通过专门网络健身器材开展运动,对运动器材的依赖性较强。目前常用的网络健身器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蓝牙类。健身者通过蓝牙手柄与互联网连接,可以开展远程比赛、游戏和运动。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健身者开展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等多种运动。但是,受技术条件的影响,蓝牙手柄类网络健身项目仍以球类为主。(2)器械类。商家专门生产的针对网络应用的健身器械,有划船器、跑步机、自行车、骑马器等。这些器材可以与网络联结,为健身者提供健身、竞技等运动服务。(3)远程健身监控类器械。这是一些小型化、便携式的健身监控设备,包括带在手腕上的心跳、血压的测量设备,以及其他微型设备。这些设备不但能够测量热卡,还能测量耗氧量、呼吸商等数据。

(二)开发的网络健身项目类型较少

当下流行的网络健身项目,大多是通过网络技术将现实中的运动与数字虚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用来帮助健身者实现线下线上同时健身的目的。目前开发的这类网络运动项目相对较少,按其体验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趣味手柄类项目,比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击剑、高尔夫等运动项目,其特点是趣味性强、价格相对便宜,但实际健身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另一类是数字化健身器械,由传统健身器械经过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升级改造而成,主要用于跑步、划船、骑行等运动项目。其他如针对篮球、足球、排球等团体运动开发的网络健身项目较少,或许是因为现有技术尚无法开发出能够投入线上使用的项目。

(三)项目实际健身效果有待综合考量

当前,大多数网络健身项目的运动方式与传统健身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用户反馈来看,大部分网络健身参与者认为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一些小球类的网络健身项目,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玩网络游戏,因为参与者只能通过遥控手柄参与项目运动。还有一些参与者反映,有些网络健身项目很容易受网络信号延时的影响,致使运动节奏难以保持均衡一致,造成参与者技术动作变形和步伐混乱,难以有效提高技术水平。由于网络健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部分运动爱好者往往沉迷于某个运动项目,因时间过长而造成身体机能受损。此外,部分网络健身还面临健身场所空气质量差、健身计划执行率低、动作强度难以把握等问题,其实际健身效果有待综合考量。

三、传统健身场所引入网络健身模式的策略

网络健身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给健身者的体验逐渐趋于丰富和深刻,开发的健身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参与的人群数量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呈爆炸式增长,但规模在逐渐扩大。事实证明,网络健身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健身模式,却能给传统健身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客观上讲,这种新的健身方式确实能激发健身者主动参与的热情,因此在传统健身场所引入网络健身平台,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性的尝试。

(一)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模式

网络健身平台很难提供健身器械,在纠正健身者错误动作方面仍然面临难以解决的困难,网络健身提供的体验程度也无法与传统健身项目相媲美。因此,网络健身模式的覆盖面会受到一些局限,难以惠及所有的运动爱好者。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传统健身模式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力网络健身,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道路。传统健身行业可以依靠自身的运营团队,针对可能参与的用户群体推送个性化广告,并加强对同城网络健身体验群体的线下指导。比如:可以在传统健身场所设立网络健身体验区,通过技术终端打造“线下网络健身体验区”;可以以健身服务为切入口,介入服务项目的新零售领域,利用线下场所聚集健身人群;还可以改造线下运动健身场所,提升健身服务水平。

(二)借鉴其他国家的推广经验

国外网络健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日本网络健身多依托专业的健身公司、健身网站,并聘请知名健身专家在线指导或担任顾问,为网络健身会员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健身运营商在为会员提供在线健身活动的同时,还提供远程健康监控、保存健身数据、安排体质测试、制定营养食谱等服务项目,甚至组织会员开展线下远足、郊游等体育活动。有些网络健身公司还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出售健身器械及用品,定期安排网络在线健身大赛等。在美国,有关网络健身的方式、有效性、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科研投入非常大,网络健身与学校体育教育紧密结合,为青少年解决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网络健身行业的发展。

(三)打造网络健身的示范群体

白领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体育消费群体。他们思想前卫,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有良好的健身习惯,又具有网络沟通能力和相对充裕的时间。对他们而言,网络体育健身是一种缓解压力、宣泄情感与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他们具备参与网络健身的活跃因素和心理需求,有较强的经济消费承受能力。网络健身运营者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健身方法指导、安全意识教育和相关网络健身项目的技能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络健身活动。如果他们在参与网络健身活动中能不断改变思想观念,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丰富的健身经验,成为开展网络体育自组织活动的示范群体[6],必将带动整个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网络健身有助于解决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健身的需求与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失衡的矛盾,网络健身平台的兴起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参与途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健身模式依然缺乏安全保障体系,缺少有效指导与监管,缺少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相关部门要及时关注网络健身组织的发展规模,引导健身组织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加强对网络健身平台的监管,制定和完善有关网络健身组织发展与服务的法律法规,重视新兴户外运动项目的安全问题。从长远来看,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强引导与管理,不仅能加快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进程,而且有助于解决全民健身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

总之,网络健身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态,拓宽了全民健身的空间。网络健身模式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健身模式,但是从行业发展的态势看,健身行业可以尝试在传统健身场所引入网络健身运动作为体验项目,推动健身产业的网络化进程,使网络健身成为全民健身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