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马陶陶,黄 成,陈向涛,申传璞,李 俊
(安徽医科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中药鉴定学之系列微课教学探讨与创新
马陶陶,黄 成,陈向涛,申传璞,李 俊
(安徽医科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为激发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鉴别的能力,课程组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课内与课外系列微课“识药”能力培养体系,并且全程融入教学环节中。中药鉴定学系列微课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成效。
微课;中药鉴定学;学习兴趣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中药的识别与鉴别一直是中医药学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伴随着“回归本源”的养生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中药的热情大涨,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大量的中药伪品及混淆品亦随之而来,中药生产及临床用药环节的安全性、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社会要求中医药卫生人才既要中医药知识丰富、扎实,而且中草药真伪、优劣的鉴别能力要提升、加强。
在高等医药类院校的众多专业基础课中,中药鉴定学是培养这一技能的主干课程[1]。然而因其知识面广,知识点零散,药材形状、颜色等变化多端,难以用语言描述等课程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难以将已学的书本上的中药鉴定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微课教学”,这种利用互联网手段,快速直观教学的形式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已在部分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其直观、形象等优势,随着对微课内涵的发掘与微课形式的扩展,高等学校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微课教学”正越来越体现其价值。
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及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结合多年从事教学实践的体会、制作中药鉴定学“系列微课”的经验以及引入“微课教学”的感触,本文将探讨微课教学对传统中药鉴定学教学的作用。
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其专业知识在中药的开发、生产、流通及疾病治疗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行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规划教材中有300余种常用中药材被收载,其中有约20余种中成药,根据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200种(包括17种常用中成药)需要熟知,有100 种(包括3种中成药)需要重点掌握。如此多的药材,形成了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信息量大、难于记忆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特点。为了全面了解中药材,对书本内容中触及的每一种中药材,不仅需要进行来源探究、产地比较、采收判定、加工分析,还需要进行性状(包括饮片的鉴别)、显微、理化等多方面内容的鉴别;不仅如此,每一种中药材在进行性状鉴定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掌握多种感性方面的知识:包括药材的形状特点、颜色变化、气味评判、质地感觉等。而在课堂上,对于形状、颜色、气味等这些药材性状方面描述的语言,显得相当的匮乏。一般情况下,学生课前不进行仔细预习,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教学的节奏,因此知识掌握不牢。在有如此众多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情况下,为适应国家教育模式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药鉴定学》课时在进行大幅度缩减,大量的对于常用中药需掌握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进行系统地讲述,更难以用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2]。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中药鉴定学》学习的效率,成为教学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药鉴定学》涉及很多动手实验的内容,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我国高等医药院校的《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启发性或创新性实验较少涉及甚至基本没有,因此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多数学生在开始临床药房工作以后,很难利用已学的《中药鉴定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多地需要重新学习培训。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丧失了对《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甚至中药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前期调查发现,5%的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学习兴趣不大,10%的学生怕上中药鉴定学这门课[3]!如何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知识、鉴别方法以及代表性中药材的鉴别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对照药材实物,学习和掌握药材鉴别要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育高素质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在中药临床及中药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已成为《中药鉴定学》教学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在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方式亦在发生着变化,“微课”因其友好的教学方式、可视化的界面,正逐渐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多种移动媒体: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等在教育中广泛应用,课前预习、课堂及课后的复习相对越来越便利,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利用“任何时间”,从学习内容的“任何一个片段”开始学起,由此提高了学生零散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从学习的注意力的保持来看,科学研究发现,普通人能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大约也就10分钟[4]。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将平时的教学内容分成零散的碎片,微课学习常态化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型的特色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删减或压缩,而是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涉及教学重难点、考点等精彩片段进行提炼、浓缩,录制成时长约5~7分钟的简短视频,这样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按照需要使用手机app或电脑上网查阅。由于重点突出、简便灵活、可反复利用,这种碎片化、移动式学习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微课”的制作,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的学习态度,因此已逐渐被广大教师与学生接受并创新[5]。
传统学习(包括预习和复习)主要以看书、记笔记为主要形式,单一的形式使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现在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手机的普及为“微课”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微课内容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也方便学生下载观看。例如在预习或温习常用中药材(如金银花、当归、甘草、茯苓、党参、人参、丹参等)的鉴定内容时,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已成为学生的首选。“微课”不仅能直接观察常用药材的鉴定方法,掌握其特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6]。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积极上进,但追求个性与自由,不受约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微课”因其的可视性、趣味性、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的可控性,已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理想的工具和形式。老师亦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教学内容调整,如将课堂学时限制,不能详细讲解不太常用的药材,放手让学生在课后或假期利用相应“微课”自学,组织学生制定作业“微课”进行考查,促进学生在“教学一体”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微课”这种在线视频学习方式,做到了既扩充学生知识范围、又促进其真正掌握知识,既满足了学生跟老师学习、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主观能动性。
在前期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我校教学团队将数码互动显微系统教学模式融入系列微课的教学之中,将临床常用中药的显微特征、理化性状、鉴定手段等重点知识制作成系列微课的形式,创新建立了中药双语微课,将以前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将创新融入教学、科技融入教学,既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中药的兴趣和能力。尽早接触科研,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满足中药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将中药鉴定学内容学深、学透、能够应用于实际,是“微课”设计的原则。因此制作过程中,要确定“微课”制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选择重要的,适合“微课”教学的知识点;要有新颖性强、创意性好的整体设计;要有明晰、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讲授语言,节奏得当的旁白讲解;少而精的重难点学习目标,短平快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清晰、简洁、直观、生动的画面;培养思考能力的提问、掌握学习成果的在线作业检测等,在“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均需考虑到。本校课程组设计的“微课”一般按图1的模式进行制作,主要包括导学、知识点、问题思考、拓展阅读、作业等元素[7]。
图1 “微课”制作模式图
多基源植物(来源同一科属的不同植物)的学习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名异物是中药中的常见现象,例如多基源植物大黄,药典上记载源于蓼科植物药用大黄(叶片近圆形)、唐古特大黄(叶片三角状披针形)或掌叶大黄(叶片近心形)干燥的根及根茎。理论讲授,学生无法形成直观表象,学生常应用药用植物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判定,准确区分各味中药的不同基源的能力不足。
基于此,课程组利用“微课”形式将一些常用中药的不同来源进行对比,建立常用“中药基源微课”库。如多基源的中药大黄,通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器官的差异特征比较,并进行归纳,整理不同基源的大黄形态特征,制作成“大黄基源微课”。学生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将难点、重点的相关知识进行提前学习,在消化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将问题信息传递给老师,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对于典型、共性的问题、疑惑,老师进行相应的整理、归类,可进一步形成相关问题“微课”。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首先安排学生自己进行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辨析与解惑。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由此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从而起到强化作用。
“微课”的使用使的学生对上课知识预习变的“有的放矢”,甚至针对问题可以自己学习,进行“对症下药”,克服了以往预习的硬性要求,反而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有了前期的准备,课堂教学才真正成为教师畅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微课”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再学习,或者反复复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事半功倍,真正掌握了多基源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药发挥疗效,在中药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保证材料的“真”是关键,而“去伪存真”是中药鉴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利用“微课”技术,对各种中药相似特征进行比较,特别是重点针对中药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具有特征性的基源特征,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各知识“点”的累积,可形成各种中药特征与相似中药特征系统,“微课”的展示帮助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形成了系统的知识。
本课程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微课”制作了一系列视频:
根据中药的植物来源,如将不同来源的大黄叶进行对比,比较叶片浅裂、深裂、全裂叶片的裂隙程度;枸骨叶奇特的叶形等特征,制作了“来源微课”;
根据药材或饮片的形态、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方面特征,如将不同来源的黄连,呈现出鸡爪形、蚕状或蝎尾状等特征,制作了“形态微课”;
根据横断面纹理,如何首乌断面呈现“云锦花纹”,与之对比,其伪品商陆的断面呈现“罗盘纹”,而中药槟榔断面呈现 “大理石样纹理”等特征,制作了“纹理微课”;
根据粉末、切面的细胞、组织等显微形态,如当归中的韧皮薄壁细胞、苦杏仁中的石细胞及麻黄中的气孔类型等特征,制作了“粉末微课”;
通过系列“微课”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细小而重要的知识点的观察,使枯燥的特征内容清晰化、生动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感性认知上激发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和记忆,将抽象的、经验的课本知识转化成了直观的、可应用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贵重药材由于本身资源量较少,并因高昂的经济利润驱使,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掺杂、造假等问题严重。为了增加学生对贵重药材的判别能力,我们对贵重药材的特征进行比较完善的归纳、整理,制作了“贵重药材微课”。如我们对比了园参与山参的差别,制作了具有典型的芦头、芦碗、参体、参腿、参须的人参性状特征的微课。水试方法是中药鉴别的最常用和直接的方法之一,西红花是目前旅游市场上最常见的贵重药材,很多以地方特产销售的贵重药材中,西红花最为多见。我们以西红花的药用部位特征,水试颜色的逐渐变化制作微课,增加了同学们对于常见贵重药材西红花的直观了解,避免上当受骗。还有其他一些贵重药材,比如略呈 S 形的形态、玉样质地、角尖、骨环、骨塞、通天眼等羚羊角,通过“微课”一张图片、一个案例、一段视频的展开,使学生对正品特征有了全面掌握,对掺杂、造假等现象容易出现的部位或环节有了足够的辨识能力。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将羚羊角的骨塞打开,加入金属等物质,以增加其重量;将其他植物花瓣进行人工切制、染色,冒充西红花;用胶水黏结对接,形成假山参;或者塞入牙签或灌入铅等重金属的冬虫夏草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造假现象,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加以了解,生动的微课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了学生打击掺杂、造假的兴趣与信心,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中药鉴定学》的整个学习过程需要贯穿大量的实习、实践,才能真正将这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真正用于实际中,仅通过理论讲授很难真正记忆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知识要点,脱离实践亦无法真正掌握中药材鉴别特征及其鉴别技能。而实际教学中,因教学条件的不足,实际接触机会少,中药材规模化生产与加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模糊的概念,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如纸上谈兵,因此目前的教学内容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8]。
为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践能力,结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课程组以药学院药学综合实验技能中心标本展馆、附属医院中药房、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安徽亳州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主题,将实践基地生产设备及实践过程的视频或照片制作成“实践微课”,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于中药及中药鉴定实践环节的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兴趣。图2为“实践微课”中截取的片断。
图2 实践环节“微课”展示图
为帮助学生理解中药是如何成药的,课程组以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加工生产过程为实例,制作了“实习微课”,把中药前处理、提取、浓缩车间集中在一小段“微课”中,无论学生是否参加过实践,参观过工厂都可以通过视频了解中药生产的基本过程,对于中药鉴定学中药材的清洗、浸泡、醇提、浸膏浓缩等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中药成药的过程。
为帮助学生了解中药材的市场情况,在亳州药材市场,课程组通过拍摄市场买卖中的部分场景,拍摄常用中药的鉴别特征,由鉴别特征入手快速评价中药产品的优劣。同时结合市场,了解药材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和占有量,加强学生对常见中药的认识及市场需求量的把握,从而认识到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加快学生认识中药材在医疗实际中的应用,在医院药房,学生通过对处方的查阅和整理,了解常用中药的使用频率,认识中药的各种炮制品。课程组对于常用中药的各种炮制品对比做了“微课”,如比较生地与熟地、半夏与法半夏、盐附子与黑顺片等功效与形态上的差异,快速直观地从“微课”中了解常用中药在医疗中的应用。
为帮助学生学习中药标本,在标本室,课程组把常用中药的药材、浸制标本、腊叶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将植物形态,药用部位及药材形态等多方面制作成“标本微课”,可以全面直观地认识中药标本。
鉴于目前本科双语教学的需求,虽然中药鉴定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但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英语,了解中药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前沿,尽早地接触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我们结合本校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优势,以“科研、教学齐头并进”为特色,建立了“中药学创新系列双语微课”。
我们的双语系列微课多以科研中与《中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为主题,以介绍课题或者实验思路为主要内容,一般时长5分钟,中药教研室相关教师目前研究的方向为主线,通过一个个与“中药鉴定学”或者与“中药”相关的小课题,将现代实验技术引入“微课”中,把中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验中的实践相结合,把中药的鉴定学特征或者药理学特点融入实验设计中,通过相关学科的技术,多方面证明中药的药效及特点。并以双语为特色把中药科研实验中的常用英语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了解《中药鉴定学》知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且使有能力的同学较早地了解实验、了解科研、了解中药在世界科研领域中的现状、了解作为研究中药的学生的责任、了解自己以后科研之路的方向。通过“双语微课”的学习,教师在“微课”上布置一些英文的文献作为作业供同学课后阅读,一些有兴趣的同学通过文献的阅读,提高了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了本科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进入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以后,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之余,会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或者其他类型的实验技能大赛,“双语科研微课”的推广为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类似比赛,了解科研,参与科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为我校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本校药学院与美国东北俄亥俄州立医科大学建立了交流机制,中药学专业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大学四年级申请赴美交流一年,“双语微课”的建立,也为这些学生进一步适应英语教学,尽快融入国外的生活提早做了准备。
通过一个班级的试点学习,发放调查问卷100份,统计的结果满意率为98%(非常满意占50%,基本满意占48%),其中我们试点创新的双语微课得到了同学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同学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接触科研。同时同学普遍认为“微课”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尤其是一些重点知识,而且各种形式的微课更扩大了学生对于中药学专业的了解和中药学相关课程的理解,增强了对中药学专业的兴趣。中药鉴定学的“微课”不仅仅适合作为高年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辅助资料,亦适合低年级学生用来了解中药专业的特色,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誉。
“微课”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对教学中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明确了其实际应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提高、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完整。而交流的增加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加“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水平。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微课”材料搜集,各种样品的收集,成本大,双语微课的制作耗时长,对英语口语的要求也相对较高;2)由于“微课”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具有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微课”在录制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准确,后期的视频剪辑以及对教学视频的全面审核至关重要;3)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己进行“微课”制作,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后期微课制作努力的方向。
[1]黎理,田慧,蔡毅,等.基于优势资源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86-87.
[2]张媛,杨瑶珺,王晶娟,等.PBL与传统中药鉴定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探讨[J].中医教育,2017,36(1):37-38.
[3]杨瑶珺,闫永红,张媛.提高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1):33-35.
[4]赵鲁华,曹冲振,王建春.高校微课教学推广策略浅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4):34-37.
[5]郭宏伟.“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41-145.
[6]罗容,李佳,王梦琼,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药鉴定学课件制作素材选择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1):13-16.
[7]颜永刚,胡本祥,王红艳,等.浅析“翻转课堂”和“微课”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124-126.
[8]马哲,张颖,赵启苗,等.中药学拓展性学习的应用与实践[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5):154-155.
InnovationandTeachingPracticeonMicroSeriesLessonsforAuthenticationofChineseMedicine
MATaotao, HUANG Cheng, CHEN Xiangtao, SHEN Chuanpu, LI Jun
(Schoolofpharmacy,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core basic course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in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micro lesson has been put forth i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revision. The team of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has integrated teaching resources actively, constructed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nd on-campus and off-campus micro lessons, guided students to develop consciousness of herb recognition, and gotten initial achievements.
micro-lessons;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learning interest
R286.0
A
1009-9735(2017)05-0035-05
2017-07-05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药鉴定学系列微课建设研究与实践”(2015jyxm089)资助。
马陶陶(1982-),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学;通信作者:李俊(1960-),男,安徽庐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抗炎免疫药理、临床药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