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翻译本科专业英语技能培养路径研究——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

时间:2024-06-19

刘文仪

(阜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自教育部2006年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并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来,翻译学科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的一个拓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然而,新兴专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与以前英语专业建设大为不同的问题。很多学校为了多元化发展,竞相开设了翻译专业,但是对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培养原则、路径还不是特别清晰。尤其是与英语专业相比,有些院校在两个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课程之外,其他几乎一样,课程设置没有适应翻译专业的特殊需求,没有突出翻译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此以外,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还有一对非常突出的矛盾:英语技能培养需求和专业学时、学分之间的矛盾。翻译专业学生也需要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高的英语水平,学生的双语知识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2]。但是,本科专业关于专业学时、学分的要求,却意味着翻译专业的学生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科目,除了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科目外,还要增加翻译技能培养科目。在课程安排上,这就意味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设置更多的课程。如此一来,课程安排需要、教学时数规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为了适应翻译专业的特殊要求,也为了解决英语技能培养和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翻译本科专业英语技能培养路径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以便发现更优化合理的培养方案。

一、翻译本科专业需要的英语技能

刘臻和梅德明指出: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应该由人文性能力和工具性能力两部分构成,两者缺一不可[3]。人文性能力指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以及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应该知道英语国家基本的人文地理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包括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而工具性能力是指学生能不能使用英语这个工具达到日常交流,学习,生活,工作等等的目的[3]。童宏元等认为,语言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用第一语言讲话时潜意识的知识规则的形成[4]。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是指了解掌握整个英语语言系统的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强调语法的正确性。这些是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第一步,更是能做好翻译的基石。

总体来看,翻译专业学生的英语技能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具有较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及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语言知识;具有英汉双语的应用能力,能进行一定的专业翻译,如新闻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各种非文学体翻译;语言能力能够胜任一般性文学翻译、经典译作赏析和评判,能够胜任一般场合的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视译,能够胜任一般性商务谈判口译。

二、英语技能培养与《基础英语》课程

(一)《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基础英语》课程是笔者所在高校为翻译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学生学习高段课程打好基础。通过向学生传授“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英语知识和理论学习、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系统学习。使学生们不但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选择就业的机会。

本课程使用的课本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1~4册。属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每册14个单元。单元主题以讨论西方文化、生活理念、政治、历史、教育、生活、友情、自然等居多。课后所附练习涵盖了听、说、读、写、译五个大部分。随着册数的增长,练习难度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套教材既可以用作大学课堂里的教材,也可以供同等学力的英语爱好者自学使用。

(二)教学对象及上课思路

《综合教程》1~4册的编写说明里明确指出,这套教材分别供英语专业第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使用[6]。1、2册对应的是大一学生,3、4册对应的是大二学生。笔者所在的大学为师范类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为特色专业。翻译专业不属于师范类,由于招生时录取分数线不同,招进来的翻译专业学生基础其实比英语教育专业的要差一些,部分学生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这些英语基本技能都较为薄弱。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与学生互动或引导学生发言为辅。并且辅助有一定量的课后任务或课后作业。力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英语篇章既能理解局部意思,又能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能够理解其内涵。既有输入,又有输出,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课下批改作业,总结学生的错误,并到课堂上进行反馈。也会在课间抽查学生背诵课文或听写单词。

(三)教学实施过程

在本套教材的编写说明中,建议使用本书的教师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6]。笔者所带大二学生的基础英语课程安排为上学期每周三次,共6节课。下学期一周一次,共2节课。以上学期,也就是一周三次课的进度为例,第一次课,一般是学习本单元单词加课文讲解和结构分析、长难句分析,第二次课一般讲解课后知识输入型练习(包括巩固单词的运用及短语的搭配、语法知识讲解),第三次课一般为讲解课后知识输出型练习,包括翻译、听写、口语对话练习、写作(由于教学进度时间原因,这四项练习通常根据具体单元的不同而有所取舍)。

(四)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作业表现

由于笔者既负责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也负责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对象是同一批大二学生,所以可能会从更多的角度看到学生英语技能的高低对于翻译的影响。凡是在基础英语课堂上互动比较积极,课后作业和考试分数比较高,展现出丰富词汇量及语法知识的学生,在翻译课堂互动及翻译作业中,同样会有更好的表现。他们可以迅速看懂原文的意思,听懂老师的翻译讲解。做作业的速度也会快一些,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润色译文,查证译文用词准确性等方面,提交的译文质量会更高一些。英语技能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翻译考试中表现出的差异更加明显。有些学生其实中文功底不错,文字非常流畅,但是英语技能方面稍弱一些,在英汉译文上面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就算译文句子再流畅,可是由于英语词汇量不够,语法能力较弱,译文中会出现大量与原文理解有关的错误。

2.学生考试结果

大二学生在这一年有一场重要的、非常能够衡量英语技能的考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考试时间为每年四月份的第三个周六,大致来讲,一般就是大二下学期开学两个月后。现实情况是不管基础高低,大部分学生都会等到寒假过完才开始正式针对专业四级考试进行考前复习,时间非常紧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不熟悉题型加上平时没有进行做题时间控制训练的意识,猛一接触到真题会出现考场发挥不稳定现象。而那些本来基础就不牢固的同学,两个月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结果往往无法顺利通过专业四级考试。大二下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安排是每周2节,相比大二上学期,时间大大缩短,要想完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就已经不够了,再想要安排完整的专四复习内容,更是难上加难。从翻译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可以看出,翻译专业学生的英语技能亟待提高。

三、从《基础英语》看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在培养路径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课程体系。以笔者所在大学外国语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为例,翻译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期所设课程几乎与英语专业无异,跟英语技能相关的课程非常多,除了基础英语之外,还有阅读、听力、语音、写作、语法等九门课程,而到了大三大四则锐减到三门,分别是高级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除此三门之外其他均是以翻译为主的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西方翻译史、文体与翻译、CATTI实训等等。这其中有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首先,以《基础英语》为代表的英语技能学习和翻译学习未能很好地融合,而是割裂开来,导致翻译专业很多学生都误认为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先不学翻译相关知识,到了大三大四等学校安排了再学不迟。殊不知,翻译需要漫长时间的训练,大三、大四两年是根本不够的,而且如果大三才开始入门,等刚刚入了门,就快大四毕业了。这样,翻译技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大三大四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翻译课,这又会导致学生脱离了英语技能的培训。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牢固,三天不练就可能退步,更何况后两年课程的巨减导致学生几乎接触不到英语技能相关课程,英语技能的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将学生英语技能和翻译能力分开来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一个理想的课程体系。

其次,英语技能相应的能力水平测试路径比较单一,大学四年学生能参加的英语技能考试只有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有些学生也会去考一下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对于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专四在大二下学期考,专八在大四下学期考,隔了两年的时间。并且在大四下学期,很多学生决定考研或者找工作,并没有专心复习备考专八,只靠平时的知识储备,通过率并不理想。在水平考试数量少,考试时间间隔长的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技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缺乏准确、清醒的认知。

再次,课本内容与实际翻译职业需求脱节。《基础英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偏日常生活类,文学,文化类的内容,所涉及的单词范围很大,但针对性不够。现在翻译市场中,更注重某一领域,如科技,医学,金融,贸易,文化,教育等等某一方面的深度翻译能力[5]。翻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更专业的词汇、更符合职场需要的语法和句型。那些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般性词汇并不能满足其毕业后入职的需要。

四、翻译本科专业英语技能培养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

翻译专业的学生以后要走上翻译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实战。而在课堂里,不论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练,都是纸上谈兵。翻译这个职业在社会当中是一个完整产业链上的一环,学生不仅要把这一环做好,还要了解整个链条的运作,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更好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7]。而这些,仅仅靠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见习和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实际翻译岗位对翻译能力和语言技能的要求,能够看一下实际翻译工作时的场景,了解这个工作是如何运行的,需要翻译者具体做什么事情,翻译速度应该有多快,词汇量应该有多大,需要学会操作什么样的翻译软件,应该如何与客户沟通等等。翻译学员只有知道毕业后翻译工作需要掌握的各种各样具体的工作内容,才会激励他们回到课堂,更有的放矢地学习。学习态度也会更加端正。而且,现在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有些心浮气躁,很多时候,去了实习基地观摩过一次,受了点刺激,回来会好好学习,可是时间一长,又会松懈,所以,必须定期让学生受点这样的“刺激”,才会保持住他们的学习热情。学校还可以定期与翻译公司合作完成一些难度适中的翻译项目,由公司监督,老师指导,学生翻译三方合作完成。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进入翻译公司挂职。目前本校翻译专业的老师几乎都没有翻译公司工作的经历,对于翻译行业及市场的最新走向信息了解得比较少。虽说互联网现在非常发达,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相关的信息,但是跟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心得体会还是不一样的。有很多职业化的细节,不真正参与这个行业是根本不知道的。提高教师的翻译职业化素养,对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很多翻译公司也在积极拓展业务,加强与各大高校的联系,开展一些老师带领下学生可以参与的翻译项目,或者翻译校对之类的工作。这样的趋势使人感到十分欣喜,学生学习的渠道也增多了。

(二)开展合作教学

现在翻译专业开设的所有英语技能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等等,各门课程教师教学缺乏平行的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在不同的课上,有很多内容其实是重合的,但是老师之间并不知道,因为毕竟每个老师都是按自己那门课所定的教材,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来备课上课的,也不了解其他老师使用的是什么课本,所上的是什么内容。如果课下一一去问,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比方说,基础英语和写作课都会讲到一些基础的写作技巧,学生在写作课堂上听一遍,去基础英语课上再听,自然兴趣就会下降,课堂时间也被浪费,还不如把多出来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实战练习,或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所以老师们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进行集体备课,如果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可以统一一下内容,不要出现让学生疑惑混乱的情况,也可以互相搭配着来上,比方说有的老师的课上按进度会先提到某个知识点,那后上到的老师在讲到这一点时,就可以简单带过基本内容,多多进行一些练习或者直接进行测试。总之,老师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对于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

(三)优化课程设置

在学校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课程时间安排。英语技能相关课程可以在大学四年里都开设,而且开设课程没有必要和英语教育专业的一模一样,可以针对将来是笔译还是口译的方向,着重开展阅读、写作或是口语、演讲表达等课程。同时,每学期学时学分有限,由于英语技能课程开设,导致一些翻译技能课程无法开设的,可以根据情况,将其中一些课程调到大一、大二去开设。

翻译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虽然都属于外语类专业,可是学生毕业后,除去想当教师的,其他学生想找工作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所侧重需要的英语技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地把翻译专业的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的一模一样;使用的教材也一样的话,未免统一性太强,无法突出各个专业的特色,教学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所以,可以顺势请职业经验丰富的翻译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共同编写翻译专业专用的英语技能学习教材,把翻译专业对教材内容的独特需求突出强调出来,让教材更有针对性。用这样的教材进行英语技能培养,可以很好地和翻译技能学习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为翻译专业毕业生的翻译实践做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的准备。

(四)优化评价结构

对于翻译专业学生来说,只通过专业四级考试、专业八级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等英语水平测试来评判自己的英语能力水平,未免太过单一化[8]。而且,虽然这些考试对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9-11],但是,由于学生一般要在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参加这样的考试,所以,这些考试并不利于学生对时间间隔内特定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与测试间隔时间越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效果越好[12]。因此,教师可以定期进行随堂考试,把分数计入到期末考查中去。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大型的模考,学生需要定期检测自己的英语水平,及时补差补漏。各种考试测试的结果除了显示总分外,也可以分项显示,可以划定每单项的分数线和总分的分数线。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地看到自己每一项的水平,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不能“一考定终身”,而要结合多次考试成绩和平时各种随堂测试成绩进行综合判断[13],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五、总结与思考

扎实的英语技能是翻译本科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素养,在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代表的英语基本技能培养课程体系中构建符合翻译专业特殊需求的、有效的英语技能培养路径是翻译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技能是专业核心技能,翻译技能是次要能力或者说是英语技能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早期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翻译能力和英语技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翻译能力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能力,英语技能是次要能力或者说是翻译能力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中,由于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普遍无法达到翻译专业要求,英语技能板块在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呈现出与翻译能力培养板块相并列的态势。针对这一现实,本文认为翻译专业学生英语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于不能照抄英语专业的英语技能培养方案,而要根据翻译专业的特殊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将英语技能培养和翻译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进而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翻译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