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学生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时间:2024-06-19

摘 要:重大疫情防控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面对重大疫情,高校责任重大、刻不容缓,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抓防疫动员、思想疏导和应急管控三个着力点,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最大支持。

关键词:重大疫情;大学生管理;着力点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124-04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来袭,***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深刻认识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主动作为、特事特办,采取更果断、更有力有序、更科学周密举措,有效遏制疫情蔓延。[1]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地各高校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最高等级、最严密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大学生是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主体,面对突发重大疫情,准确掌握学生身体、心理状况,找准疫情应对过程中学生工作的有效着力点,不断健全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做好防疫动员,用心用情做好思想疏导,果断有力做好应急管控,对于打赢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意义重大。

一、抓好防疫动员聚力点,快速构建疫情防控工作体系

社会动员就是把社会发展目标转化成社会行动的过程。防疫动员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种社会动员,是把疫情防控目标转化成社会行动的过程,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2]因为它符合多数群体的生存诉求和基本利益,所以能够有效集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成为破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前提。防疫动员对破解重大疫情对国计民生的威胁是不可或缺的,[3]而且动员本身也是在消除公共危机带来的恐慌。正因如此,及时有效地做好防疫动员对处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或缺,对构建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体系也极为关键。

1.聚焦机制构建,科学构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疫情暴发后,各地各高校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在构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过程中,组织动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全面贯彻党的领导,明确学校党委在机制建设和工作落实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单位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在细化组织分工、落实应急预案、增加经费保障、健全校规校纪、严肃执纪问责等方面拿出真招实招,各部门单位主动对标要求压实责任,共同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尽最大努力、采取更科学周密措施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态势,守护好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聚焦技术保障,配齐备足有效工作力量

在社会动员中,人员与技术支持是基本保障,特别是那些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业务专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组织群众性防疫动员有着天然的引导优势。在学生群体中开展防疫动员,同样需要专业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支持。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科、组织和资源优势,迅速组织社会工作、传媒、医疗卫生、维稳处突、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教师、技术人员等充实到科研、保障、学生工作队伍中,构建起包括信息交换、综合保障、校园管控、医疗支持、监督检查等职能在内的专项工作机构,搭建信息化工作平台、订立远程业务处理流程、整合网络宣教阵地,各业务人员充分发挥特长,以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赢得学生对学校防疫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确保防疫动员广泛有效。

3.聚焦主体参与,广泛发动学生及家长全面参与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对于学校的防疫工作,特别是防疫动员工作,更是要紧紧依靠学生和家长,打一场学生和家长广泛参与的防疫协同战。学校要坚持通过各种方式持续开展思想教育和动员,争取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认识,教育学生和家长主动了解疫情形势、掌握防疫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管理要求;随着学校防疫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疫情初期信息漏报甚至瞒报的情况会逐步减少,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向学校上报真实情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对于重点学生,学校还要通过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防止信息漏报、错报,防止问题学生脱离管控,确保防疫动员、管控工作不留死角。

4.聚焦作用发挥,持续调动学生骨干的防疫主動性

学生骨干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师生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开展防疫动员的关键主体。学生骨干在学生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无法替代的朋辈引领优势,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协助学校开展防疫动员工作,有助于学校及时改进方法、推进工作。在防疫动员中,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级干部、宿舍长等学生骨干均可作为动员的有生力量,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承担防疫动员宣传、维护校园安全大局的重任。高校可充分发挥组织聚力优势,动员学生骨干争当疫情防控先锋表率、构筑网络战斗堡垒、扎根一线奋勇担当,发挥创造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踊跃亮剑发声,在全体学生中营造出人人防疫、带头守纪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思想疏导增力点,广泛凝聚群防群控思想共识

重大疫情既是对高校教育管理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预防与整合等功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防控需求,把贯彻落实中央统一决策部署、宣传伟大抗疫精神和抗疫事迹、凝聚共抗疫情思想共识作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和行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发展形势、明晰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这对于高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增强信心,强化学生疫情防控意识、主动承担防控责任、筑牢疫情防控校园防线意义重大。

1.加强主题宣传教育,增强思想定力

高校是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要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和学校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展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一是切实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主动了解学生思想,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开展思想引领和网络主题教育,通过公开倡议、爱国声援、线上接力、读书交流等形式,增进师生思想互动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思想统一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二是满足学生的基本知情权,规范发布疫情防控有关信息,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使学生了解疫情事件的真相,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和防范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和理解支持;同时要注意信息公开和传递的策略性和艺术性,[4]让制度讲要求、专家讲知识、老师讲关爱、学生讲体会。三是引导学生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持理性平和、积极乐观和健康身上的心态,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不信谣传谣。组织辅导员、学生骨干借助短视频、直播、网络会议等平台主动开设“思政小课堂”,设置校园互动话题,跟进创作主题教育作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思想问题,解决思想困惑,增强自我认同、防止负面情绪聚集,坚定战胜疫情信心。

2.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培育防护动力

做好人文关怀,加大感情投入,尽力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层面的困难,赢得学生信任和认同,是开展思想疏导的必要之举。学生受疫情影响会出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难,高校要把握好疫情关怀和帮扶的机遇期,对学生的实际困难予以精准帮扶,在彰显人文关怀的同时助力学生在疫情中成长。对于切实参与抗疫工作的学生骨干和志愿者,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合理安排工作量,保证适度休息。对于已被确诊、隔离或身处疫区活动受限的学生,要给予学生及其家庭相应的关怀和照顾,做好温暖人心的工作。充分考量在校、居家、滞留等各类学生需求,努力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学生更加安心和放心地做好防护。一是做好学生的学业辅导,在“停课不停学”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支持技术,便利网络学习资源的分享渠道,减少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学业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业辅导机构要及时跟进,分群体或个体制定辅助式和陪伴式学习方案,必要时实施一对一远程辅导。二是做好疫情严重地区学生的专项资助工作,准确掌握受疫情影响学生的家庭生活状态、经济变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分类做好生活补助、学习补助、疾病或重大变故补贴的精准评估和发放,切实保障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三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网络化各类学生业务办理流程,设立疫情期间学生事务绿色通道,探索优化课程答辩、面试、实践类课程的线上开展方式,降低委托代办性事务审核门槛,减少聚集和传播风险。

3.加大心理援助力度,激发抗疫活力

重大疫情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民生、教育等连锁问题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曾指出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对于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思维方式较为主观、片面,而疫情会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防线,部分学生还会诱发既有的心理问题,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进而产生偏激或极端想法。面对疫情的不确定、居家学习的不便、心理支持的不畅,极易引发“心理恐慌”、产生“心理盲区”、形成“心理黑洞”、加深“心理困扰”。[6]高校要及时将心理援助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加强心理疏导、实施分类干预,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确保学生思想稳定为目标,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要认识到疫情事件下的学生各类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既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又要充分认识到个别学生的恐慌是一种正常现象,分析思考不同群体行为的显著特征及其产生的心理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差异化应对措施。发挥全员育人力量,主动寻求化解学生恐惧的有效途径,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管理情绪、应对恐慌、战胜恐惧。各高校在原有心理热线基础上,要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开启远程心理咨询和辅导,举办讲座或开设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个别咨询和小組辅导,努力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三、抓好应急管控发力点,有效化解防疫管理风险隐患

对高校而言,重大疫情既是风险,更多的还是挑战。在疫情应对过程中,高校会根据疫情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管理策略,而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偶发事件、管控差异等均会带来额外风险,进一步增加了应急管控难度。高校要具备综合分析、研判校内外各类风险隐患的基本能力,有效评估各类风险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注意应急管控工作力度,防止过度防疫和“一刀切”,避免矛盾激化和不良舆论发酵,及时梳理、总结经验,找准应急管控中的发力点,坚持“分级响应、奖惩并重、疏堵结合”的思路不断完善应急管控方案,有效降低、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1.分级响应,加强校园空间管控

高校是社会中具有特殊功能和定位的公共单位,有别于一般公共事业单位。疫情发生后,高校要在第一时间以远高于社会其他单位的标准组织开展校园疫情防控风险评估,研判各类风险和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启动封闭化或半封闭化管理,及时分级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切割学生区、家属区和办公区,实行区域间流动管控,必要时按照“学校-校区-区域-楼宇-楼层-房间”分级启动物理空间隔离,将校园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域并启用通行证件。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相应调整校园响应级别,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校园管控策略。配备上门走访队伍,周期性检查在校学生情况,体现关怀的同时确保学生安全;配备安保巡逻队伍,加强校园巡逻和区域边界检查,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配备应急处突队伍,开展训练演练,特殊情况及时介入;配备信息化支持设备及人员,通过电子监控、人脸识别、信息预警等途径巩固安防措施。高校的分级响应策略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评估,综合考虑到学生、教职工、工勤服务、家属区等各类人员的管理现状,必要时设置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并实行差别化响应机制。疫情严重时期,应从严从重加大校园空间管控力度;疫情平稳或缓解后,应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适度调整,不应擅自随意更改管控级别,以免干扰属地防控策略、诱发不必要舆情。

2.奖惩并重,加强学生行为管控

合理合规研制、出台重大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宣传,对学生行为进行纪律性约束,动员学生骨干开展行动倡议,寻求群体最大公约数,将学生个体行为约束在群体行为范畴下。挖掘、宣传典型事迹和特色做法,开展评奖与表彰,奖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思想先进、服务大局、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鼓励学生自觉遵守特殊时期行为管控要求。不断优化学生行为轨迹监测管理方法,坚持保护和处置并重,既要从制度层面尊重和保护学生个人隐私数据、严防泄露,又要准确判断、及时发现、严肃处置刻意干扰防控管理、影响疫情防控的行为,切实守护学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和谐稳定。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重点做好学生就地观察,确保在校学生不离校、离校学生不返校。在校学生在保证正常生活和基本学习需求的前提下,暂停线下教学和集体活动,采取網格化管理,必要时分时段分批次审批个体行动,缩减学生活动空间、减少人员接触,降低交叉和传染风险。在家学生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和辅导,通过线上直播、视频会议、远程定位等工具加强线上监管,必要时借助家长和属地社区管理人员开展教育管控。动员学生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学习健康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和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3.疏堵结合,加强网络舆情管控

疫情防控中,学生普遍被约束在家或在校,网络基本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参与讨论、表达意愿、疏解情绪的主要渠道。[7]疫情传播、医疗救治等情况受到高度关注,局部地区长期积累的深层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很容易受到疫情负能量影响而再次凸显,局部甚至可能出现矛盾激化,而特殊时期网络成为这些问题滋生、发酵、释放和爆发的载体。一方面要稳控社会舆情倒灌学校,防范输入性风险。要跟进主流媒体做好正向传播引导,及时制止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蔓延,防范各股不良势力借机渗入,善于用法律和纪律管控非法违规行为,保持与教育行政、网络管理、公共安全以及属地疫情防控有关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联动,发挥既有舆情监控与预警机制作用,及时分析社会舆论风险,关注校园重点人,不良苗头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管控。另一方面要稳控校园舆情酝酿发酵,加强宣传引导和正向对冲。组织起一支素质够硬、能力突出的网络工作队伍开展网络巡查,跟进研判学生思想关注热点,做强官方网络阵地、贴近学生话语体系,研制宣传引导作品,正视学生利益诉求,及时回应关切、解答困惑、纠偏纠错、解决问题,敢于发声亮剑、敢于和错误言论做斗争,牢牢掌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确保校园舆情可防、可控、可解。

参考文献

[1]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N].中国社会报,2020-02-03(1).

[2] 张继昌.社会动员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1):41.

[3] 高校学生对“SARS”疫情的危机反应和全员成长的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3):346.

[4] 重大疫情突发时辅导员人本主义工作方式方法新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2):32.

[5] 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人文关怀[N].人民日报,2020-02-10(1).

[6] 赵嘉路,周晨琛,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心理援助服务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1(4):86.

[7] 杨建豪,秦颖,等.学生骨干参与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处置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40.

[责任编辑:张学玲]

收稿日期:2021-01-25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JSZ2020ZD04)

作者简介:盛佳伟(1979—),男,天津人,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部(处)长,副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