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摘要:
专题教学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专题设计是该教学模式运用中的关键环节,必须遵守贯穿主线、问题导向、逻辑清晰三条基本原则。贯穿主线,即在专题体系设计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贯穿“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理论主线。问题导向,即在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直接抓准课程教学的中心问题作为切入点,以解疑释惑为导向。逻辑清晰,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逻辑闭环。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基本原则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1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84-04
专题设计是“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何合理设置专题体系,如何设计专题内容,如何设计专题教学思路,关系到专题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根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受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影响;另一方面根源于理论自身,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逻辑影响。基本原则既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是教学活动的行动依据,贯穿主线、问题导向、逻辑清晰是“原理”课专题设计必须遵守的三条基本原则。
一、贯穿主线的基本原则
理论主线是专题设计的灵魂,是对教材、教学反复研究基础上,贯穿全部教学专题的主动脉。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主线
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主线。马克思恩格斯论证过人类解放与社会历史活动的一致性。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即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当人们的吃穿住喝还不能在质和量上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根本就不能得到解放”[1], 马克思所谈论的人类解放是和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和资本主义工业、商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人类社会关系从不平等到平等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规律,本质上是统一的。
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往作为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主线的两种习惯,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分歧,没有完全统一起来。***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将两者统一起来,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人类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辩证统一地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线,两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生命个体层面看也就是实现人类解放的过程;人类解放的实现,从社会层面来看也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也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第6期刘贵占: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2.专题体系设计贯穿主线的必然性
“原理”课专题体系设计必须遵循人类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主线,既是实现“原理”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整体性的必然要求。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05方案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写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时,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总指导原则,专题设计只能更加突出这一主题目标,才能克服各个专题之间的独立性、碎片化问题。各个专题围绕总体教学目标,确立专题的小目标,专题之间互相联结、互相支持,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自身整体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严密而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三部分之所以能稱之为有机的统一体,就在于这三部分有一个统一的灵魂——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的逻辑起点、着力点、聚焦点、逻辑结果串联起来,厘清专题设计的逻辑主线,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将“原理”课变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拼盘。
3.专题设计如何坚持贯穿主线原则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人的解放条件、解放进程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展开,“原理”课专题体系设计遵循这一主线,可以划分为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三个层次。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非从纯粹学理意义上追究世界的本原,而是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探索人从自然条件的束缚下解放,阐明人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规律改造现实的世界。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两大理论贡献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在本体论上由“社会物质性要素本身决定”。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贯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从商品生产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理论。正确理解资本和资本主义,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矛盾的批判中,认识社会发展“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第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结果。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追求人类解放的结果,必然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建立物质基础,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统一,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人对物的依赖、消除了人对资本的依赖、消除了对规律的无知、消除了对国家的屈从,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守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结果。
二、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即专题设计的切入点直面教学问题、学生困惑问题和错误社会思潮。
1.专题设计的问题导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教”是从一个概念到一个概念的照本宣科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现实割裂开来,抽象的、普遍化的理论失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解释,也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精神精华,而且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智慧之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自身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4]。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关注时代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4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5]的时代之问,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科学的解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6]。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不是概念世界,而是现实生活;不是讨论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不合理,而是批判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在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始终带着问题意识,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回答当前世界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专题设计问题导向的必然性
问题导向是教书育人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第一,问题导向是教书育人规律的必然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即传授知识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条件的真理性认识,授课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推理过程必须讲清、讲透,做到以“理”服人。通过知识的传递,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育人的思想,仅仅靠概念的逻辑推理是不行的,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将其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第二,问题导向是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引导,不在于以概念为出发点强制理论灌输,而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7]突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最高境界。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尤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8]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从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感染学生情感,影响学生品德发展,引導学生思想进步。
3.专题设计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关键在于抓准问题,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凝练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教学问题。问题选择的首要标准不是社会关注的热度,而是问题与课程及其知识体系的契合度。知识是问题的前提,问题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正是已知信息构成问题。[9]一个好的问题,不但能引发学生思考,实际上也包含问题的解答思路。比如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专题切入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对这一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已有的知识,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次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再次要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回答时代之问,最后才能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第二,回应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对社会时政问题的高度关注与解读时政问题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缺乏同时并存。专题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是什么”推向“为什么”,通过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刺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诠订、内化。问题设计的质量越高,越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望、接受,引导学生从“闻见于外”上升为“诠订于内”,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第三,批判与错误社会思潮密切相关的认识问题。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差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住房医疗等社会问题,给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渗透提供了客观条件。现代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学生接触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机会大大增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这些问题不能逃避,必须主动回应,深入研究各种社会思潮的起源流变、政治实质,批判其理论诘难。
三、逻辑清晰的基本原则
专题的教学思路设计逻辑清晰与否决定整个专题教学模式的成败。
1.专题教学思路设计的逻辑问题
专题教学思路设计的逻辑性是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的内在统一。知识逻辑,是教学活动中的“教什么”的问题。“原理”课专题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必须以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为框架。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逻辑论证过程。从理论前提,到教学问题,再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疑释惑、改造现实世界和批判错误理论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真理性。教学逻辑,是教学活动中的“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教学逻辑是“引起和维持教学系统从不规范性向规范性 、从随意性向高度自觉性发展的要素”。[10] “谁来教”是指教学的实施者必须熟知教材体系,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超能力。“怎么教”是教师和学生同处课堂,在面对面地“在场”式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手段、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将教材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学习逻辑,是教学活动中的“谁来学”、“怎么学”的问题。学生的获得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首要指标。教师按照知识逻辑和教学逻辑组织了逻辑清晰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感受到教学逻辑。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做了一次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逻辑清晰评价指数为0.46。这反映了教师教学话语体系与学生学习规律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及时地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 灵活剪裁课程内容”,[11]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2.专题内容设计逻辑清晰的必然性
专题内容设计逻辑清晰,是教学过程有序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理论说服力的必然要求。第一,逻辑清晰是教学过程有序化的必然要求。教学过程的推进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逻辑层层推进,授课脉络层次分明。问题逻辑是根据问题假设,基于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案。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理论素养,需要选择最佳的逻辑思路满足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成长的需要。第二,逻辑清晰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发展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探索新课题、回应新挑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大学群体中的传播,不但要立足对时代特征、时代问题的深刻理解上,而且还要建立在严密的教学逻辑基础上。清晰的教学逻辑才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穿透力,满足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3.專题设计如何实现逻辑清晰的原则
实现逻辑清晰的基本原则,必须促进知识逻辑向教学逻辑转化,促进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相通。第一,促进知识逻辑向教学逻辑转化。知识逻辑是静态的,存在于教材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教学逻辑是动态的,存在于教师与教材的交流与对话。知识逻辑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依赖教师对教材体系的熟知程度,依赖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教材遵循学科知识逻辑以章节的形式进行编排,知识体系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话语体系,它属于抽象的理论范式。专题教学思路设计决不是简单移植教材的知识逻辑,而必须以问题逻辑为导向,梳理概念、观点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道理越简单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越清晰,理论越能说服人。第二,促进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相通。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影响教师的教,两者能够互动是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相通的关键。***总书记曾指出“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12]教学逻辑要做到逻辑清晰的基本原则,要从教材话语转向日常话语、生活话语入手,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采用通俗易懂而富有逻辑性的话语体系。
最后,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学思路设计是一个因人、因时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专题教学付诸实施之后,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在问题和答案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研究逻辑转化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不断完善专题教学设计思路,厘清课堂教学逻辑。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27,544.
[2][4]***.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83.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
[6]陈坤,李旖旎.人工智能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8(9):31-34.
[8]田建国.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24-26.
[9]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38-42.
[10]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J].教育研究,2007(11):47-52.
[11]黄小惠.原理课教学设计探析——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78-82.
[1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庞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