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封贺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析

时间:2024-06-19

巩茹敏, 姜 华

1.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信件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体现文化底蕴的载体之一,是传承观点的重要方式。近六年,***致信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2016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2017年10月3日)、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2018年10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2020年6月7日)、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2021年4月6日)。虽然五封贺信字数寥寥,言简意赅,但却蕴含了厚重丰硕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于此,笔者拟从“如何看”—“是什么”—“哪里去”的思路,探讨***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一、***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把握维度

如何看待***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理解、体会与把握。

1.维度之一:紧密结合***总书记教育系列重要论述来把握

中国共产党在思政教育方面形成了宝贵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数往知来的系列讲话,对教育领域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的想法观点理念,汇聚而成思之千里、明鉴万里的思考启示。探本究源,***贺信中的思政元素浓缩、汇聚了其教育论述的精华,是对其教育论述的延伸拓展。

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育人的根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是突显意识形态属性,价值性、阶级性、政治性是决定意识形态属性的主要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标识,马克思主义是其有力支撑的理论基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与坚实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魂中之魂、基中之基。其发展的向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方法与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理论遵循;二是突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理论体系与实践向度。***在贺信中始终强调学校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育人的根本遵循,是贯穿思政育人的主轴、主线,是贺信蕴含思政元素与其教育论述共通之处的主旨依据。另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本来之义与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在祝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的贺信中都提到了“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根本目标,在发展向度上既强调增强个人内在的主体性,推动个人的全面全方位发展,又重视推动人的社会化的外在进步,涵盖教育活动的所有过程与旨归,强调在实践中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生成符合统治阶级意愿与要求的道德规范。这成为***贺信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其教育论述共通之处的价值标尺。

2.维度之二:放置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向度来把握

理解***的五封贺信,应放置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框架下领会、剖析,分析与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深化发展的时空转换与当代价值。虽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历史演进呈现不同的变换形式,但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生命线”的功能始终不变,在一脉相承的思想递进中积累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根基,这就要求其立足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实践基础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五封贺信“因事而化”的“事”是基于五所高校建校周年的纪念之事,“化”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的时空境遇和内在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探索、创新,“化”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引的透彻真理,“化”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体系激活、转化为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内在要求;五封贺信“因时而进”的“时”是基于建校周年的时间节点,在历史的追忆回溯中梳理总结五所学校走过的发展历程,从历时的纵向维度“进”出了概括提炼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主要经验等。正如***所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五封贺信“因势而新”的“势”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二个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我们既清醒地审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之“势”,又明晰地把握“完成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任务”的国内之“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彰显与时俱进之“新”,彰显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张力,透视彼此关系的辩证之“新”,做到在大变局的时代之“势”中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之“新”。正如***所说,“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与旁落,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

3.维度之三:立足于五所高校积淀而成的文化场域来把握

理解五封贺信,需立足于五所高校积淀而成的文化环境、办学定位等文化场域,进行多重维度的考量与思索。五封贺信关联的文化场域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唯物主义的逻辑必然。

文化场域的形成需要客观真实的环境烘托。从社会环境与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来说,符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原理。人的思想的成长、成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摆脱不了客观真实的社会环境影响与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渗透思想教育价值、建构教育过程的众多要素之一,又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是影响人们看法、见解形成与变化的客观环境。观念的产生离不开真实的社会存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同时,“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众所周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从成立之初,始终与国家命运风雨同舟、休戚与共,走过了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卑微渺小到挺直腰杆站起来、蒸蒸日上富起来到日新月异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承载使命担当。哈工大校长李昌曾说,哈工大就是以国家使命为导向,国家需要什么专业就调整哪个专业。***致哈工大建校百年的贺信中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老工业基地、怀抱爱国情怀、不断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6]这种紧扣国家战略需要、与国家脉博同频共振的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传导、影响到身处其中的人们,涌现了一大批苦心孤诣、赤心报国、坚守爱国情、实现报国梦、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具有科学精神的知识分子,促使他们做出“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将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批判和质疑、破除保守僵化、提倡科学精神、符合国家集体需要的伦理观念与价值判断。

二、***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精髓要义

“立德树人”“爱国奉献”“又红又专”“艰苦创业”“理想信念”“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贯穿***五封贺信的诸多关键词,是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地表达以“核心价值”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叙事话语。

1.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一:爱国主义

作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价值,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长时间沉淀而成的主流价值,又是建构民族精神的核心支撑。***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7]***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说,“清华大学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8]***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说,“学校默默无闻扎根黑土、爱国奉献、艰苦创业。”[9]可以看出,“爱国奉献”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的重点所在。

***贺信中的爱国主义,可以从三个视角阐释、理解。一是爱国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历史传承中萌动与成长,建立在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在历史长河中凝聚了“自强不息”“实事求是”“兴藏”“立足航天、服务国防”“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感,是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余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感天动地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坚持不懈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矢志不渝的探索史一脉相承,是在以历史为镜鉴、关照历史、回应现实的时空交替中,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历史脉络,关注、参与、谋划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政治命运、发展伟业、时代演进。这是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二是爱国主义需要秉持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由56个五彩缤纷的民族汇聚而成的中华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10]***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说,“学校始终如一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持之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11]也就是说,各民族的兼收并蓄、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熔铸而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持续进展、源源不断进步的内核动力。三是五所学校以国家的荣辱兴衰为己任,具有为国分忧、为党分担、为民分责的使命感和实际行动。身处其中的个体在内忧外患、山河破碎、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中孕育、激发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身体力行转化为实际行动。五所学校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12]“打造了一大批彰显国家硬核实力的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声名远震的杰出人才”,[13]“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14]

2.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二: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属于精神层次范畴,理想具有超越时代的特质,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追求,信念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萌发、坚信正确并深信不移的想法观念。***在贺信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理想信念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

***贺信中的理想信念,可以从二个视角诠释、分析。一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选择、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达成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宗旨、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五所高校中的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诞生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社会,他们是理工见长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追溯至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是文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西藏民族大学建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扎根西部、为边疆地区服务的民族高校。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虽然五所学校的发展历程、风格特色卓然迥异,但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遵奉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为努力目标的宏阔壮大的理想信念吻合一致。二是五所高校的广大师生对理想信念有正确的认知,懂得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他们以信念支撑理想、以理想作为信念的前进方向,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赓续、艰苦奋斗、扎实创业,主动将个体的价值认知自觉地融入国家理想之中,创造了层出不穷的辉煌成就。

3.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三:立德树人

道德品质不仅代表了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规格,要求个人思想和行为达到上述规范,而且还代表了一个人面对自己和他人及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利益选择时,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品德行为习惯。[15]***的五封贺信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立德树人”。可以说,“立德树人”“立德修身”为代表的道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

***贺信中的“立德树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五所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立德”是提高广大师生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操、夯实道德意志、塑造道德观念、养成道德习惯的系统过程。“立德”需要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在“知”的层面形成符合社会、全局性需要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行”的层面实现从个体意识再到道德行为的飞跃,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形成稳定的道德素养,做到表与里、理论与实践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立德”既涵盖了引导广大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又囊括了引导他们树立符合国家、集体、社会利益的公德规范以及树立坚守原则、敬业奉献、乐于助人、热爱家庭的私德规范。“立德树人”的“树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成长、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功能。特别是在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功能上,强调通过培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推动完成,在价值认知上规避偏重经济轻视精神、偏重科技忽略道德、偏重形式无视内容、偏重科学理性鄙薄价值理性的弊端,从而更好地培育肩负复兴强国重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和“树人”的互动关系上,***提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6]”即“立德”是树人的先决条件,“树人”是立德的终极归宿,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透视***贺信的若干思考

分析***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把握维度、精髓要义,目的在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揭示***贺信的本质、路径与规律。

1.本质上彰显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协同

从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看,实质上附属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跳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看五封贺信,本质上归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正如***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的那样,“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7]

教育本身就是承载价值观的交流与传播。任何叙事话语都不能缺乏价值判断的注入。五封贺信中的“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爱国奉献”“又红又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话语,是闪烁在贺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子,其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体现。以价值标准衡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聚焦“显性”的政治标准与阶级标准。毛泽东说:“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18]有研究者认为,“中国话语权构建的鲜明表征是凸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向的国家意识形态,按照明确、自信、理性的‘话语价值’取向构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概念体系、语言形式。”[19]

从贺信本身看,其实质还包含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说,“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保持特色,培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投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20]***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中说,“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21]虽然这些叙事话语没有直接提及思想政治教育,但却以存而另显的“隐性”方式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实质。“隐性”的关键在于隐藏、隐蔽,即透过浮在贺信表象的叙事话语,在本质上抓住贯穿其中的灵魂。“隐性”不代表“省略”掉教育活动的政治属性、政治立场,不代表“隐藏”掉教育活动都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有本质。无论是贺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本质上是契合的,都突显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属性。

2.路径上耦合“三全育人”“大思政”的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作为夯实和改进高等教育提质增速的重要抓手。***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说,“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22]上述“教书育人”“科研攻关”“改革创新”“奋发作为”等叙事话语,彰显了***贺信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思政”的路径耦合。

首先,贺信中的“教书育人”等关键词,传递出高校要聚焦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依托专业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党政干部队伍,构建协同的育人主体,规避育人主体力量分配不均、协调联动不灵的弊端,充分施展育人主体的协力,实现全员育人;其次,贺信中的“科研攻关”等关键词,折射出高校要深入挖掘科研、学科、专业以及社团活动中的“育人”因素,在由点到线、由线连面、由面聚体的多维互动中打通育人通道的堵点,促进广大师生在成长成才的全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育人环节的全贯通;再次,贺信中的“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等关键词,表达出高校要围绕各自的办学定位、治理体系、规章制度、改革规划、学科专业等各个领域实现从招生到就业、教学到科研、理论到实践、管理到治理、课上到课下、线上到线下的动态循环,形成闭环的育人空间载体,做到优质资源的互补、整合、配置,促使立德树人主旨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全方位育人。这在理念上跳出了就思政课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窠臼,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利的思维定势,重新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无缝衔接机制。

3.规律上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识

***贺信中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办好高等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核心词汇,折射出贺信秉持与遵循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

首先,贺信中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核心词汇,阐明高校思政工作应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螺旋式运动、波浪式上升过程中本质、必然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众多复杂关系中基本关系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涵盖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众多要素的宏大复杂系统,这些要素彼此之间构成叶影参差、犬牙交融的错综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教育客体目前持有的与应持的思想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使其向党和国家需要达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积极转化,从而妥善解决教育客体目前真实的思想品德水准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也就是引领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提升政治认同的文化自觉,解决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要求和他们真实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从而为实现国家复兴培育护航保驾的一代新人。

其次,***在贺信中提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23]“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4]“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5]上述“办好高等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关键词,反映了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是指高校要充分发挥经师、大师、人师荟萃的优势,通过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业务能力素养,促使其具备高情远致的道德情操、博洽多闻的知识视野、贯通古今的学识积累,引导广大师生在日常点滴中砥砺奋斗精神、培育爱国情操、夯实理想信念、加强品德涵养、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再次,***在贺信中提出,国家现在面临的形势要求我们“对科学信息知识和杰出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26],传递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高校面向的是勃勃生机的青年学生,他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教育对象,又是存在于既定社会关系中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存在着自我认知之间的前识结构和后识结构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7]换言之,如果接触的教育信息不契合他们的接受需求、心理习惯、认知特点,他们心里就会形成不自觉的或无意识的排斥与抵制。基于此,高校要从学校、党委、教师各个渠道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准确了解他们的情感心理、性格特征、行为规范等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风环境、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科学配置,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公信力。

综上,在现在的时空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变化,呈现许多不同的特征,如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业务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达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交融状态,需要高校“协同联动保障同向同行”[28]。基于此,以***五封贺信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立德树人”等思政元素的微观视角切入,从五封贺信的把握维度、精髓要义、分析逻辑等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审视,不仅有助于从微观视域深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向度,更好地归纳总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经验。同时,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公信力与实效性,与构建“大思政”的格局匹配统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