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三维审视

时间:2024-06-19

卢 岚, 李双胜

1.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2.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变迁也呈现出浓郁的数字化特征,人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人类的思维意识不再是柏拉图虚幻的“洞喻”,人们可以通过实践造就改变世界的无穷力量。“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1]已经成为时代的号角。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聚焦在对不断翻新的交往形式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做出经验层面的描述,且大多借鉴在场交往行为的研究经验,并使其经验与累积的研究方法体系延伸至虚拟空间。随着虚拟交往或缺场交往日渐活跃,参与人数的日益增长,迫切需要聚焦缺场空间,对虚拟交往开展深入研究,以揭示在场与缺场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异同与关联。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缺场与在场的两栖登场功能,形成“原创+共创”双向驱动式创新模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数字赋能的逻辑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逻辑支撑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更深和更有价值的问题空间上的开掘与拓展,数字化技术赋能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绕不过的话题。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逐渐超越以往聚焦于对实践样态的描述,转向对数字生存下人与算法的相处模式,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模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扩增实境”和“虚拟实境”让“真实”成为可以被建构的混合实境。

1.数字化生存与数字时代的一般概述

数字时代集中体现为数字化生产方式、数字社会制度以及人类数字需求的进步。但正视数字时代的潜在矛盾,建构文明和谐的数字化全球秩序仍是各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2]。我国也正致力于“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3]。

第一,数字化生成方式与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数字时代是由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文化与数字社会等一系列核心概念与议题,进行理论聚合和分拣内生而成的文明形式。数字化网络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纵横交错、虚实相间的数字时代。一方面,无处不在的信息自动采集、传递和计算,使得人类分析、使用数据大量增加。通过数据交换、整合、分析,人类可以发现并创造新的价值,进而带来大科技、大发展等等。另一方面,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因数字化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诸如,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文本、视频直播和互动游戏等,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分享者和传播者,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转向扁平的公开分享的一种新的创作、表达、参与和传播方式。这种全体网民参与其中的数字化交往,倒逼我们在经历了信息技术引致的眼花缭乱的眩晕之后,要弄清人类即将面临的数字化社会的真实面目,探索其背后运行的规律。也唯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等痕迹的信息数字化记录,才能为社会科学定量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以推动社会科学从软科学向硬科学的飞跃。

第二,生态化的数字空间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数字时代所建构的是全球化视野下以数据和算法为生产要素的人类文明。数字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是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通过数字生态化能够形塑优化社会组织形式与治理模式,即数据的实时流动与共享,旨在构成一个数据化的生态圈,以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数字时代的新台阶。一方面,数字时代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发展成果的一个历史综合体。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由此,数字经济不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一种文明的再度升级。它在追求生态化数字空间的同时,体现了技术维度与价值维度的双重统一。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文明传承轨迹。从互联网到元宇宙,虚拟社会的入口随时敞开,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由此地到彼地,并以“在线”和“云上生活”赓续文明的理念传承。

2.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及其风险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数字化,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时空上的迁徙和变动,结构形态上的多样与复杂,模式上的流动与多元等逐渐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发展态势。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旨在以其广角定位,预测其发展方向,并对其变量、参量等因素进行精准计算和推演,为精准育人创设空间坐标。

第一,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势在必行。争先恐后抓取人们的生活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数据,将成为一种新的资源。从个体来说,一个具备数据意识,拥有数据头脑和数据技能的数据公民更容易成功。因此,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首先,以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重塑时空观,让现代文明发展进入新的拐点。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大体量、强运算力的优质数据库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海量数据,充分挖掘诸如线上交互的表情、动作手势、话语表达等等外显数据,延伸与补充其功能,全景扫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张力。进而实现“对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和短板,精准聚焦、精准发力”[5]的目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是一个从写实、渲染、交互、表达到数据可视化的过程。一是通过高清摄像、运动传感器、语音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获取教育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数据,获取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多种结构数据。建构包含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等相关的数据库。将主流价值观内容转化为文字、图片、工具及虚拟空间VR推送等一体化数字服务。二是通过多媒体、跨时空智能算法收集用户的状态更新,包括用户转发的新闻、浏览的次数、点赞乃至评论。将这些数字进行分类与结构化提纯。依据数据勾勒教育对象的数据画像,形成思想演化图谱,为形成精准育人目标提供数字支持。至此,以往难以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形成了完整的量化记录模式,而且生成了真实、详尽的参照体。最后,通过智能推算,以数据互联、区块链为进路,建构“云端思想战线”,实时调控、跟踪测评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方法选择与教育过程采取实时调控、跟踪测评等等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准确性,也提升了教育者自身利用数字技术的专业素养,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

第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现实力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民意走进现实社会,并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干预力和影响力[6]。这表征着数据作为一种现实力量开始发挥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使得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教育对象个性化特点与需求的精准捕捉等等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当互联网技术改写了“固有的时空结构和文化规则”[7]时,如何拓展现实时空,增强现实感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空间和时间层面如何映射融合又如何相互影响?在极其复杂的虚拟空间里,如何不让物欲淹没人的道德纯度,以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等等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数字赋能的逻辑演进:技术与价值的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

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分析系统,精准快捷地完成了数据的提纯与结构化,为我们选择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基础。然而,在追寻生命的永恒和终级意义的探寻上不仅仅是用理性、科学、技术为解决现实问题做的突破,更是精神文明的肇始。即数字时代除了技术之维,还有价值之维。正是价值之维,推动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成为数字时代的价值引领。价值与技术的统一,让文明的演化从此有了更高层次的价值与意义。

1.数字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化

数字化赋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息化的立体场景与沉浸式体验。它给受教育者带来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数据”的科学、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运用,将为每个人提供独特的成长方法论与不断迭代的人生算法。然而,人们既可以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在智能算法助推下接受其他思潮,从而削弱主流价值观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这就需要价值的引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也体现出技术与价值的统一。

第一,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革命的技术维度。数字赋能将物理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里,超越了时空局限性。数据生产力被充分激发,不仅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带来新的范式,而且使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转换到新的空间。凭借数字赋能,我们可以多角度、宽领域地追踪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轨迹,收集人们无意识或潜意识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构的数字化模型。同时,把经过联机分析的数字模型转化成可视化思想活动轨迹的图像,及时分析反馈情况,以探索人的思想动态,计算出智能化刺激与调节人的行为的参数,依此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编排,并匹配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一方面,技术赋能让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模式从点扩展到关系、再扩展到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数字赋能,可以将与人类相关的所有行为都将在有意和无意之中留下完整的记录,[8]并经过数据化处理后产出一种新的知识。算法将每个人与周围世界进行重构成为可能。其实搜索就是计算。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于建立准确的分类标签,在浩瀚的文本信息中进行分类,制定个性教育方案,使得由上而下的单一教育方式被多元参与的教育活动取代,进而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缺乏系统性的碎片化方式,减少人为误差。另一方面,当我们凭借数字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化为文本+图像时,图像的视觉冲击力更有助于我们甄别多元社会思潮,淬去软弱,沥去杂质,弘扬主旋律。无论是VR,还是AR,皆能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编码。用数据关联性算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从单点扩展到全程,准确把握思想动态,矫正思想偏差。进而全方位把握受教育者的真实情况,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数字支持。

第二,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革命的价值维度。技术负载着价值取向,也蕴含着权力。由此,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价值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凭借技术之维,精心设计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动形象的数字化作品时,必须融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信息内容,体现其价值维度。进而更好地宣传与阐释我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最新成果,从而“掌握群众”。一是通过搜索网民个人喜好、习惯、关注的内容等,预判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二是数字技术量身打造了一套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议题设置与识别、对问题热度进行分析。

2.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虚实共生与双向传输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旨在借助数字技术,完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维度与虚拟维度的两栖登场的功能。

第一,基于互联网进化维度的考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两栖登场的可能性。由VR、AR、MR、CR参与的虚拟空间的沉浸体验,以及传感器、感应器的应用,联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还催生了智能在线教育、云上智慧课堂等等。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栖登场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虚实空间共生、共联、共创、共享、共治的范式革命。一方面,信息对接以及信息的虚实共生与双向传输,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并非割裂的。虚拟沉浸体验与在场体验对接等等技术支持,不仅确保虚实信息精准对接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全员在线、全位连接和全程交互,而且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两栖登场的功能与数字思政的转型升级。数字化技术赋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转化为数字信息,并能在算法支撑下提供兼具个性化和匹配性的教育方法。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从风险的“最大变量”转变成创新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对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试错—总结—提炼—赋能,以形成育人新模式,新范式和价值引导方式的转变。其实,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在数字时代教育对象的需求是更精准的、定制化的服务。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需要针对个性化的主体展开,需要采用全时参与、实时响应与共时交流的活动与更加体现以人为核心的共识范式。而这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数字化,是经由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全方位赋能实现的。

第二,从互联网二维到三维的拓展,极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于Web2.0技术层面的二维性视野,缺乏置身于三维性网络空间的真实感,VR、AR、MR、XR、可穿戴设备等Web3.0沉浸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互联网二维到三维的属性升维。由数字赋能所创造的多模态虚实交互的学习体验,极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满足了即时化、个性化体验。

首先,Web3.0的属性升维,是基于脑机接口等技术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影像世界(或称元宇宙)。它超越了平面化叙事表达,构建出了立体化、沉浸式的媒介环境。这种全身沉浸体验方式,从可读、可见、可听、可写逐步拓展到可感、可触。随之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时间感、空间感等都会不断延伸,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生[9]。此时真身、分身、化身人可以在多重时空系统间随意跳转和切换。这种从互联网的二维到三维的属性升维,其最大特点是连接与连通。即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主体可以凭借全身沉浸式体验,连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在现实与虚拟的感知融通的基础上,让真实成为可以被建构的混合实景。同时,也能把教育内容的传播逻辑转化为关系的连接逻辑。这一关系视野导向的研究进路转换,不仅可以提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视角和新发现,其意义还在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从本体出发延伸到认识论的系统性变革与学术范式革命的命题。

其次,正是基于三维视角的拓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化交流、仿真性参与才得以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两栖登场得以落实,进而形成全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互通有无”,形成“无处不场景”的新格局,使得学生可以跨越虚实、随意穿越多个场景,获得异样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场景更加智能化、真实化及泛在化。更重要的是,激起了教育对象更多的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展现了在线上与线下的全在线服务,规避了由于线上与线下割裂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空窗期”。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两栖登场的有效、有序、稳定开展,确保了教育主体的全时参与、实时响应与共时交流。

最后,数字赋能不仅形塑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它也关乎人的命运,关怀更高层次的人的精神生活,引发了教育方式和价值引导方式的转变。它不仅提升了主体数字素养,而且为形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提供新的思考框架。

三、数字赋能的边界重构: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是指“教育主客体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采取的一切思路、手段和程序的总和”[10]。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赋能革命,能够以多维共享的叠加优势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创新进行一种整体的创造性转换,而且也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背后的本体问题和价值预设。

1.数字时代时空的扩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带来重大的影响,不容小觑。在线狂欢成为人们摆脱各种压制力与繁琐乏味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成为过第二种生活的广场[11]。人们试图依靠自由自在,不拘形迹的广场式交往来寻找情感认同的方式。当然,躲在这种具有倒转、戏仿、嘲弄、夸张、颠倒特点的数字时空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们的情感空白。但却难以追问生命的意义,难以触及道德沉潜与升华背后的内在基因。因此,揭示数字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之间的深度融合、协同共进与精准聚合,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更新、更快、预测性强、精准度高的演进机理,有助于落实从数据读心到留声入心再到知心安心与修养存心的转换的机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主体接收、认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态度倾向并外化于行为,进而形成固定的看法和观念的过程。即从认知内化、价值取向生成,再到实践践行的闭环。而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共在共时”的信息场域,有助于从整体上观察这一闭环,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基础。

一方面,“空间不复是没有生命的容器,而成为人类意识的居所”[12]。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感器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联合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从自我辐射至全世界的生活环境,以及时、直接获得所有事物的信息。尽管虚拟世界不具备现实世界的时空存在特性。但其所建构的场景是具体的。如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到我们所建构的虚拟时空的存在。再如带上VR头盔或AR眼镜,可以真实地感触到向自己走来的一个虚拟人。这种主体以离身、分身的交换,重构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即主体已脱离了自身的视觉生态,在不同的生态位上体验与感受周遭信息资源。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全方位视野。

另一方面,由于对空间的感知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对于所有的思想模式而言,空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思维框架,空间也由此成为思想领域当中一个‘尤为重要但又很难分离和分析的概念’。”[13]因此,凭借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扑捉住个体在虚实之间切换跳转和价值流通的各个环节。并弄清实时、动态的、全面的联系,进而掌握每一个个体是如何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中被界定、被规定的,其灵性在他者那里是怎样得到肯定的。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不能仅仅拘泥于苦口婆心的“灌输”,而要因势利导,防止将瞬间性向常态性延展,把戏仿的平等当作真正的平等,将逻辑的可能性当成了实践的现实性等等[14]。

第二,在虚实边界模糊与属性升维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空间扩展根植于媒介技术的宏大发展历史中,原来的报纸、广播、电视、认知的现实空间,经由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之后,个体不再是二维象限中的坐标原点,而是三维世界中的在场者和体验者。三维化的空间不再仅仅是声音和画面的简单呈现,而是能随时“进场”“体验”的存在,且不受现实地理约束[15]。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属性升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实到虚,由虚返实传播主流价值观。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时空再构中充满生命力。

首先,丰富和发展“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关键。尽管“灌输论”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但仍然不可或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灌输论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方法。只不过当线下的灌输延伸到线上时,凭借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沉浸式体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转化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教育方式,转化成身临其境的与先贤交流、听伟人娓娓教诲、与英雄并肩畅谈等等方式。这种生动、形象的灌输方式,不仅提升人们辨别各种信息的基本能力,而且助力人们有效地分辨各种信息及其背后隐含的思想偏差。

其次,“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核心议题。新一轮数字化技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变革的问题域集中指向人与技术之间究竟呈现为何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以人的存在方式为价值关怀,关乎每一个生命的质量为根本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两栖登场与系统性的全息变革要以数字化、技术化为基本视野,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放在人和社会等更为根本的层面上审视。

最后,在新旧范式的转化和融合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如果说,数字以一种逻辑化的算法作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那么数字赋能对灌输论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丰富与变革,旨在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数字主体,激活传统范式,改变传统范式中那些片面的、主观臆测的思考,以科学量化与数字化的逻辑演绎取代碎片化的解释与主观臆测,形成数据的常态化分析,给传统范式填充鲜活的因素,剔除其与时代发展不再适应的因素。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现为一种“原创+共创”的双向驱动式体验。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与技术融合的边界

数字技术与数字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重视经验现象、理论预设和虚拟计算转向重视反映思想现象与政治生活的各种原始数据,即通过智能设备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为转化为数据,挖掘与思想道德之间的相关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数字模型。但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务必要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同时,多维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边界限制,及时矫正过度沉迷虚拟引致技术崇拜的偏见。

数字化的出现是建立在现有文明基础之上的,是文明在当代的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拘泥于原有模式和理念的数字化,更不是通过建模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数字化。而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系统性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不断提升数据采集、分析、整合和利用能力,又要把数字化应用场景注入社会主流价值观,规避数字霸权的新型垄断导致发展藩篱的“文明级差”。伴随着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面临不少新命题、新要求、新挑战、新难题。数字赋能给了我们基于全局性、整体性问题反思和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技术支持。

总之,数字时代创造了“特别的互动方式”和空间的运行规则。人们在不同的空间里实现身份转换与不同个体体验新的连接,产生新的社会交往及社会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关键是在符合客观事实,符合科学规律,具有真理性、客观性、可检验性的基础上,开启思想政治教育两栖登场的功能,随时进入全天候在线的状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