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4-06-19

杨晓帆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思想政治教育本与“加速”无涉,因为不管是作为实践活动或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思想道德观念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性和内在节奏。但从现实性而言,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引起的全球技术变迁,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智能时代。这在形成社会运行“大加速”[1]的同时,也极大促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发展。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浸染着“加速”气质的同时,学界却对此缺乏系统而透彻的理论观照和学术回应。因此,审视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在保持速度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应成为当下学界着重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加速运行:一个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1.社会加速运行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在“增长逻辑”推动下的加速社会。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变革,“社会加速”问题便成为现代性批判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在保罗·维希留的《解放的速度》(2004)、乔治·古尔维奇的《社会时间的频谱》(2010)、保罗·皮尔逊的《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与社会分析》(2014)、洛伦佐·查尔斯·辛普森的《技术、时间与现代性的会谈》(2016)、罗伯特·科尔维尔的《大加速: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2018)、马克·泰勒的《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2018)、尾石晴的《时间内卷》(2022)等著作中都对“社会加速”之于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等影响展开学理分析,认为“加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集成其他学者关于“社会加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加速不是只显现于社会生活中某个领域,也非时间在实质意义上的加速,而是构成社会运行各个系统的全面加速。由此,罗萨呈现了一个关于社会加速运行的逻辑框架,即“加速科技的进步、社会变迁的加速、生活步调的加速”[2]生成了一种环环相扣、不断自我驱动的、动态运行的加速循环系统。传统研究受到技术决定论的影响,认为科技进步的加速能够自主推动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的加速,但由此却形成一个“时间悖论”——科技的加速原应释放大量自由时间,但现代社会实际的情况却是“速度越快,时间越少”[3],科技的进步反而加重了人们的时间匮乏感。因此,罗萨通过进一步检视三个社会加速现象的因果关系时,发现科技加速并不是社会加速的肇因,生活步调的加速“不论从逻辑来看还是从因果关系来看,都不是由前两种加速所造成的”[4]。社会加速的真正原因在于,“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量或体验事件量的增加”[5]加深了人们对科技依赖;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媒介、生产、交通的速率提升,使“当下时态”不断地萎缩得越来越短暂,促成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又从整体上改变了生活形式,使人们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物,推动生活步调加速的形成。此外,罗萨认为社会加速运行的现实旨归在于形成“后增长社会”。在后增长社会中,人们不应当过分追求速度的增长,而是在既有速度的基础上追求质的提升。由此,形成以“加速”为底色、以“后增长社会”为旨归的社会运行逻辑。

2.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之所以称为“加速社会”,就意味着加速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系统的。在加速社会中,时间在社会运行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在时间上重构’”[6],因而要对社会现象以时间动态运行为视角进行重新描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与社会大系统、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耦合运行。因此,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一方面是社会加速运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子系统中的反映,另一方面也会以子系统整体发展的加速实现外围系统的加速再生产。质言之,“加速”已经给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对象、视域、方法、机构等带来重大变革,使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呈现加速运行态势。

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社会加速运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但从整体而言,这些研究还较为零散,多是分析社会加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体、环境、趋势等“局部现象”的影响。而要理解和揭示社会加速运行如何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要对其展开系统分析,尤其要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逻辑,并以此研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应对加速社会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趋向。

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对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尽管具有启发性,但也存在一些偏误。例如,罗萨认为,“遵循资本逻辑的推动所带来的加速,并非源自于生产领域,而是销售或者流通的领域。”[7]而马克思主要将“加速”置于资本运作逻辑的视野下,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加以分析。因此,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进行批判和修正,使之自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运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8]如若按“需要—生产”逻辑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的驱动力,即由于作为外部条件的社会运行加速以及学科内在发展需要的加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新研究课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任务量增加,并要求提高研究速度以满足需要,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进展的加速。“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9],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发展又带来新的研究课题,进一步催生新研究需要的产生。因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逻辑表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产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加速”。这种理论框架也契合了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维模式。本文尝试采用此理论框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逻辑,以验视理论框架解释力并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逻辑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

新时代社会运行的加速以及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的首要推动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是社会加速运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加速运行的影响。无论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都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将面临落伍和淘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适应社会运行的速率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加速运行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要素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难以预测的重要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许多新难题和新挑战。质言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建立与社会加速运行相适应的研究模式和时间结构,那么在与加速社会“非同步化”的发展中将难以继续维系“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而逐步边缘化。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推动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并非直接开端于科技加速,科技只是提供让任务得以增加的条件。因此,促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的真正力量源于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伴随改革开放,参照或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成熟的建设经验所形成和发展的新兴学科。经由近4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0],但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研究范式的空场、学科传统的暗弱和研究方法的缺失”[11]等问题。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也在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而不断流转、演化,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持续侵扰教育对象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还形成如“加速青年”“斜杠青年”“躺平”“内卷”等文化现象。基于此类问题和任务导向,并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界必须围绕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展开更为快速和全面的探索,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产加速

在研究需要加速的催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产不断加速,以满足不断更新的研究需要。具体表现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加速拓展。科技发展加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即新元素,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元宇宙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融合,探索了精准思政、智能思政、数智思政等研究新形态。同时,媒介技术的加速发展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和结构。相关学科学术信息的加速流转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从其他学科借鉴研究营养,形成了如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等研究新领域,等等。这些研究既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系统、优化理论结构,也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规模的壮大与速率加快。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加速创新。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归纳为“传统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12]。不管哪种研究方法,必然经历信息采集、分析、思维方式的加工生产,最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的过程。对此,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研究者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广泛信息资源,同时应用科学技术分析数据、存储信息,既拓展研究视域与研究思路,又提高研究的速度和科学性。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加速壮大。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产的生力军。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增长速率加快。教育部的调查显示,2016年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13]。同时,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后备军的培育。此外,党和国家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与教育,增设思政课研学(修)基地和集体备课中心,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功底,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人才支持。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的加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重要场域,其数量和质量也在加速提升。调查显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 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14]。各级党委以及各部门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提供阵地保障。

其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数量的加速上涨。研究视域的扩张、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研究队伍和机构的壮大和建设的结果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和文献总数飞速增长。笔者在CNKI中以“篇名”为检索项搜索“思想政治教育”,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文献,共检索有效文献达6.41万篇(含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报刊、会议、图书、成果)。文献总数大幅度高于前十年,即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的2.98万。从文献发表数量的视角管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发现其已经实现大踏步地跃升。

其六,相关文件政策也呈现加速下发的状态。针对社会加速运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回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层面的更高需要和呼声,***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文件下发也呈现加速的趋势。这在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助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运行。笔者通过在“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www.sizhengwang.cn)”中输入“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德育”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可发现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党和国家及各部委颁布相关文件近300条,形成全面系统、衔接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系。这些政策通过规约师资队伍、学科发展、教材建设、日常教育、课程规范、效果评估等指明并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和域界,显现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在推动其研究整体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相关文件政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规划也非形式主义,每一份文件都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以及身在其中的各行动者协同贯彻和认真执行。学界也围绕相关文件、重要讲话及相应的实践活动,发表出版一系列的文章专著,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加速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加速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产的加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加速发展,这主要体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其一,较大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等加速之下,研究分类更加细化,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和热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体现学科特点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和系统化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探索和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范式、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针对思政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充分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较大推进。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得到彰显。现实问题和挑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学界通过关注如抗击疫情、乡村振兴等社会运行的现实问题,将其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方向和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了相关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场和价值引领。

值得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逻辑并非“闭环”,而是螺旋上升不断运演的过程。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体加速运行,会遇到更多新研究课题,而既有研究可能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致其研究时效缩短,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运行逻辑再次进入到“需要加速”的环节。由此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革新加快,研究分类和分工更加细化,进一步需要科技元素、成熟学科的理论结构、研究方法的融入,以及加强研究队伍、机构等建设,“加速成为自我加强的‘反馈系统’”[15]。此反馈系统的运行目的并非致力追求量的不断扩张,而是在保持既有速度的基础上追求质的提升,这即是罗萨的“后增长社会”,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其运行旨归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运行的困境与优化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运行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运行尽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但现代性冲突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呈现,形成以“研究内卷”为主要特征的加速困境。其一,“需要—生产”环节的断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自我建构式”的“内卷”,表现为专注理论概念的厘清,现实的针对性和回应力亟待提高。随着社会的加速运行,加速不只意味着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事物的速度或频率的加快,更意味着单位研究时间缩短。尽管研究机构和研究者高密度的生产时间投入促进了研究成果的繁荣,但也产生了“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状况,导致同类或同领域研究的大量繁殖,甚至出现重复且正确的“废话”。有研究者认为,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在于研究中理论和实践的分工。理论研究者对待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常采用“学院派视角”,使研究“出现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解释路径倾向,甚至使部分理论研究变成‘文字游戏’,陷于‘空中楼阁’的窘境。”[16]。实践研究者也不会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产中,而是将提升自己的宣传教育技术作为目标,演化成为一定教育信息的“搬运工”,模糊了理论生产与经验总结的任务,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现“场域疏离”和“悬浮化”等症状。

其二,“生产—发展”环节的断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泛化意义上的“内卷”,即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架构飘忽且难以支撑真正的研究内涵,研究呈现“快而不稳”现象。受时间结构的转变,现代社会加速尽管呈现全面的状态,但受研究范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领域的加速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只有实现与其他领域“同步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不会感到“不进则退”的压力。因此,为保持既有的发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不断汲取相关学科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或是不断将社会加速运行中的新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成研究的新领域。但这使研究生产在不断外扩加速中,相对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现“要素式”研究的困境。实际上,适度开展要素式的分析研究,能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但过度的要素式研究并不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质上发展,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社会其他系统相较而言出现“无增长的增长”等没有实质发展的现象。同时,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构呈现出分散与冗杂的状态,导致研究杂糅和基础飘逸的问题。

其三,“发展—需要”环节的断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竞争意义上的“内卷”。受社会加速运行的影响,加速本身不只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外在的推动力量,更对其研究的内在节奏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为了紧跟社会加速运行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加快建构和壮大。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研究者数量的不断增长,为了追求更多的学术资本,不管是研究者还是研究机构,都被深度卷入论文竞争、课题竞争等学术生产竞争中,形成基于“绩效”而非“需要”的研究加速困境。例如,聘期内各种硬性和竞争性的学术生产任务与高校弹性工作的职业特质相结合,使高校场域中的研究者最大化地将时间投入各种研究生产中,甚至以“超负荷”的方式不断加快研究节奏。这尽管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带有功利性质的“五唯”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价值,更不利于研究者的成长和发展。

2.在“共鸣”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着力点

加速所带来的研究困境与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取向相悖,这些发展取向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质”的需要,而非需要的频率和数量。对此,罗萨认为,需要建设追求充满共鸣的社会关系破解异化。共鸣不是“回音”,也非“鹦鹉学舌”,而是“主体和世界用各自的方式来与对方进行呼应,并且在呼应过程当中两者始终保持自己的声音,不被对方占据、支配。”[18]罗萨的共鸣理论是否真的可以用于破解异化,还有待彻底考察,但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一方面,需要积极回应加速运行带来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社会运行、相关学科的链接中形成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要加强治理以抵御加速运行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应推动建设其加速运行逻辑诸环节的“共鸣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质量的加速发展。

其一,回应现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生产”的共鸣轴。结合现实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生命线,脱离社会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加速运行下呈现内卷化发展主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然无法逃避快节奏的社会现实,就必须要紧贴现实、瞄准前沿,关注时代发展的主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中偶发事件的回应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聚焦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应用性,尽可能实现与社会加速的同步运行。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破卷”之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要聚焦理论地凝练与自我建构,还要深入社会运行的“腹地”,紧跟社会现实、汲取社会资源、解释社会现象、聚焦社会热点,积极回应由于社会加速运行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保持与社会发展速度和时代同频共振的同时,形成自身研究的节奏,增强研究的解释力、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自我革新。

其二,打牢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发展”的共鸣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产繁荣的目标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式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题时,能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解决”。这就要求打牢研究基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打牢研究基础并非扩大基础研究增量,前者是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构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学科领地;后者则无目的引入其他学科的相似研究,这极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固有的问题域、形成研究主题泛化等状况。打牢研究基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持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等,建构多层次的研究图式,在自我演化、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持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质,在吸收、借鉴和整合的过程中找到学科研究的“实践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等“兄弟”学科保持适度的“间距”,在坚守学科独立的同时,廓清自身特有研究视角、研究问题域,形成专属的研究领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廓清与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毗邻学科间的关系,抓住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话语,真正凸显“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专门优势;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强化内部治理,培育独特的研究方向,借助各个方向上的纵深发展来提升研究的质量与层级,打破要素式研究困境,借助研究方向间的深度融合来形成合力,催生更有质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

其三,加强治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需要”的共鸣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内生的。这种内生需要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建构,而非由于管理体制所带来的竞争效应。一方面,应更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规律、思政课教师成长规律,减缓外部社会运行加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速度的裹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与社会运行同步展开,但也不意味着应全面融入社会运行的洪流中,而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并通过适当“减速”进行研究反思,在抵抗来自社会加速运行的异化中重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性,在维护学科独立、彰显研究价值性和回应社会需要中谋求平衡。另一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治理加速,形成对研究需要、生产的制度性回应。在社会加速运行中,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内的行动者和机构也在不由自主地加速,使其行动越来越与研究真实需要相背离。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顶层制度设计的“减震器”的作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治理和社会治理以优化研究环境、指明研究方向、规划研究论域等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需要。总之,社会运行还在持续加速,如何平衡加速带来的利弊,也考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治理智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