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

时间:2024-06-19

孙兰英 李立

摘 要:价值认同问题是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逻辑起点。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首先应当明确作为认同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鉴于认同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我们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为着力点,把握价值引导的正确方向,逐步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中图分类号: D641;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09-04

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内而外的“内化”过程,践行则是由外而内的“外化”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判断和能力的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大学生个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对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同客体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念被大众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一观念本身必须是科学的。作为认同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结合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提出的,是科学的价值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深入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真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实地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人民大众的意志和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表达了社会共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制度性、民族性和大众化的凝练原则。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特性。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价值层面的统一,凝练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坚持民族性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在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背景下凝练概括提出的,三个层次12个词语的简洁、明快表达,充分满足了大众化的需求,能够为不同阶层和文化水平的群众所接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系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上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了层层递进的价值系统。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核心价值观的纽带;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公民认同并切实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我们的社会才能逐步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同时,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也为公民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和实现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凝魂聚气的动力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统领。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的实现都要以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为统领和指引,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要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社会和谐。

二、认同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的过程,它必然经历价值认同一般过程的三个阶段: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在这一认同过程中,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行为认同是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认同过程。如图1所示:

1.三个认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认同过程的长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要经历两次飞跃,价值认同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也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知是指人们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要求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它是整个认同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态度往往包括正向肯定和反向否定两个层面。这里所提到的情感认同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正面的积极肯定认同。通过高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重途径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使大学生达到对其基本内容的熟知和认可,从而不断内化吸收,逐步使大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最终实现由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在第一次飞跃过程中,情感认同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积极地去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次飞跃是由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飞跃(理性认识—实践)。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和认可的基础上,将这一价值观念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认同过程中如果放弃对行为认同的追逐不去实现第二次飞跃,那么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经过第一次的飞跃,大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内化过程已经结束。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过程中,情感认同不断深入,大学生已经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些价值标准在日常生活中被外化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实践行为,最终达到了认同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得到验证,从而强化了大学生内心对于价值观的认同。如图一所示,在实现了认同的第一次飞跃(①)和第二次飞跃(②)后,大学生通过不断的行为实践使自身的价值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知(④);在行为实践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效果会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加强(③),逐步从情感上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长期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