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公正”

时间:2024-06-19

穆妮热·塔伊尔 许慎

摘 要: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公正,即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与制度准则,它是与人类文明史相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不仅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源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正; 内涵

中图分类号: D641;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50-02

一、“公正”概念源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正”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如《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是一个道德范畴,如《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纵横。”它既是对个体的要求,如汉朝韩婴说:“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治,公平无私。”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追求与奋斗的社会道德理想目标;也是社会整体性的需要,如《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绘:“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构想“去人之私”“无国之争”“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新社会。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正”基本含义的规定:一是去私取公,正直不偏私;二是依据共同的价值规则,顺道而行。

在西方,公正来源于古希腊文“Orthos”一词,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来引申表示公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主张,正义就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这一思想与他的贤人政治观有重要关系,他不赞成雅典当时的选举民主制,主张应该由有美德和知识的人来执政。他曾说,许多对正义的破坏,来自人内心的无止贪欲,来自把脚伸到别人的领域中。所以人当自律自省,才不会做不正义的事情。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将正义分为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强调公正即和谐。亚里士多德又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提出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公正就是比例。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最先提出公正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东西的人类精神意向。法学家乌尔庇安给出了公正的经典定义: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近代以来,研究公正最深入、最系统的是美国现代伦理学家、政治家罗尔斯。他提出,公正是整个道德的中心概念,公正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社会公正有两个原则构成:1.每个人都享有最广泛的平等自由权利。2.社会和经济制度安排,能够合理地满足每个人都有利的期望。纵观西方学者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社会公正即是自由与平等的兼得,既要给予每个人平等地选择应得的权利,又要尊重每个人差异性选择的自由。

二、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正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的关于公正问题的论述,但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在反对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制度中阐发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这种对资本主义不公正社会的否定思想早已有之。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里就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国家便无法公正,人民便无法幸福。这之后从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到近代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对社会公正的追寻。但是,只有到了马克思这里,才真正地从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出发,从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寻求破除旧制度、建立未来王国的现实路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写道:“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1]因此,从根本上说,现实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公正的观念,变革旧制度的根本路径是人类实践,其中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实践。

公正不是抽象的、永恒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的”,“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社会公正与占统治阶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的社会化,马恩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用抽象的公正目标,如公平分配、平等权利等来蒙骗工人。

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恩指出社会公正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3]。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发展生产。“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人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状态走向终结,人的社会关系还给人自己,使国家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概言之,马克思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公正,从本质上说,就是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公正”

公正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社会公正放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平正义既顺应了民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公正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宝。公正不仅是分配领域的公平,也是制度设计中的正义;不仅是个体发展所要求的机会均等,也是社会持续向前行进的和谐步调。中国梦就是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美好愿望离不开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参与和热情。社会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表现为它能够解决矛盾。中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不同社会利益在变革中反复被触动,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倡导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必须认真对待各种不稳定因素,从根源处化解公民的不良情绪,守住尊严与生命的底线,让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公民。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公正必须以生产力极大发展为前提。在物质财富匮乏条件下,是不可能从总体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发达的社会生产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支撑。其次,公正要有一个符合公理的规则。“一碗水端平”是老百姓对公正最朴素的描述和要求。“公正”就是社会公众认为正确的事情,只有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规则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当下,共建共享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呼唤。再次,公正是一种制度设计。制度具有强制力与规范性,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最后,公正是一种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含的崇圣、家本位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社会现,要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就公民而言,必须培养不偏私、以公为首的思维方式,使大众摆脱情绪化,保持群体理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3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