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四栖型”定位和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4-06-19

摘 要:基于高校辅导员承担教学科研的教师角色和负责管理服务的干部角色,可以确定高校辅导员“四栖型”定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有效路径。“四栖型”辅导员应具备政治、专业、复合、成就四方面素质。高校应从优化激励考核机制、规范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培训学习机制、创新管理协调机制入手建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四栖型; 专业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134-04

我国现有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表现为以辅导员制度为中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高校行政机关设立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如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负责学生工作整体面上的宏观管理,在发挥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协调高校其他部门如教务处、招生办、就业办等以共同完成的招生管理、教学学籍管理、生活管理、毕业管理等宏观面上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各二级学院设立由辅导员组成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学生工作的执行职责由辅导员来负责并向学生开展工作,辅导员同时协调学院党团、教务、后勤等层面,从而形成了分工明确的校院两级学生工作运行体制。这其中,作为高校中与学生交流最广泛、相处最久、互动最频繁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班级工作中扮演着领导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三种角色,辅导员是学生工作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他们的学识、道德、爱心和人格魅力则在学生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队伍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参与者,是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内部来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不断合并重组,培养方式也不断多样化;从外部来说,信息社会和网络化对校园文化影响加深,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陆续探索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根据一定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并明确辅导员职责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三个方面[1],从而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优良、处事作风正派、关键时刻给力”的辅导员队伍。

然而,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高校利益相关者对于辅导员角色及其在高等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充分,辅导员的角色存在着被误读和曲解的现状:一种认识认为辅导员的存在感不强,工作内容务虚,因此可有可无;部分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专业不强,从业者素质要求不高,什么人都能干;还有人觉得辅导员就是“打杂”角色,除了教学之外的工作都应该承担等等。诸如此种片面甚至是负面的认知造成了辅导员“一没权,二没钱,长着两张嘴皮子讨人嫌”的刻板印象,职业社会认同感和自身荣誉感较低的现状严重影响到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规划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有的放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辅导员“四栖型”角色内涵

以“四栖型”来定位辅导员角色指的是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涵盖了“四位一体”的工作范围,辅导员要履行好岗位职责需在四个维度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双重身份以教师职责和干部职责来进行延展衡量,既能够承担教师教学和科研职责,又能够履行以教育和管理为工作重心的干部职责,从而形成了一种“四栖型”角色定位,该定位要求辅导员要履行好双重身份,着眼于总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1.教学角色:实现教学职责由“表象型”向“平台型”转化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称谓上来说,大学辅导员虽然和业务教师同样被称为“老师”,并享有教师编制,但这种称谓和地位更多是象征性的称呼,多数辅导员在授课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并不具备业务教师的能力,较少承担课程或者只是负责专业性不强的公共基础课,使得教学职责呈现出表象型特征。要真正发挥其授课职责,切实担当起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教师角色,一方面辅导员要提升自身学历和综合素质,满足教师基本资格;另一方面高校应倡导辅导员承担形势政策、大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的教学任务,鼓励辅导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开辟新课程,将三尺讲台建设成辅导员工作的平台之一。[2]

2.科研角色:实现科研职责由“边缘化”向“实质化”转变

没有专业的职业是不被人尊敬的。辅导员工作由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构成,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和8小时工作时间。囿于自身业务能力和工作闲暇时间较少,在承担科研任务时往往有心无力,造成整体成果较少、层次低、科研实力不强的现状,在高校科研中往往被边缘化和被看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辅导员转变工作理念,保持以学习和研究的状态开展工作,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在从事事务型工作中强化学习意识,注重工作总结和思考,实现工作学习化和课题成果化,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研价值和从业动力。

3.管理角色:实现管理职责由“稳定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向

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稳定有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辅导员面向学生的权力体现为公权,需要在学生工作中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学生,以实现方向目标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合理化。由于自身事务繁多,加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泛化,在实际与学生相处中往往存在着“无过便是功”、“一切从‘不出事出发”为主的小富即安思想,重视学生整体在安全、纪律方面的稳定,缺乏对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和指导,这同高校育人目标是相悖的。[3]因此,辅导员在完成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之余,应根据自身职责加大对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力度,为每一名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成长和成才的良好氛围。

4.服务角色:实现服务职责由“家长保姆化”向“自我管理化”转型

高校集中住宿制度对于大多数辅导员特别是低年级辅导员来说是一种挑战,面对众多可能是初次离家远离父母的大学生,辅导员不仅要担负起家长的引导职能,甚至要像保姆那样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技能,由于面对对象多、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一项非常烦琐和细致的工作,也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因此,辅导员应注重培养青年人的独立和自立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改变生活和学习习惯,主动去探索和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发挥好学生组织和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不仅能使自身从繁杂的事务中得以解脱,而且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促使其人格不断完善并走向成熟。

二、 “四栖型”辅导员的素质的胜任要素

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个角度来实现辅导员的“四栖型”职业定位的出发点是提升辅导员的素质,使之适合学生工作需要。结合辅导员工作内容和管理边界,辅导员的素质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素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我国辅导员制度创立之初将辅导员定位为“政治辅导员”,并将其初始职能设置为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导,符合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形势下,虽然宏观背景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但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未变。高校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人格处于半成熟期,对社会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个人价值观,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三观的深化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引导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党性和政治敏感性,作为老党员积极传播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解答大学生对于时事政策和当前国内外形势中的疑惑,以党建为抓手带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以成年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还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和基本经验有系统化的思考和把握,不是采用空洞的说教方式而是能够以有深度、有独特视角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大学生,使他们形成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认知,了解自身在实现“中国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历史责任,增强提升自身素质的使命感。

2.专业素质: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

对于从事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学习具备强制性和必需性,是大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和重点关注区域,也是辅导员与学生师生分野关系前提下能够实现沟通和互动的有效契合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务虚性”,如果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采取灌输式的教导方式,往往会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招致青春期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此种情况下,辅导员应掌握所带学生的必备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前景,从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问题入手进行沟通,深入理解其所学所想,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在专业领域树立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激发学生以学习为本,在专业领域取得建树的内在力量。

3.复合素质:广博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知识

随着“9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值呈现出逐年增高和不断复合化的趋势,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大学生往往希望辅导员不仅是一名教育者、关怀者和保护者,更应担当指导者、导航者甚至是楷模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充当学生团队化学习的启航角色,除在自身业务知识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领域做到融会贯通,能够独当一面外,还应在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搭建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断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规律和新问题。[4]在日常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能够汲取各领域知识和各学科所长,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用素材,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激发教育对象学习、钻研和创新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工作的隐性化和与时俱进。

4.成就素质: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履行勤勉职责

社会的迅速变革给大众心态带来了浮躁和焦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则把这种社会亚健康文化传播到了高校。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来说,大多数辅导员职业效能感普遍不高,以高工作压力、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的“脑体倒挂”现象、未来发展缺乏分流渠道等为代表的诸多现实问题使得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受到了较大负面影响。在此宏观背景下,更要求辅导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豁达的处事态度、忠诚勤勉的职业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个人品格,从个人角度合理排解心理压力和职业横向比较带来的挫败感,并树立在该职业领域做出一番业绩的决心和勇气,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以广博的胸怀悦纳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将工作中的困难作为个体成长的考验和挑战加以迎接,从而克服内生的职业犹豫和外部的职业阻碍,赢取职业上的成功。

三、“四栖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围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角度定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除辅导员自身要练好内功,提升个人素质外,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从领导者和管理者角度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并提供制度化保障。

1.优化激励考核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辅导员,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显示了中央从战略高度对于辅导员地位的认可和重视。与之截然相反,现实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党委、行政和学术三种权力视角下却普遍得不到较高认同,从劳动力价值角度分析,辅导员收入和声望不仅低于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业务教师,甚至低于从事管理服务岗位的高校机关人员。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的态度往往是“重要不重视”,“重使用轻培养”的状态,辅导员整体待遇、晋升和培训方面政策倾斜度不够。这种不重视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辅导员队伍付出和所得不对称,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系统,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队伍中部分群体表现出急于跳出转岗的“跳板”心态。因此,高校应充分考虑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侧重于岗位胜任力要素的考核方案,形成导向性的考核机制,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加班时间多、贡献突出的辅导员和在学习领域和个人成长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辅导员给予优先聘任、职位晋升和经费津贴方面的优先激励举措,培养辅导员队伍中相对优秀的骨干人员。[5]

2.规范选拔任用机制

目前高校选拔招聘辅导员的入口相对单一,现行的辅导员招聘对口群体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并以研究生为主。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抛开前述种种负面认识,相较于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不断加剧,高校工作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单纯的工作内容使得辅导员职位成为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岗位之一,但年龄和资历上的相对浅薄和工作经验的缺失,使得很多新辅导员无法胜任,同时也出现辅导员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而对于新问题的不适应。因此,辅导员选拔任用要把好入口关,在考核激励制度不断完善合理的基础上,辅导员队伍的组成来源应从单一毕业生入口过渡到多渠道入口,譬如增加从高校现有管理队伍、业务教师队伍甚至在社会中选拔任用的形式[6],同时也应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成长特征配备合适的辅导员,如对于低年级班级应强调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对于高年级毕业班级应突出辅导员的复合素质和成就素质,做到人职匹配,教学相长。

3.完善培训学习机制

培训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对于在高校内从事知识传授的教师来说,始终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汲取各领域知识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不断进步的有效方式。《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为辅导员在职进修提供了政策依据,但事实上部分高校并未完全将辅导员作为师资来进行储备和培育,这就阻碍了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深化和提升。建立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培训制度,构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搭建辅导员继续教育平台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辅导员队伍走向正规化、知识化和稳定化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应根据辅导员的胜任力特征制订培训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与交流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另一方面应发挥辅导员主动性,按年级或专业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团队学习,使辅导员在共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工作目标基础上交流工作方法,探讨有效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4.创新管理协调机制

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来与之相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着学校学生工作机构“千根线”和辅导员“一根针”的结构性矛盾,辅导员工作多、杂、琐,很多辅导员将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各部门部署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缺乏规划意识和协调意识,“应付公事”和“得过且过”思想在辅导员队伍中突出存在。因此,应以创新的理念对辅导员的工作支持体系进行优化组合。从组织结构上来说,应建立扁平化的工作结构,辅导员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可以划归专门部门来,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和负担;工作方式来看,应充分运用网络3G技术带来的便利,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网络在传播、互动和交流中的作用;从文化氛围来说,应发挥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充分认知文化四要素在学生成长成才和辅导员自身能力成长中的引领作用,促使辅导员不断自我成长,实现工作的科学化和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方宏建,夏晓虹. 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17-18.

[2] Dineke E.H. Tigelaar,Diana H.J.M. Dolmans,Ineke H.A.P. Wolfhagen,Cees P.M. van der Vleuten.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2004(2):253-268.

[3] 李磊,刘利芳.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再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106-109.

[4] 张锅红.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及队伍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8-92.

[5] 肖柯,石清云.学习型班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要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37-41.

[6] 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2-53.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