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影响与对策: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力

时间:2024-06-19

姜永建 李玉珂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075-05

近年来,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大学生群体作为有志青年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主动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采取有效对策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大学生对党的信赖、信念和信心,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消解和解构历史,否认一些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事实,强调历史是一种可以随意涂鸦的‘空或‘无。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叛,”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根本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根本方法,将历史看成是出于人的主观意愿和政治诉求而对某些事件、人物和认识的任意裁剪和选择性拼接,有意虚无主流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以此实现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诉求,完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的复活和翻版。

当前,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在整合其发展历程中在理论内核不变的同时,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更加多样的手段渗透和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大学生带来极大影响。

1.政治上鼓吹“告别革命”论

“告别革命”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集中表现。其突出特征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认为“革命是一种消极的否定力量”,“是一种能量的消耗”,“革命只是起破坏作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相反,历史虚无主义颂扬改良,认为“改良是一种能量积累”,“改良才可能成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们将近代中国凡是追求革命进步的运动,从农民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都加以否定。而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改良运动,如洋务运动、清廷“新政”等,都加以肯定。以否定近代历史为起点,进而否认和抹杀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中的历史功绩。

2.学术上大搞翻案风

历史虚无主义常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其突出表现就是在“重新评价”的名义下,进行“人物或事件重评”,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翻案文章。将已经被历史判明属于反动的一些历史人物,描述为有利于现代化的民族英雄人物,大肆颂扬。而对谭嗣同、孙中山、毛澤东等人的历史功绩加以贬损,甚至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公然炮制“侵略有功”论,鼓吹“殖民化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荒唐言论,竭力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史。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对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和雷锋等英雄人物的歪曲和丑化。

3.文艺上肆意“戏说”“恶搞”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愈加盛行。其突出表现就是某些文艺工作者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无视社会效益,以“戏说”“恶搞”历史的方式,编制文艺作品,制造大众娱乐,吸引大众眼球,获取文化盈利。一些个别的影视作品以所谓“创新”的名义,大胆虚构历史,随意为某些反面历史人物翻案,极力渲染历史阴暗面,甚至“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于各种离奇的因素,归结于个人的心血来潮。”一些文艺评论,“贬损和否定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当代作家”,如郭沫若、矛盾、巴金等,“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革命文学。”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1.搞乱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政党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治信仰的培养。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与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相呼应,借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借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颠覆传统的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极度混乱和历史观上的剧烈冲突,借此诱导大学生质疑、抛弃甚至反对之前受到的主流历史观教育,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淡漠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严重削弱党的领导力量。

2.消解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为基础。历史虚无主义不但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而且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恣意抹杀。他们宣扬中华民族“愚昧”“丑陋”“充满奴性”;中华文化是“糟粕”和“垃圾”,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孕育不了新的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不仅造成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而且极大消解大学生对中华灿烂历史文化和宝贵民族精神的认同。

3.质疑党的领导

中国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依旧离不开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和歪曲中国近代革命史为契机,全面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功绩,集中抹黑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无限放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所犯的错误,甚至提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相互否定的谬论,最终达到质疑党的领导地位、否定党长期执政合法性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做法会引起大学生对党史、共和国史认识的错乱,动摇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对未来的信心。

4.危害社会稳定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统一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了国内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应该说,这一局面来之不易。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罔顾历史事实,聚焦国内社会转型期中,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足,极尽夸大,甚至与国际上反华势力勾结,蓄意制造事端,诋毁中国历史,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等原因,成为历史虚无主义重点俘获的对象。它以隐蔽的形式长期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会迅速导致校园的不安定,甚至引发蔓延全国的大学生群体事件。

三、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原因

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期的宏观背景、大学生历史观的不成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偏颇以及现代传媒的负面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社会转型期的宏观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摒弃了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摆脱了过去封闭半封闭的发展状态,转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一方面,社会体制的变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时还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致使党的理论主张与现实情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差,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客观地讲,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难以规避的规律性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现实变化太快,人的思想实际变化也很快。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反差,无限放大,大做文章,诱发大学生产生不满现实状况、质疑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良思想。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以及其他大众的一个共性因素。

2.大学生历史观的不成熟

“历史观是什么?历史观绝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和任务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承担和完成这样艰巨的使命,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是成熟、稳定和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并非易事。大学生在历史观上的不成熟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首先,对历史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与通常看法不同,大学生并非对历史十分淡漠,反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大多数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呈现“碎片化”特征,对历史的认识缺乏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其次,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大学生对一些所谓标新立异的新的理论观点、新的历史资料带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容易受其影响而且影响较深;最后,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历史感兴趣、有好奇心使得大学生乐于主动去接触历史、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这本身是件好事。但他们对历史材料的甄别、对历史观点的思考、对各种历史价值观念的判断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缺乏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一个内在因素。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的特点

“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年代,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是每一个思潮的目标。任何一种思潮要想完成这一目标都要经历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即这种思潮必须能够掌握大众,使大众高度认同和接受它。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掌握大学生的根本动力所在。另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这种目標指向性,促使它不断采取各种手段影响和控制大学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一个外在因素。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偏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为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提供了空间和土壤。首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目的的认识上存在偏颇。重视课题申报、科学研究,忽视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其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不仅存在低水平教育现象,甚至还出现崇尚西方、抹黑社会主义的价值倾向;最后,改革创新手段不多。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导致教学有效性的低下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不足。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一个潜在因素。

5.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

伴随着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大学生在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可以自由地获取海量信息、平等地参与意见表达、及时地进行人际沟通、有效地拓宽学习视野;另一方面,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的载体,更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交流、交融、交锋。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意见领袖和微博大V等炮制和散播一些诋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和信息,并运用符合大学生风格的、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颠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这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一个辅助因素。

四、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影响的反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决不能单单从某一个方面人手,而要把它看做一项系统工程,从多维度进行思考,积极探索有效对策。

1.敢于亮剑,澄清理论困惑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出公然挑战。由于,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是从学理上展开的,通常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对此,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发扬敢于亮剑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上与其展开深入辩论与批判,主动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和反动本质,澄清大学生在学理上的困惑。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还应运用唯物史观,科学看待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主流趋势,对涉及革命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性质、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成绩与失误等重大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地解答,形成一批具有说服力并能为大学生接受的研究成果,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从理论上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2.加强引导,确立正确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世界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高尚品格的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大学生深刻体会和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立志报国的信念。当前,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观产生重大冲击。为此,必須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有效发挥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历史观方面的引领作用,大力创新培养的方式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下,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3.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有效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使中国梦成为大学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大学生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大学生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变化开展教育”,“使教育活动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推动教育活动的高效运行”。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将主要矛头对准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因此,承担历史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夯实其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改变单纯的理论灌输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理论思辨,并对错误的历史观念要给予及时纠正,提高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甄别、辨别能力,从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4.善用网络,传播主流价值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传媒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争相占据的思想阵地。“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占领。”我们必须把网络传媒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发挥网络传媒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开展正面宣传,弘扬网络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首先,建立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提升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引导能力,适时观察和掌握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向以及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关注度,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提供准确导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其次,发挥媒体对大学生历史观形成的引领作用。激发媒体的责任感,建立一批历史主题教育网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唯物史观;最后,高校理论工作者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同时,要抓住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善于运用网络平台,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发布正能量,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言论,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扼杀在摇篮之中。

5.注重实践,培养爱国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高校育人方面的作用,努力克服过去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传统思想,根据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对本质和理论谬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积极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正确了解和掌握国情、社情和民情,亲自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大学生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对于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理性看待、科学分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国家主人翁精神,从建立高度的历史自觉自信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学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