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麦淑娟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总书记曾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是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应发挥“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树立全社会认同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文明要求的绿色化“生态人”。
第一,生态文明具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新形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培养人们的政治观点、制度取向,而是进一步伸展至生态文明领域,促使中国在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绿色生态化发展模式代替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单向度”发展,最终达成人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双重目标。
第二,生态文明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菲利普·克莱顿说,人们仰头即见生态危机且地球自然承载力已濒临崩溃。[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生态赤字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然不可一成不变。它除了应该具有政治立场价值判断、人生价值选择和世界总体认知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还应该关注现代社会迫切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自身内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中的良好生态环境需求。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现实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政党、群体在遵循规律基础上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3]高校作为进行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生态人”并做到知行合一,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环境。作为“生态人”的高校大学生身兼双职,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应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身边的人,家庭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同时,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最小的单元,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现实社会生态环境自然会朝着“美丽中国”的目标跨越式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相对于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所中的现实生态环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虚拟生态环境。信息网络传媒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在高校主阵地中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内化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信仰,可以使大学生在数字化世界交流中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网民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构建一个生态氛围良好的数字化网络互动交流空间。
无论是现实生态环境还是网络虚拟生态环境都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态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外化表现。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客观现实生态环境和数字化网络生态环境都属于一种社会存在,它们决定了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的现代发展形势,并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道德责任感和生态文明修养;而生态文明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又会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和消费习惯养成方面朝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导,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观念变革为动力。2018 年生态文明教育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显示,全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慕课开设情况不理想,在相关人员所调查的高校中仅有25%的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慕课。[4]生态文明课程的欠缺客观反映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缺位,它会导致高校丧失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功能,难以肩负实现“美丽中国”伟大远景的历史责任。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很多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生态人”的标准,可见在教育理念中“唯分数论”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生态文明教育理应以实践活动为落脚点,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自然经验和生态情感特质培育的生态综合素质教育,而非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可见教育观念的变革已成为亟待解决之事。
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延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臻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道德构建活动。但是,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缺位及错位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核心内容无迹可寻,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人格构建活动道阻且长。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道德教育部分,侧重于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的道德礼仪规范和法律底线思维,但是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规范言之甚少。[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蕴含许多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如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国际碳排放量交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主题之一,涉及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规范,但是在教材中了无踪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没有走进课本、纳入课堂、更别谈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了,如此一来难以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责任心,导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中浪费水资源,不随手关灯以及滥用一次性产品等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行为频发。
如果把困难比作一条河,那么方法便是过河之桥,没有恰当的方法就难以逾越困难的鸿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以及生态文明道德伦理构建,那么必然要改变教师坐而论道的单一理论灌输教育方式,采用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状态的综合教育方法,增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心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一方面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这种传统教育方法难以把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只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不利于“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毕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效果检验的标准并不是大学生掌握了多少生态文明知识,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行为的优化与提升。
第一,教育者树立生态育人理念。根据双主教学原则,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且应承担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涵育生态文明情感,培养生态文明践行者的时代责任,因此教育者自身应该树立起生态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他们应该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在与教育主体的交流互动中以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方式去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自觉地从节约每一滴水、节省每一度电、不随意践踏花草这些日常生活实践的点滴小事做起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最终建设一个人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社会。
第二,受教育者树立生态文明自觉。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受教育者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别人的教授才得以涉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生态文明教育亦非例外。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体差异进行生态文明的自主培育,自觉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反思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对于不符合生态文明规范的行为进行自主纠偏。这种以主观能动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自觉更有利于人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责任意识,锤炼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第三,制定合理的生态文明考核方式,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针对教育理念的缺位错位,决策层在制定考核计划的时候,不应该以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程度作为笔试成绩来定义“生态人”的标准,而应该以生态文明实践作为考核“生态人”的标准。比如,每一位学生以“生态实践行为检测报告”来自我总结一段时期内进行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教师从该报告中得知学生在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方面的具体情况,然后针对每一位学生给出一个等级评价“优、良、中、差”,这样可以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态文明实践上,而不是放在理论层面的生态文明知识上或者考试的分数上,以此法纠正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第一,构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态人”是一项关于生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系统综合性工程,构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应该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周详的实用性库区。从内容深度来看,资源库应由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生态资源构成,满足不同专业背景、认知特点和性别年龄差异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该包含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以来发展更替的结果,具有历史继承性,故不可割裂历史发展过程来谈当今的生态文明,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空间广度来看,地球已经日益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可仅凭借一国之力,它是世界上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应该突破地域限制,延伸至世界各国的生态现状和各国的生态文明举措,在交流借鉴中取长补短,通力合作,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美丽蓝图早日绘成。
第二,教材内容设置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学科,而人们的思想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也应该结合当今时代具体的社会热点生态事件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而更新换代。脱离具体的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以及最新的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成果片面地谈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切实际的,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上也应该具有针对性,符合大学生的生态利益诉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深刻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生态思想方面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教育释惑,把抽象的生态文明思想变成学生愿意听并且听得懂的话语体系,引导大学生走上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第三,教学内容设置要系统化和生活化。教育者要从生态文明知识的“复读机”变成“解码器”,教学内容必然要兼顾抽象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以及感性实践生活化。教育者在教授生态文明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系统化思维,一方面生态问题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它牵涉古今中外,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应该具有全面性,而不是某一个片段或者某一个事件,因此要求教学内容设置系统化。人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态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人的一切需求都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包括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生活化,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和生态实践,因势利导地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被动的生态理论灌输转化为主动的生态文明实践,全面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实践能力和水平。
第一,强化实践体验式教育方法。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只注重理论教育,始终漂浮于精神层面,那样宛若无根的浮萍。[6]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在生态文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责任感、生态问题解决能力,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的亲历者和先锋队。虽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许多大学生在能力或者精力上并不能够解决像河流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物种多样性减少等这类严峻复杂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表示大学生应该放弃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大学生依然可以做到在“植树节”时种上一棵小树苗,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主动关掉自身所在环境的灯管一小时以减少碳排放量,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或者一水多用,比如清洗蔬菜水果的自来水可以储备用来冲马桶或者拖地……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客观现实,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培育和生态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深远影响。
第二,强化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根据CNNIC 发布的第44 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8.54 亿,其中20 岁至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4.6%,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该年龄阶段,可见大学生群体网民数量必然不在少数,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网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凭借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文字、动图、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实现主体缺场情况下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境呈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系统冲击使教育主体产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激发其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感。而且,可以在相关生态情境下设置论坛讨论区,使个体可以及时记录和表达内心的生态情感,在互联网空间的交流互动中实现生态情感的彼此感染,营造浓厚的网络生态文明保护氛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