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模式探究

时间:2024-06-19

张引俊,顾 欣

(1.广西教育学院综合改革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教育学院学生工作处,广西 南宁 530023)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大学生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资助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一体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体系,资助金额和受资助对象逐年增加,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数过亿。据教育部2017年3月份公布的《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仅2016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总额达到955.84亿元,资助学生4281.82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08亿元,增幅达到13%[1]。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人数呈连续性的增长态势,其中贫困家庭大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受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显得日趋重要。为更好地让贫困家庭大学生健康发展,为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关怀,不单要从经济上给予必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在心理、交流、技能及面对挫折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共同需求,对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对象分析,探讨建立一种既方便同类管理又易被接受的社团化管理模式,以此达到资助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家庭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对象分析

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2]。贫困家庭大学生拥有许多的共性问题,我们将贫困家庭大学生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贫困家庭大学生是指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偏低。我们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大学生相比其他非贫困家庭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自尊显著低于其他非贫困家庭大学生,而且他们存在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但是他们的获得成就感或者认可感却明显高于非贫困生[3]。随着国家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高校招生政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继续增长。据《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仅2016年秋季单个学期通过高校“绿色通道”入学的本、专科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大生就达119.96万人。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研究对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尤为关键。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贫困家庭大学生在入学减免学费、生源地贷款、国家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帮助下,在经济上基本解决了他们的入学困难问题。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类资助政策的不断落实,也为贫困家庭大学构建了坚实的学业保障体系。但是作为当前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家庭大学生在自身素质的培养方面,特别是表达个人意愿、心理承受力、交友社交、自尊心等方面跟其他学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伴随社会关注的不断提升,为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成长,高校应当探索如何从解决他们经济脱困的基础层面到满足他们心理解困、能力提升的更高需求,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体系,加大在职业技能、抗压能力、个人价值等方面对他们的帮扶。

二、需求分析

1.自尊心的需求

贫困家庭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或者贫困地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家庭所能承受的比重,长期感受到来自于经济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大学生活开支普遍是通过亲戚借贷或者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方式解决,大多数在物质生活上非常节俭,他们通过兼职、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多种方式获取报酬。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刺激,促使贫困家庭大学生也产生了类似于周围经济家庭情况比较好的同学的很多生活需要,对知识转化为金钱的动机愈发强烈,对自尊心的需求往往比其他大学生更强烈。

2.认可感的需求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贫困家庭大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甚至可以用生活拮据来形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来自于自身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在心里上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落差。对比目前单靠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状况,在学习上的努力更容易让他们在心里上得到满足,这种状况促使他们将这种压力催化成学习动机。相比物质方面得不到的满足,他们愈加看重在学业方面取到的成就,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认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认可感需求更为强烈。

3.人际关系的需求

贫困家庭大学生特别是来自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他们初到一些比较繁华或者消费程度较高的城市,表现出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他们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日常生活一般都是省吃俭用,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有意回避一些需要经济开销的交往活动。这就直接造成了他们文化生活单调,生活圈子窄小,缺乏交流。再加上他们长期处于一种需要心理和因经济条件限制的抑制心理的矛盾冲突之中,较多的存在有抑郁、焦虑、敏感、愤怒等不良心理特征,造成人际关系冷淡。

总之,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来讲在自尊心、认可感和人际关系这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且这三方面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如图2.1)。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逃避正常的人际关系,最后就会造成认可感差;同时认可感不强,继而造成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加剧了人际关系恶化的局面;而因为不良的人际关系,使得在人群中认可感差,也会造成自尊心的伤害。

三、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的必然性

首先,团体生活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从出生加入到家庭这个团体开始,到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班级团体,再到成年的工作单位和生活圈子的团体,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各种不同的类别的团体。在团体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和习惯会受到团体里其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当个体感到人生恍惚、生活傍徨无助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的重要性就弥现珍贵。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校参加团队活动的最主要的载体,是大学校园自然而然存在的团体,不会因为某种外界的原因而平白无故的存在或者消失,哪里有大学生哪里就有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学习、交友、择业等各种问题的正确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其次,从国内外的丰富经验可以发现,在帮助具有相似甚至相同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队辅导是一种方面管理又非常有实效的方法,可以说团队管理可以既经济又高效的解决一些对象众多的教育和管理的唯一方法。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把争论的焦点引向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避免把问题引到参与者身上,促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体会,指导者担当教育和引导的重要角色定位。比如戒酒者匿名协会(AA)、抗癌俱乐部、互助会等等。

最后,通过以人为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以及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设置成长性、结构化、封闭式的贫困生同质团体活动,使用自尊量表(SES)和成就动机量表(AMS)测量贫困大学生评分,采用辅导效果问卷进行前后测的方法,我们研究发现团体辅导能够改善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于不同水平贫困生的辅导效果相同[4]。

四、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模式

1.建立形式多样的受资助大学生社团

通过对受资助大学生这一特定对象的分析,从他们的自尊心、人际关系和认可感三方面需求入手,以点带面的形式,开设具有培养受资助大学生自尊自强、经济自立、人格塑造等属性的社团,开设满足受资助大学生需求的文学鉴赏、器乐演奏、计算机基础等个人技能方面的社团,开设能拓展受资助大学生演讲、人际交往、公共关系技巧等的社团,开设旨在增强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报恩、热心公益服务事业意识的社团。学校、院系、班级的多级联动,重点打造即具有开拓受资助学生教育和管理,又具备提升受资助学生技能和回馈社会的优秀社团,并借鉴其他优秀大学生社团的经验,通过评比和奖励活动,加大投入、培育精品。

2.充分发挥受资助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引导作用

受资助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环境不熟悉、缺少信任感等个人原因大多数不愿意主动交流,这给该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带来很多困难。而受资助大学生社团是受资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需求等级自愿参加的团体,我们通过受资助大学生所报名参加社团种类的收集,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每一位受资助大学生最迫切需要咨询和解决的生活、学习、情感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受资助大学生的情况,充分利用社团的纽带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者讲座,弥补了现阶段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的弱点。

3.强化受资助大学生社团自我教育的能力

每一个受资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都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都享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和身边的案例,让同种境遇的不同个体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以此,通过受资助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互换,实现他们的自我重新认识。在受资助大学生社团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如何自我管理,强化自我教育能力。

4.建立受资助大学生实训基地

受资助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一个实打实的锻炼机会,仅是理论上的自我认识和提升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认可感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受资助大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表现,是检验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模式是否按照我们预期的设想,让受资助的大学生科学性的完成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说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教育和管理模式,初期是根据他们的需求建立社团,中期培养技能、重塑个人素质,那么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则是后续阶段的练兵场。所以,我们必须针对性的建立受资助大学生实训基地,比如针对人际交往、口才表达困难的则建立个人演讲训练基地,针对动手能力差的则建立个人作品实训基地,针对想尽快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独立的则建立个人创业实训基地,针对想提高美学生活鉴赏能力则建立个人成功展演训练基地。

5.引入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考核评价模式

通过受资助大学生参加社团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运用受资助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客观评价或者活动感想,形成受资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数据,为最终的考核评价提供科学分析的依据。参照课堂考核评价体系,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引入一条可示范、能实操、接地气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考核评价模式,提升受资助大学生社团化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束语

对受资助大学生采用社团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强化对贫困学生的思想引导,方便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更能够满足贫困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最终让他们有能力凭借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达到资助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家庭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