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弘扬吕振羽先生优良传统、书写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①

时间:2024-06-19

金民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248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湖南相关单位举办的“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邵阳召开,这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学术盛会。为传承和弘扬吕振羽先生的优良传统,谈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全面贯彻***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年6月2日,***总书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进行考察,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两个结合”的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基本要求。当前,全国思想文化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历史研究界正在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研讨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召开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这次研讨会同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文化使命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而提出的,关键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通过“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造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其中“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彼此契合,是差异性融合的过程。它们的来源、性质、地位、功能有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同,但相互之间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相互契合构成了有机结合的前提基础。

第二,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融合创新的过程,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灵魂和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层文化根基。两者之间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叠加,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中国文化。其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使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现代化了的中华文化。这种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品质,具有强大生命力、传播力。

第三,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有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优秀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切断和消灭优秀传统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第四,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进一步打开了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五,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自主创造性。“两个结合”绝不是无主体的自发自在的过程,而是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思想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自主创造性的主体性过程。在新时代“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巨大创新勇气和开阔理论视野,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有力地体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文化主体性。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在“两个结合”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把握吕振羽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卓越贡献

“第二个结合”是***总书记在新时代明确提出的重大科学命题,但却不是一个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方面的努力始终在进行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以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翦伯赞等为杰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立,为新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史学界尊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作为“五老”之一的吕振羽先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中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意义的特殊贡献。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1933年开始就比较早地明确提出和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演变,对毛泽东同志创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学术积累和理论贡献。

第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科学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分期和发展阶段方面,提出了殷商奴隶说、西周封建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中国社会性质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创作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进程等做了深入探索,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史学大家一样,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框架,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主义因素论”,对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进行了批判。他剖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和客观规律性,对晚明时期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做了历史梳理,研究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被打断的原因,指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进程被清朝统治者绞杀、被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所中断,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更清楚地认识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严重伤害。

第四,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提出的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三条线索论”(统治阶级、没落阶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迄今依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当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进行的“中华思想通史”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突出强调要全面系统把握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即统治阶级的思想,要深刻揭示每一个时代的人民思想即被统治阶级思想的历史,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每一个时代思想的复杂交织性,即多种思想并存的状况。

第五,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中国民族历史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的《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振羽先生的学术贡献,远不止这些,我们要对吕振羽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

三、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传承老一辈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品质,为发展新时代中国史学作出贡献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包括吕振羽先生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治学经验、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我们应认真学习、传承、弘扬,为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吕振羽先生等老一辈历史学家,在学术传统上一开始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当他们接受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就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作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今天,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理论,坚定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做有信仰、有灵魂、有方向、有思想、有文献、有创造的历史研究。当前,就是要牢牢坚持***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同时,一定要打破依附性思维,拒绝西方历史理论唯一性、至上性的神话,打破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二,坚持历史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吕振羽先生从年轻时候就忠诚于党,坚决跟党走,服从党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党需要他做历史研究、承担重要政治任务、担任大学校长,他都绝对服从,这是一个真正共产党理论家的本色底色。范文澜先生原来做经学研究,后来根据党的需要,做历史研究,开创近代史学科。我们要像他们那样,坚定党的立场,坚定人民立场,坚定中国立场,坚定中华民族立场,更好地用历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始终把党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能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圈子,不做精致个人主义者,不做发表主义的学者。现在有的青年学者,总是打着所谓的学术独立性的旗号,盯着自己的一点点学术范围、一点点个人利益,不愿意为大局作贡献,这怎么能够做出真正有用的学问,怎么能够成为大学问家呢?

第三,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吕振羽先生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用于分析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文化;自觉传承中华史学的实事求是、求真求实求理、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优良传统;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贯通古今、会通中外。今天,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国外优秀历史理论、当今时代特点融通、贯通,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提升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形成坚持正确历史观、富有中国特色、适合时代要求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创新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史学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