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新探——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时间:2024-06-19

胡良惠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文化精华,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源头,是民族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是各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过程中考虑育才重器的多,考虑育人育德的少[1]。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中来,就成为当前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为例,说明在高校教学课程中如何将传承文化与传授技能有机融合,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和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价值理念中的革故鼎新、知行合一等,人文精神中的和而不同、俭约自守等,道德规范中的见贤思齐、诚实守信等,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之要妙。而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将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育人功能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肩负使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修齐治平”的价值理念等,这些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结合时代要求将这些价值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3],从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春使命。

(二)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文精神强调归止文明的方向、至善的目标、做人的道德,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的人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品格,最终促使其形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个人自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立德居于首位,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4]。德,主要涵括了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诚信为本,无信不立”的诚信意识、“自我修炼,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善于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学科领域中的传统美德资源,将其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要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认同,让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与市场营销课程的融合

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课或是几项教育活动,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专业课[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大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巨大宝库。市场营销课程作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思政目标与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的契合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依据时代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对照专业课程标准中的思政目标,挖掘并提炼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同频共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一)在传授专业知识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乃国家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时代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时代精神、融合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坚定文化自信,真正达到以文化人。如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全球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中国智慧”话题讨论,有利于帮助其领悟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通过中华百年老字号企业视频,企业品牌命名中的中华古诗词文化的拓展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知情意行”的品格精神;欣赏学习“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视频及其营销策划案,让学生坚定“修齐治平”的理想信念。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精深,从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在传授专业技能中培养人文精神

重视中华民族美德的培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市场营销课程可以通过讨论如何为消费者创造购买的理由,让学生感受“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思想境界;通过产品项目的市场调查实训活动,让学生感受“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的践履精神;寻找目标市场人群为企业设计特殊轮椅,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讨王老吉分销渠道模式的改进方案,培养学生“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分享推销人才原一平的故事,激励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而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悟创造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培养大学生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文精神。

(三)用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职业道德

营销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学会敬畏生命、遵守职业道德和树立法律法规意识。营销课程中通过相关案例及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如用齐齐哈尔某公司员工失职渎职、制造假药的事件做反面教材,使学生领悟“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在营销法律环境学习中,可以导入北京市停用8家企业掺杂使假的中药饮片案例,培养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意识。在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中,可以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讨论话题,启发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通过问题奶粉事件案例,讨论分析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与美国强生奶粉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匡扶正义之心。要培养学生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维护社会公德;讲诚信、守初心,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三、市场营销课程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举措

(一)提升专业教师的文化育人素养

学校要加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的相关培训,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参与思政话题的讨论与交流,开阔视野。要不断学习、多积累、勤思考,以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增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育人意识[6]。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空闲时间,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以提升综合教学育人能力。教师要在不断钻研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知识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备好课,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建构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从而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应以自己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基础,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作为教师的特有价值。

(二)选择文化育人与知识传授的融合方式

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多专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行特征,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活动[7]。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特点,并结合课程特点,利用教学背景资源,因势利导,把融入的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要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和权利,强调日常学习和日后工作息息相关[8]。采取引入历史事件、相关热点,以及品牌策略、销售渠道管理、营销策划等相关案例、讨论话题、实训、视频、图片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构建相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

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引导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可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项目教学法、教师讲授法、实训作业法、情境模拟法等。要结合参与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活动,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任务探究法等教学方法[9]。充分发挥学习通网络资源平台的作用,系统建设以典型真实案例、实训项目、经典事例等为主的教学资源,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资源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同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从课堂表现、单元测验、实训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考核,使学生加深对思政元素的学习理解。学校可以在绩效考核方面把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施过程及效果纳入考核,从而促使专业课教师积极承担起育人职责[10]。这样就能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的,既可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可以推动大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魂育人有着重要意义,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势在必行。要立足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