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程 华, 林仕晖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也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表达个人想法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网络空间,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微思政”正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它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以一种更加灵活快捷、生动细腻、幽默风趣的方式展开“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更符合当下高校学生的网络接触习惯和偏好,优化了学生体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何谓“微思政”?学界对此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以朱宏胜为代表的一些较早研究“微思政”的学者认为,“微思政”是指在宏观主导下以间接的、内隐的社会活动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模式,具有隐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将教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育者不直接表露教育目的,而是含而不露、以受教育者朋友的身份,深入了解其思想道德状况,追根溯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些学者认为,“微思政”的“微”还体现在其内容“微言大义”上,以“微平台”等多种形式达到“无微不至”的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微思政”是新媒体时代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导向,从微观层面切入,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的能取得“微言大义”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微思政”更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不再是单向的说教,而是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微思政”融合传统内容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优势,将阵地延伸至移动互联网络平台,具有突出学生主体性、灵活性大、交互性强、及时渗透等特点。
“微思政”具有传播媒介广、交互性强的特点,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或者线下交流活动,更加凸显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平等地对话。“微思政”还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开放性特征,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话题的决定者、教育资源的选择者、教育内容的生产者,这就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微思政”能量。
因互联网承载的信息呈现具象化、碎片化的特点,加上各种即时通信工具的应用,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微思政”在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具有显著优势。在表达形式上,“微思政”更加短小精悍、生动灵活,不再是冗长晦涩的说教,而是运用精炼活泼的网络语言或者将内容可视化,使内容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传播方式上,“微思政”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及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了解学生的日常动态,进而分析学生内在的思想观念,适时予以引导,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无形中将理论知识与日常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教育者的理念表示认同,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实践性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的缺点。而且,“微思政”可以快速将信息精准投放,使学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思政”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承载丰富的教育内容,达到包罗万象、引人关注的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最新最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例作为教育素材,将说教隐藏在零散的、有趣的、碎片化的信息当中,真正起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微思政”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需求、生活需求、求职择业等方方面面,不仅可以彰显时代特色,使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可以强化沟通与联结,以亲民化、形象化、趣味性的内容,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建立“微思政”长效工作机制,搭建全媒体平台,生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优质内容,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建立健全规范化、可推广的“微思政”育人体制机制是“微思政”工作开展的坚强保障。要制定一系列管理、保障、培训、考核、激励制度,从硬件、经费和人员等方面为“微思政”育人提供支持,确保“微思政”育人工作顺利进行。
“微思政”育人工作要顺利开展,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微思政”育人工作队伍是前提条件。高校应成立由学校党委牵头,由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及学院师生组成的多支“微思政”育人团队,并且按照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要求,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各单位各人员工作目标和责任,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建立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选拔政治素养高、责任心强、具有网络意识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选拔具有互联网思维、有一定文学素养及美术基础、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学生组成生产和运营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文化产品的选题、制作、运营等工作。在生产和运营方面,形成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多方联动机制。尤其是校外媒体和家长,更应加强互动。校外媒体可以将学校打造的网络文化产品进一步宣传,扩大影响力。家长可以通过学校输送的产品了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形成家庭与学校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目前,不少高校“微思政”育人出现校院两级媒体各自独立运营、彼此缺少呼应、缺少协同合作的局面,造成各自苦恼队伍不健全、内容难生产、传播有局限的状况。因此,构建横向、纵向同步推进,内容、形式齐头并进的产品生产传播机制,打造“精品”与“爆品”的产品传播路径至关重要。要以学校官媒为龙头,院级媒体为基础,形成层级递进式校园融媒体矩阵,打通线上线下传播渠道。线上实施宣传引导,线下组织各类活动,提高网络产品的传播覆盖面及速率。各媒体平台按照团队进行选题策划和内容初创、定期立项审核,平台立项、制作、审核、发布、收集大众对产品的及时性反馈的工作流程,形成“生产—审核—传播—反馈—再生产”的闭环生产路径,实现高品质内容的输出。院级媒体定期为校级媒体输送“精品”,依靠校级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爆品”,既解决了校级媒体独自运营面临的内容匮乏问题,又弥补了院级媒体传播渠道有限的不足。
要有好的内容产生,必定要有精良的队伍支撑,但不少高校在开展“微思政”育人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队伍很难保持高水平状态,除了学生毕业自然离开团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需对标上级网络文化成果认证体系,建立高校网络文化产品评价的机制和办法。评价队伍由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媒体专业人士组成,形成以浏览量、点赞量、转发量等为重要依据的网络文化产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纳入学生实践学分认定范围等,充分调动团队师生积极性。
“微思政”为最大范围吸引流量,需要进行全媒体布局,在各平台建立起思政教育的阵地。学校除了在微信、微博拥有账号之外,在B站、抖音、微视等多媒体平台入驻可使“微思政”网络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展。要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加入“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平台联动传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功能,增强与其他高校、官方机构等账号的互动交流,提高存在感。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做了大胆尝试,学校重点打造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和湖南大学“今日头条”“澎湃新闻”官方号等一批新媒体,登记备案校园新媒体119个,实现校内新媒体平台联动联控、同频同步,推出了一系列“现象级”融媒体产品。2019年,教育部公布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湖南大学成为全国11所入选高校之一。可以说,湖南大学全媒体布局给“微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发展空间。
“微思政”不仅是一个内容原创平台,也是一个内容聚集平台,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和老师在平台上分享内容。要挖掘校内已有且做得好的学生或老师运营的账号,建立合作,互相引流。或者邀请具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投稿,内容包括如当前较流行的手帐文化、汉服文化、电竞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发布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深化“树洞”功能,广泛征集校内有趣的人和事,不限主题,深挖有价值有意思的内容,引导受教育者大胆表达个人思想观点,引发广泛讨论,打造“精品”与“爆品”。
“微思政”媒体平台的活泼氛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增强吸引力。2019年,B站掀起“高校抖肩舞”热潮,不同高校纷纷拍摄各具特色的“抖肩舞”视频上传到B站,在北京大学的视频中甚至有学校宣传部部长出镜。虽然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宣传思路越来越接地气,笔者认为运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宣传正能量内容也无可厚非。一方面,可以使用年轻化、网络化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不仅愿意“听”,更愿意“说”。另一方面,应将粉丝维护管理精细化,扩大开放程度,台前幕后多与学生交流,重视评论回复,多选、精选评论,并相应给予有内涵的回复,同时多听取学生意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
新媒体时代,最能深入人心的往往是个性化形象,而且越贴近日常,越容易被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等新形式,都是以特定人物为核心,进行个性化内容生产,受到一致好评。“微思政”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可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塑造“思政课”独有的个性。
学校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与其刻意塑造一个拟人形象,不如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以这样的人物为核心组建团队,以其个性特点为基础,奠定平台的个性化基调,形成相对固定的人物设定,进而在实践中逐渐拓展维度,使该人设更加立体丰满,契合学校和平台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将学校形象与平台形象联系起来。同时,运用可视化手段,将人物形象具化,征集学生喜爱的元素,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标识,包括LOGO、动漫人物画像等,强化视觉印象,使其可知可感。
要时刻关注当前热点,从热点中找选题,立足校园,放眼社会,丰富选题,牢牢把握话语权。但不可盲目求新求异,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平台特色进行话题延伸,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首先,每个由热点事件衍生而来的网络文化产品背后,都隐含着对相应时政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法,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选取具体的社会热点深入分析,进而提炼出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生产相应的网络文化产品。另外,还可以从国内的时政要闻中取材。这些要闻不仅是信息,更是符合时代主流的理论与观点,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鲜活素材。
优质内容是吸引流量并留存用户的关键,“微思政”要努力构建多元化、差异化、高品质的内容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内容,凸显思政价值。优质内容满足且不限于以下要素:标题吸引人,在保证文题相符的前提下,标题要能够迅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保证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造假,严把内容审核关,保证发布内容的事实准确和导向正确;兼顾时效性和时宜性,校内新闻抢发一手消息,敢于发声,同时兼顾重要时间节点,第一时间发布新鲜内容;坚持贴近性,重视并运用学生视角,从学生角度出发,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差异性,根据不同发布平台的定位和传播特征进行差异化内容生产,在专业、学校、地域等层面突出个性化优势,综合各学科、各学院优势生产特色内容;加强创新性,深化创新思维,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上的创新要敢于突破常规,多维度寻找突破口,形式上的创新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时下较流行的短视频、长图等形式,不断优化视觉效果。
高校“微思政”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手段,本文在分析“微思政”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基础上,从机制建设、平台打造、内容生产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可以从队伍建设、内容生产传播以及产品评价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从全媒体布局、资源盘活、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打造“微思政”教育平台,从内容生态拓宽、个性化形象树立、内容品质提升等方面思考优质内容的产生,从而全方位提高“微思政”育人成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