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宁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4-06-19

董宜祥,周俞含

(1.宁夏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2.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华初级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地位,也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宁夏作为教育薄弱地区,更需要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于此,本文以宁夏为视角,在分析宁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改革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期推动宁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思政课教学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正确理解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首先要明确“一体化”的内涵。所谓“一体化”是指将两个及以上的不尽相同,联系不紧密的主体、内容、方法等,利用合乎逻辑的程序或举措,将它们系统地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摒弃“一体化”之前各行其是的弊端,力求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因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叠加与糅合,也不是把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或所有学段全部搅匀了混在一起,也不是以一个学段之力去“化”其他学段,而是将大中小学各学段开设的思政课从主体、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相通相融,共同推进,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同心同向化”的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础教育能否成功完成“育人”任务的关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搞好思政课教学,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学就是用思政理论知识去“化”人,即在不同学段中,思政课都承担了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达到“育人”“化人”的功效。因而,需要不断改革思政课教学,调动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中小学各学段相互浸润,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宁夏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衔接不紧,无法形成系统性承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思政课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开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也体现了思政课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性质,但相对弱化了课程内容的体系化;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注重思政课内容的理论性和学科体系,相对弱化了课程的生活化、情景化。这样的课程特点,显现出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特定化,导致不同学段课程内容设置缺少层次性、递进性,无法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也只关注、研究自身所处学段的课程,很少兼顾其他学段,甚至对其他学段制定的课程内容一无所知,无法形成思政课内容的连贯性纵向延伸,甚至出现教学内容的分层和断裂。

(二)课程目标相对独立,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颁布,开设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传统的三维目标被核心素养目标取代。课程目标的这一变化既体现了基础教育由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反映出课程育人功能的转变。高等教育作为独立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但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共同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课程目标上承培养目标,下接教学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受政策和条件的限制,更多关注本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很少关注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课程核心素养,而高中阶段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决定了教学中预设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差异更加明显,导致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目标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基础教育阶段有升学压力,导致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过于关注知识习得和技能养成的倾向而忽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与此相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更加关注学科体系,更容易出现重知识轻育人的倾向。这一现状,导致思政课育人目标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三)部分知识的重复,教师难以合理衔接

思政课共同的育人目标,难免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正确对待和处理重复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形成不同的认识,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受到熏陶,形成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螺旋式上升。例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中《坚持改革开放》,讲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时,重点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与高中统编版教材《思想政治》必修中《生产、劳动与经营》的内容有重合。这种重复的内容初中教师容易造成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高中教师更强调这一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应当认同这一经济制度,而忽视了对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学习;高校思政课则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知辩证地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选择,从而增强制度自信。由于不同学段教师在重复内容的理解和目标的认识差异,导致人为割裂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

(四)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难以实现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教学对象,必须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思政课教学而言,小学的《道德与法治》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重在知识的体验和感悟,高中的《思想政治》重在说理,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重在辩理。目前,随着课程地位的提高,思政课普遍受到了学校的重视。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因师资力量与条件的限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思政课存在形同虚设的现象。初中、高中、高校的思政课随着学段的提高,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思政课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并未得到完全改善。换言之,讲授法仍是思政课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仅仅充当了课本的“搬运工”,不善于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辨析式教学、议题式教学难以在课堂中运用,导致思政课教学一体化难以实现。

(五)区域资源分布不够协调,发展不平衡出现差异化

由于宁夏区内地域差异、发展水平、教育政策等制约着一体化的进程,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和北部地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地区差距逐渐拉大。

三、宁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及创新策略

(一)相互衔接,有序推进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衔接,旨在连贯,不是生搬硬套,不是无效联接,也不是把所有学段混为一谈,而是要注重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因材施教。不同学段的教师要树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观念,准确把握思政课不同学段内容差异、目标差异和学生差异,在“守好自己一段渠”的同时,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使思政课在一体化背景下循序渐进,有序推进。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2]的特点,既要让学生知理,更要让学生明理,从而去践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目标实现。在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时期,更要仔细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研课标,明确目标

要实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重要工程的目标,就要实施大中小思政课教师专业提升工程,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共同体。强化各个学段教师通过学习研修、交流研讨,共研课程目标。首先,明确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内涵与内容的差异。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目标的内涵有所差异。义务教育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表述为“课程核心素养”,而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为“学科核心素养”,两者共同之处为都注重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由于表述的不同,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课程核心素养”强调本课程的学习所要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这一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尤其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运用学科知识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从而使高中思政课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内容存在差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高中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教学中,应该准确理解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内容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预设教学目标。其次,把握核心素养目标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课程标准从学业质量的角度已经区分了核心素养目标的层次性,并从不同情境创设的角度描述了学业质量的实现路径,这就需要我们从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核心素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同时,更要在明确把握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目标差异的基础上,把握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目标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三)细悟教材,灵活处理,避免重复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学生的特点,完善教材体系,使同一目标主题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话语表达,增加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堂。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及第二单元《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的《当代国际社会》属于同一主题;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延续文化血脉》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的《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同一主题。这些主题旨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但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应该突出特色,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学生对我国在国际地位变化以及我国优秀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高中阶段应在展示我国在国际关系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引领,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优秀文化的价值。虽然内容设置有所差异,但最终指向的核心素养目标趋于一致,即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创新大中小思政教师信息化资源共享途径,让不同学段的教师对相邻学段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以本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为研究点,延伸向相邻学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寻找共同的发力点,一起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应该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线,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学生更易于接受、耳熟能详的思政课堂。宁夏可以利用区域内高校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引领,通过政府牵头开展不同学段思政课区域内一体化进程,增加高质量课堂供给。

(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活力

首先,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了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面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差异,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一师一优课、学科网、21世纪教育网等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共享课程资源,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增加讨论、交流渠道,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交流与研讨。[3]其次,教师要积极适应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利用“国培”项目、思政课教师继续教育等平台,通过与思政学科领域学者、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交流,提升思政学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深入研究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灵活运用议题式、辨析式等教学方法,在项目式教学、大单元教学的模式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能主动观察、思考、辨析,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协同高效,合作共赢

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求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强化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宁夏师范学院作为宁夏唯一一所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宁夏师范学院更应该发挥作用,全面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在培养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培训和交流,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在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的同时,能够与不同学段的教师加强交流,形成协同效应。

在我们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建设教育强国是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服务于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从主体、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