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崔亚会,董宜祥
(宁夏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又首次将“核心素养”细化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和若干具体成就表现;2018年,以“核心素养”为内涵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标志着我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初步确立。基于上述背景,文章借助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两大重要期刊所收录的目标文献进行分析,力求在梳理该领域研究脉络的基础上,聚焦研究热点,展望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和启示。
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教授陈超美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能够对特定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因此,本研究将以CiteSpace(版本:5.7.R2)软件为主,以Excel表格工具为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进而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核心结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
为了尽量避免无关因素对研究数据“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影响,本次研究的样本数据将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篇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检索词,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两大重要期刊为文献来源,时间范围限制在2014年1月至2021年9月,共检索到720篇相关文献。手动剔除卷首语、征稿启事、会议通告等关联度不强及CiteSpace软件无法识别的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712篇,将712篇样本文献按照Refworks格式分批导出后并进行转码处理,形成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库。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作为面向全国中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两大代表性重要期刊,其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领域的历时性趋势。因此,笔者通过梳理CNKI数据库中这两大期刊的文献信息,借由Excel表格工具制成图1。
图1 2014-2021年两大重要期刊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发文的数量分布
由图1可知,2014—2016年,两大重要期刊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发文量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在2017年达到了第一个峰值161篇。从2018年开始,关于该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呈波动下滑趋势,但在2019年出现了该领域研究的第二个峰值153篇。综合两次峰值及整体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整体上是在稳健推进,但又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政策导向性,但通过对整个趋势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会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研究作者分析时,将相关参数设置为:节点类型选择Author,TopN=50,其他选项为默认,运行软件,得到了共有节点175个,连线11条,网络密度仅为0.0007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依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的计算公式为 (Nmax=相应年限中发文作者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由统计数据可知,Nmax=7,则M≈1.98,因此,以王恒富、李晓东、李岚、郭多华、孙建国、乔建修、冯黎敏、刘彦喆等发文量大于2篇的作者都属于核心作者。但0.0007的网络密度值表明各作者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交流,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仍处在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阶段,未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
恰当而扼要的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观点的高度凝练,对同类文献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进行梳理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将运用CiteSpace软件,选取“Keyword”为节点,时间跨度为2014—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TopN=50,其他选项均为默认值,最终绘制成共有377个节点,120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69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除了直观地用知识图谱观察研究热点外,中介中心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绘制了如表1的高频关键词和中介中心性数值统计表。一般认为,当中心性表示的关键词数值大于0.1时,表示该词有显著的中介影响,可以视为研究热点。经过统计后发现,该研究领域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思想品德”。以上这些词汇涵盖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主要方面,被学者们经常关注,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表1 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数值统计表(频次≥14)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段所对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主题及其发展演变趋势,本研究在对CiteSpace的时区视图分析和突变词检测及对相应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目前大的进度仍处在研究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基础性研究层面,缺乏相对应的衍生性研究。但就针对这一阶段来说,又可以根据研究内容的整体趋势,将研究过程分为认知与完善阶段(2015年—2017年);发展与实践阶段(2018年—2019年),拓展与深化阶段(2020年—2021年)三个阶段。
1.认知与完善阶段(2015年—2017年)
核心素养的研究始于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定计划”(PISA),随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OECD研究成果的框架下生成并完善了自己国家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受国际社会研究趋势的影响,我国于2013年启动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项目,并于2014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又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进一步细化了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上述意见和框架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内容、培育路径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预留了学术空间。2015年—2017年这一时间段内,思想政治学科新课标虽未颁布,但以朱明光、韩震、李晓东等为代表的学者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地研究,在思政核心素养应包含“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要素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围绕这一共识,学者们或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复习备考”,又或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培育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从突现词“思想品德”“理性精神”“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强度中也可以发现诸多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到了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阶段的研究虽是起步阶段,但同是开创阶段,也是认知和完善阶段,这为后继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与实践阶段(2018年—2019年)
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新课标从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优化与重组。新课标作为新时代高中思政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颁布与实施标志着高中思政课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相应的,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跨入了新的时期。新课标中明确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素养。这一阶段学界在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整体性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这四大素养展开了一系列的分化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解读研究,培育践行研究,观点对比研究等。其中,“教学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总书记”等关键词突现,突现强度分别为2.45,2.91,2.23,2.11。究其突现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前两个突现词在这一时期爆发是因为在新课标中明确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定性为一门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进一步强调了课程的实践属性。因此,这一时期众多学者围绕着如何通过教学的实施以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及如何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的实施过程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提出了要以“六要”来强化政治教师的素养。此后,“思想政治课教师”“***总书记”两个关键词突现,学界针对***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的命题,强调通过强化教师的核心素养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相关研究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聚焦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开始寻求培育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因此,该阶段的过渡对后一阶段有着深远的影响。
3.拓展与深化阶段(2020年—2021年)
2020年5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印发,标志着课标体系及内容的成熟,在这一成熟的框架体系下,诸多学者围绕着疫情防控、深度教学、议题式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编版教材等热点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精细化研究。这一阶段的突现词“疫情防控”“素养培育”“思政课教学”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对之前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涉及到的方面主要有对研究内容、培育方式的拓展和内涵概念、价值意义的深化。如学者朱永元立足时代背景,提出将中国伟大抗疫行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的生动教材,并试图从国家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中寻求创新政治认同的途径。[2]学者冯黎敏基于当前社会现实,提出取材抗疫实践,从法理性认知、法治情感崇尚、法治自觉遵循三个角度初探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路径。[3]又比如学者汪桢亮认为现阶段在核心素养培育实践的过程中浅议辄止,生搬硬套,无法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学生的真实体验为支点撬动核心素养。[4]同时,他在《以创客思维培育公共参与》一文中提出了将实践性的创客思维有机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从上述文献的简要梳理中,我们会发现这一阶段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偏向于走出“书斋”,不仅寄希望于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希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在社会认知和情感体验中来主动生成新课标所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两大重要期刊所收录的712篇目标文献为样本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此次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表现为研究视角始终紧跟时代前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研究内容坚持理论完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体现出应有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该领域的研究在未来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重视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过渡,强化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正式从“三维目标”时代迈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这一阶段学者们针对课程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全面蔽弃“三维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纲。这部分学者看到了“三维目标”缺乏对教育本质关注的弊端,却忽视了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依旧沿用“三维目标”,排斥核心素养,这部分学者基于我国当前人才选拔制度,认为核心素养是内化的状态与水平,无法制定出较为客观的成就标准,而以内容为标准的“三维目标”更有利于我国人才的选拔;三是在“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寻求过渡与平衡,这部分学者试图探求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价值联系,力求在中庸调和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两者不是等值但并不意味相互排斥,换句话来说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之上,但并不等于在“三维目标”之外。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是一个完整的框架,只是“三维目标”是基于学科视角进行的架构,而“核心素养”是基于人的视角进行的架构。但从课程的角度一味脱离学科来谈人的素养又过于空洞。因此,笔者在此将“三维目标”有机的融入到了核心素养中,将思想政治学科每一核心素养按照“三维目标”的架构方式分为逐渐递进的三个维度。以“公共参与”为例,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其形成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学生首先要明白何为公共参与,即需要辨明公共参与的内涵和哪些行为属于公共参与;其次是需要清楚如要进行公共参与,自己需要拥有哪些能力,最后才是对参与意识的内化,参与行为的外化。因此,下一阶段关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研究中,不能单单就核心素养谈核心素养,一定要吸收“三维目标”的可取之处,切实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落稳。
顺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推动目标体系的一体化发展。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颁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强调了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要推进一体化建设,其中课程目标体系的一体化是关键一环。但纵观近些年来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研究,大多学者还是将视角聚焦在较为成熟的高中阶段核心素养目标上,却忽视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一体化研究。当前,我们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阶段性的意味过于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整体推进。我们应当明确,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目标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经历从“美好愿望”到“思想意识”到“政治认同”再到最后“争做”的层次递进过程。而高中思政课作为贯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承载着整个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重托,因此,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目标在各个学段都不能淡化,更不能缺位,要根据各学段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中。比如,在小学阶段,通过榜样示范、故事叙述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想拥有核心素养的理想信念;在初中阶段,通过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刻领会;在高中阶段,通过议题式教学、辨析式教学帮助学生内化并初步践行核心素养;在大学阶段,通过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践行并发展核心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研究视角分散至课程目标一体化研究中,进而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强化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的研究。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5],而各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架构,他们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交叉融合的关系。因此,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开展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探索与实践研究,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全新视角。以高中化学课程为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归纳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6]。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前三大素养是基于理性精神的一种科学认知观,后两大素养是基于学科本身来探讨一种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因此,这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一定的交叉融合,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机的将二者相融合。比如,首先可以运用情境生活化策略,引入化学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伟大的化学家,并从正面肯定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价值贡献,从而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其次,也可以运用教验结合策略,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最基本底线是不触犯法律,在此基础上能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认知观过程一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不能淡化,更不能缺位。综上,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加强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中寻求与不同学科有效融合的关键点,切实将“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策略落到实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