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姚 则 会
(安徽大学, 合肥 2306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但当下思政课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思政课教师在实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的素质能力上亟待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3]
在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戮力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奋力迈进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与形势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群体如何进一步提高对立德树人重要性认识,在文化、思想、价值观,自省,实践等方面加强自我修炼,以德为先,德业并进,积极践行,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表率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1.厚培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第一,充分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保持文化完整延续性的国家,从个人修德、立志、笃学、诚信、勤俭、尊师、亲友到统治者的民本、仁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虽经历千年,但文化精髓历久弥新,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成为激励一代代国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对教化天下、化民成俗,成就礼仪之邦更是发挥着润人无声的功用。***总书记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承传播党的科学理论的专业性群体,承担着“灵魂导师”的职责,“思政课教师能否把课程讲准、讲活、讲透,与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功底和人文知识修养,是否具有宽广的视野,有着密切关系。”[5]唯有深度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文化层面加强修炼,奠定厚实的文化根脉,才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第二,勠力传承中华优秀历史人物育人文化精华。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文化名人和师者典范。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愈、程灏、程颐、朱熹、王阳明、陆九渊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是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如何立德上,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无信不立的诚信理念、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有教无类的平等意识,三省吾身的反思精神;在如何树人上,孔子身上体现了身教为先的示范思想、以行为本的实践思想、因势利导的启发思想、因材施教的分类思想。这些立德树人的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对当下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教学科研言行失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学习优秀历史人物的育人文化美德,必然会产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反思效应,催生扪心自问、追求超越的动机与行动。
第三,补齐补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短板。时下年轻教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接受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少之又少,思政课任课教师概莫例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必然会导致根底浅薄,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层思考,由此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能教授具体的表象性知识,只会灌注概念定义,充满政治说教,无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思想性、价值性知识进行挖掘,只为通识之用而无树人之能,使听者味同嚼腊,没有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因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补齐补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短板,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滋补养分。找寻从教者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和底蕴,学会以古鉴今,厚植文化情怀,树立饱学风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思政课任课教师产生敬仰之情,真学、真信、真用思想政治理论。
2.悟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内涵
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体现时代精神、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文化,是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文化。”[6]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的实践及理论成果,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形成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略。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方向,在多样性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只有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文化的隐性力量,让学生在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指引下茁壮成长。
其次,要深刻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特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一是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过滤了其中消极颓废的糟粕;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领袖人物之间不是彼此疏离、彼此割裂或彼此照套照搬,而是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创造性;三是包容互鉴,全球视野,与世界各国文化取长补短,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复兴、个人健康成长的强大支柱,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刻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特征,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要积极践行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风尚。教育作为党领导下的关系国家、民族、个人发展的重要社会职能,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和立德树人的生力军,必须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切实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文化教育,既从历史和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教学素材,更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掌握新要求,传播新思想,教会新技能,积极践行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风尚,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正确、理念先进、知识丰富、能力出众的人才支撑。
3.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
首先,要深入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斗争形成和发展的,它以不怕牺牲为精神内核,以无私奉献为价值取向,聚合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文化符号,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折射了中国革命征程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追求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梦想。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是补充和平年代出生成长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钙中钙。要避免思想上的西化、精神上的堕化、意志上的退化、人格上的矮化,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继承好革命前辈遗志,将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其次,要大力宣传红色革命文化意义。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全体追求进步的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走进新时代,红色革命文化积淀着的信念坚定、忠诚可靠、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甘于奉献、不畏艰辛、敢于胜利等优秀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在思政课教师群体中需要大力宣传,让先烈们奋斗牺牲凝成的精神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培好根铸好魂的强大精神源泉。
再次,要砥砺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硝烟已散,但先烈们通过奋斗缔造的红色文化,是引领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是系统化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思政课教师更责无旁贷,切实履行起保存传播革命火种的重任,在教学中必须毫不动摇地教育学生铭记红色革命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红色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成为激励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刻苦学习、提高本领、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培养大学生以感恩的心、浓烈的情、拼搏的志、丰硕的果回报国家,回馈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雄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努力奋斗。
1.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
第一,要在岗位上努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人既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人的成长发展既涵盖物质层面等浅层的缺失性需要,更有探索求知和实现理想抱负等高端的成长性需要。成长性需要是在缺失性需要实现后或者基本得到满足后的精神追求,它虽然不能绝对脱离物质基础,但亦非亦步亦趋,精神和理想追求的层次更高,内涵更为丰富,影响因素更多,是人特有的属性。在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的双驱动下,人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渴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翘楚,应将培养思想进步、政治坚定、道德高尚的人才作为职业追求目标,志在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桃李满天下为最大的人生价值体现。
第二,要在理想信念上坚定高尚的初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世界由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两部分构成,精神世界取决于物质世界,但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它是指引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越是高远的理想和目标愿景,越利于调动自我超越的本能,越易成为前进的巨大动力。“志当存高远,人生贵追求。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7]“欲事立,须是心立”。外因仅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诱发性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依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同样一个人,必须在精神上有一个明确的支点。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就有气节与灵魂,好比刀刃有了锋利。杜绝“讲思想的人没有思想,说政治的人不讲政治”,重塑思政课教师形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清醒认识到思政课教师更应“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8]
2.深刻体悟***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
(1)深刻体悟培养什么人
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认知、身体素质、审美意识和劳动实践等能力与素质,这五个方面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互有侧重,共同规范学生达到合政治性、社会性、个体性同步发展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割裂或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特别是居于首位的德行,既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更会影响育才先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其次,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技和管理科学的人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教学的主旨不同、任务迥异,不是立足于专业技能知识层面的传授,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揭示的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发展上的对立统一规律,提出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基本方法,对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学科世界的未知,掌握学科世界的真知,最终具备认识世界和改造的知识与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有用之才意义非凡,影响巨大。
再次,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决定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及时传达宣讲党和国家的各类决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时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优先,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第一,始终牢固树立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清醒认识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9]坚决杜绝在学生中随意散播诋毁党和国家的言论,坚决清除思政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2)深刻体悟怎样培养人
第一,思政课教师更应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大学生虽然在品德发展和知识积累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处于不成熟未定型的“关键期”。思政课教师既需要加强大学生学习“高深学问”的方法论教育,在微观上提高大学生研究学科领域的认知水平,更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需要通过学科背景知识的传授教会大学生“做事”的本领,更需要通过思想上的引导、政治上的指导教会他们“做人”的情怀与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教师的个人能力与素质上既是熟稔百科融会贯通的“经师”,还是循循善诱启迪人生的“能师”,更是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人师”。
第二,思政课教师更应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易受身边的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行为影响,特别是在群体中拥有明显示范力的个体更会成为效仿的对象。这样学习和模仿不是通过语言的教诲,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和影响,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使命决定其必须是、理应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才能真正无愧于“引路人”角色。
第三,思政课教师更应将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思政课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背景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单纯通过课堂按部就班背书式教学,导致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魅力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思想政治理论难以入脑、入心、入行。无论是个人立身考量还是社会角色要求,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摒弃学术浮躁,拒绝诱惑,甘于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踏踏实实做好学问,教好“学其理”的“大人之学”才是正道和王道。当然,潜心问道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校更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原理教学更是紧密结合实际的实践教学,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才有生命力,用调查研究加深理论理解,用实际行动体验原理内涵,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不可分割。
第四,思政课教师更应将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组合发展实现有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想上政治上的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提倡质疑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廓清意识形态领域在理论研究的误区。但提倡学术自由并不代表不要学术规范,尤其是学术道德规范,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正确对待名和利,忠于真理,坚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反对不顾道德,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损人利己、沽名钓誉、名不副实的不良行为。自觉遵守知识产权和学术研究中的基本规范,维护学术尊严和作为学者的声誉,“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10]
(3)深刻体悟为谁培养人
***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这四个服务,体现了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立场,体现了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要求。
第一,思政课教育必须要为人民服务。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源泉活水。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更是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性是教育最鲜明的品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逻辑延伸,是新时代教育的责任担当、核心职能和衡量尺度,为办好新时代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使命就是向大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来自人民,引领人民,如果思政课教育脱离人民属性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思政课教育必须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这是思政课教育的基本方向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从站起来到现在富起来,并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前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强起来,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与党的正确领导息息相关。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均已进入深水区,党在治国理政上更需要大批思想坚定、理论先进、目标明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必须清醒地把握形势,履好职尽好责。
第三,思政课教育必须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和道路安排。思政课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真正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在政治上站好位,在思想上定好标。始终牢固树立道路和制度自信,教学上既重知识传授更重思想引领,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维护者、发展者。
第四,思政课教育必须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乃才之帅也,才乃德之资也。”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偏颇。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上的最高端,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出人才成品,思政课教师既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也要以才树威、以才塑形、以才育才。在人才培养上更应担负起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领悟判断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重任务。“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12]
1.不断深化自身对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
首先,要科学认识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点。当下高校多数思政课教师在职业的选择上多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个体的教学效能获得感不足,对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认同度低,自卑感强,而“创造幸福职业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认识自己的职业”[1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相同点:一是劳动过程复杂性。不但有体力付出,更多是脑力和智慧的付出。二是劳动任务艰巨性。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能力。三是劳动成果的迟滞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速生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教育,而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特殊劳动,其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劳动成果更具隐蔽性,成效是集众智、汇众力,集体劳动的结晶,教师个体的贡献和努力很难得到明显体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科学认识到思政课教师职业的上述特点,有利于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形成正确的初心,笃定职业的信仰。
其次,要形成对思政课教师身份的良好认同。身份认同是“个体建构的、与特定的职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它是教师个体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态度。”[14]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思政课教师“自己给自己立法,自己对自己进行本体性定位,是思政课教师道德发展的内源性基础。”[15]只有认同思政课教师身份,才能找准人生坐标,积极悦纳自己的职业,形成笃定的价值观。身份认同是维持思政课教师道德认识和行为稳定性的重要力量,它决定着思政课教师教学投入的方向和范围,进而影响其投入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决定着思政课教师职业生涯成就获得大小以及职业道德修养高低。有坚定和正确身份认同的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强大的内驱力,自我鞭策,自我警醒,自我激励。首先会有强烈的奉献精神,热爱思政课教育,热爱学生,甘做学生成长的“人梯”和“铺路石”。其次会对思政课怀有敬畏之心,胸怀“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16]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次会将思政课教学育人当作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理想的神圣事业,而非谋生的饭碗,以“铸魂塑材”为人生最大旨趣。最后会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与担当。
2.身体力行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7]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组十二对词汇构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国家、社会、公民不同层面,由宏观到微观的行动指南,成为指引全体国人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武器。
其次,要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师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特殊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全局,覆盖整体,而作为典型意义上“传道、受业、解惑”的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意识到自己代表着国家和社会发展在精神领域的代言人角色,必须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其重要意义,时时想着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考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教育对象的深远影响,从而才能更好地做好以身作则,带头垂范,真正时刻做到为人师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8]。带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帮助正处于思想信念趋于转型期的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言传身教,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9]
1.以理论为指导认识反思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社会学中有个概念,叫“横山法则”,意谓最有效且有持续性的约束,并非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内心的自我控制。自律来自反思与自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以一个简单“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道出了教师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尝试中经历成功和失败,如果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批判,遵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经验教训的总结中经过不断自我否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表象掌握本质,从而逐步积累出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超越自我。其中,经验是基础,反思是重点。如果没有前期经验的铺垫,反思则无从成立,如果单有经验而不去反思,则经验只会变成庸俗的机械经验论,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经验则发展为陷阱和障碍。因而以理论为指导,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经常省察,无论对立德还是树人都是重要条件,是将道德的他律性内化为自律性的最重要行动。
2.以教学全过程为载体进行自我检视
在教师教书育人上,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产生“教然后知困”的现实,有许多现象和问题与既有教学环节设计有较大的出入,这是进行必要反思的土壤与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工具、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诞生又必然导致与旧有经验之间冲突与不适,客观上形成促使思政课教师探究“解困”的外部压力,进行产生“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内在驱动,从而会进行自我反思与追问,寻求自我超越,这是思政课新教师成长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的原生动能。
3.以问题为中心写反思性教育教学日记
反思需要思政课教师学会提炼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善于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将“捕捉问题-分析问题-实践研究-评估反馈”作为反躬自省的基本流程,周而复始,不断深化,层层推进,在此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写反思性日记,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教学的每个细节进行放大,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自己的长处在哪,短板在哪,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详细的记录。积极借助团队的力量,从同行视角给自己的反思提供有益的帮助,集体探讨彼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既虚心请教教学团队中教学经验丰富的带头人,也应不耻下问同辈后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互学互助,朋辈学习,共同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4.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反躬自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优秀教师尤其是身边的榜样示范效应在群体中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巨大。人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力,先进典型昭示启迪思政课教师怎么样才能成就人生梦想和价值实现,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思想上、情感上、成长的方法路径上无不给思政课教师以深深的感染和参考,激励思政课教师以优秀教师为标杆,设定自己的人生坐标。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正确心态,而不是见贤则羡慕嫉妒恨,文人相轻,见不贤则沾沾自喜、幸灾乐祸。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不断反躬自省,以高教战线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对标看齐,开展“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深刻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与教师的身份相违背,是否符合人民教师的形象,能够不断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及时发现缺点,修正谬误,确保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永葆思政课教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基本底色。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将理论、规范的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20]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马克思曾说:“一个行动纲领,如果不同人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使他在理论上是基本正确的,那也毫无实际用处。”在廓清思想认识和坚定价值信仰后,思政课教师必须将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最终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于事无补。一切知识、经验最终都必须落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才能感受到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才能发现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步骤与教育现实存在的差异或者矛盾。因此,投身实践是完善思政课教师道德和人格的根本途径,知行合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的不二法则。
2.“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数量最多、导向最强的群体,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责任人,在教育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环节,以文化映照才华,以德性昭示魅力,以行动证明精彩。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必须扎根时代,了解时代诉求,跟踪社会发展,呼应党的号召,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教育发展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内涵转型,高等教育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公平需求、质量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有许多美好的期待有待思政课教师去突破与实现。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应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将时代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无悔于青春的育人华章。
***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用优秀的文化涵养人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不变的初心引领信念,用高度的自律彰显本色,用积极的行动践行使命,不断加强自身的“五项修炼”,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烙上思想育人、精神培材的鲜明印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