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列宁农民思想理论及其时代价值——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时间:2024-06-19

张如科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作为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领袖,列宁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在20世纪初的历史条件下,列宁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清醒且深刻地认识到农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坚持从俄国农民的发展实际出发,以维护农民的发展利益为核心,积极探索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执政根基,走出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020年,正值列宁诞辰150周年,重温列宁农民思想理论的发展探索,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列宁农民思想理论的来源

任何一位思想家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是当时社会条件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列宁农民思想理论的形成也是出于那个时代的需要,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的。因而,列宁农民思想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他对当时俄国国情的认识与思考。

1.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的思想理论是列宁认识农民发展问题的直接理论依据,为其思考本国农民的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指导。“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正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列宁形成了自己的农民思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农民发展利益的思想

马克思很早就开始维护农民发展利益的探索,关于林木盗窃问题的辩论是他第一次为广大贫苦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而发声。由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赖在森林捡枯枝为生,而这竟遭到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普鲁士专制政府的制裁。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在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公开为备受压迫的贫苦农民作辩护,强烈谴责普鲁士贵族的蛮横要求,竭力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1843年1月,马克思撰写的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又再次对普鲁士专制政府的统治进行猛烈抨击,试图捍卫农民的物质利益。之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多部著作中,也能看到他们为维护农民的利益而奔走,为解放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农民而发起种种的革命实践运动。

(2)开展农业合作社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农民的发展必须以集体联合合作的形式组织生产,然后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为以农民那种落后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以抵抗自然灾害,也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恩格斯在 《法德农民问题》中系统阐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3]可见,恩格斯认为对待农民,应该通过国家和社会的示范与帮助开展合作社,以此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认识并逐渐接受农业发展合作化。

(3)建立工农联盟的思想

1848年的欧洲革命,使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农民也是具有革命性的,农民也是受资本深重剥削与压迫的群体。“很明显,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4]农民和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以联合团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把农民看作是工人阶级的天然联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挣脱束缚在工人和农民身上的锁链,夺取政权获得自身发展解放。总之,建立起工农联盟,农民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才能获得自身解放,而同时工人阶级只有和农民联合起来才能夺取政权,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2.社会条件:立足于俄国的基本国情

俄国是一个长期落后的农业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虽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其落后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改变。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5]俄国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4/5以上,但农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盘剥,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掌握在贵族地主的手中,农民的生存发展环境十分恶劣,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均处于受压迫的地位。

在经济领域,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但是这一改革并不彻底,地主贵族占有土地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农民依旧受到地主的压榨与剥削。农民为了赎回土地,必须以将近4倍的价格购买,因而背负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存状况甚至比改革前还要悲惨,农民的发展陷入了深渊。在政治领域,虽然废除了长期压迫农民的农奴制,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民的发展并没有得到改善。制度的废除,仅仅标志着农奴制的瓦解,绝不是对农民剥削的解除,相反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压榨,农民的政治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文化领域,俄国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农民长期在封建迷信思想的禁锢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全国绝大多数农民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农民的文化水平很低,这严重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也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思想理论具体分析俄国现实情况,带领广大农民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列宁农民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维护农民利益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经济上的错误,以维护农民的利益。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期间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该政策与农民利益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20年底,战争结束后,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就爆发了。基于此,列宁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维护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利益。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会议上,列宁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得到广大农民的强烈支持。他认为,农民纳税后,他们的粮食可以由他们自己全权处理支配,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粮食税的实施,改变了农民不能依据自身利益需求处置农产品的生存境况,也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切实维护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利益。另外,列宁把粮食税看作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强调:“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6]501在列宁看来,必须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才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才能真正意义上保障农民的发展利益,维护无产阶级政权。

(2)商品交换制推动商贸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俄国 “四面被封锁,被包围,与全世界隔绝……在一个被包围的要塞内,可以而且只能 ‘堵塞’ 一切流转”[6]511,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交换与商品流转的渠道被破坏、隔断。1921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制取代了国家垄断的交换制,商品交换越过之前地方流转的界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可以通过自由参与商品贸易,进行农产品交换,或换取他们所需的工业产品,商品交换制促进了农民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而,正如列宁强调的“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6]662。

可见,在俄国经济发展实践中,非常重视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国家经济顺利发展,必须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满足农民的正当发展需求。

2.建立合作社引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要依靠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重视集体合作的发展形式。”[7]30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继承与发展了这一观点,结合俄国发展的实际,在 《论合作社》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把小农逐步引向社会主义合作社的计划,通过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1)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受长期战争摧残的俄国,农民生产水平落后,生活状况恶劣。列宁在探索俄国的发展道路中,制定了逐步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合作社的计划,颇有成效。首先,合作社激发了农民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以农民的发展利益为核心,合作社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则,扩大了农民自主生产活动的空间,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合作社促进农民的生产发展。列宁在 《论粮食税》中指出: “合作社这一商业形式比私营商业有利、有好处,是由于合作社便于把千百万居民以至全体居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6]507合作社集体生产经营模式克服小农经济生产水平的不足和缺陷,逐渐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实现合作化的措施

合作社的发展除了要遵循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之外,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首先,国家出台优待与帮助政策。列宁指出: “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惠,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组织居民的新原则应该给予的支持。”[6]770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合作社的正常高效运行,引导农民更好地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次,建立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提高农民生产的技术水平,用农民能接受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最后,建立合理的奖励与激励制度。“应该善于找出我们对合作化的 ‘奖励’方式”[6]770,用来奖励与激励参与合作社的成员,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生产发展,更好地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开展文化革命,重视文化教育

思想是人行动的先导,列宁对农民问题的思索并没有停留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变革,他在晚年时深刻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列宁在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民落后的发展状况,首要且必要的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水平。

(1)开展文化革命

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和改造从旧社会接收下来的国家机关,被列宁称为 “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7]307。列宁注意到在农民中开展文化革命的重要性,认为文化革命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是基础,文化为经济的发展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列宁曾这样强调:“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6]774开展文化革命,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列宁认为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善于运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因为 “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8]。

(2)发展教育事业

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列宁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认为,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教育程度,才能摆脱落后、愚昧的思想状态,才能解除贫困的生存境况,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能力,克服掉旧习惯势力的不利影响,促进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最终保障农民的发展。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曾强调要加强教育事业发展,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6]764。国家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

三、列宁农民思想理论的时代价值

列宁关于农民的思想理论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对当今中国农民的发展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发展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关注的焦点。因而,学习与借鉴列宁农民思想理论尤为重要,对于指导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战脱贫攻坚都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1.指导解决好农民的发展问题

列宁农民思想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础上,以俄国农民为研究对象,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发展道路。学习列宁这一思想理论,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拓创新的思想方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18年夏至1920年底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战略创造性转变,正是列宁洞察到俄国农民的实际发展状况,及时进行了调整与转变,使得农民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巩固了新生的政权。鉴于此,进入新时代,更要学习与发展列宁这一思想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我国农民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与措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基于新时代的发展特征,结合中国农民的发展实际,制定了 “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民发展道路,带领亿万农民共同奋斗,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发展利益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国的探索实践中,认识到必须重视农民的发展问题。以农民的发展利益为核心,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绝不轻易损害农民的利益。因为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利益支配着人的行为。战争结束后,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切实做到维护农民的发展利益。

因而,继承与学习列宁关于农民发展的思想,就要坚持维护中国农民的发展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利益。于农民的发展而言,也是如此。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建设时期,还是如今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重视解决农民问题,重视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因为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复证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与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直接相关”[10]。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了农民的发展利益。***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1]

3.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建设

列宁晚年时重视农民的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化革命与重视教育事业,对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学习借鉴列宁关于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我国的乡村建设中应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建设,因为解决好农民的思想建设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正所谓 “扶贫必先扶志”,从思想上淡化农民的 “贫困意识”,农民的思想通了,信心强了,干劲自然就足了。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与生产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带动农民积极自主、自觉地投身乡村建设。2020年正值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必须要从思想上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坚定农民摆脱贫困的信心,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战略,必须培育一批有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地制宜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为振兴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积蓄深厚而广泛的农民主体力量,解决好 “三农”这一发展难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