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阅读课教师信念与实践关系

时间:2024-06-19

马 滢 颖

(遵义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一、引言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决策时往往会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们自身对教学的信念。信念是我们对某事物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二者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冲突性,信念本身也在冲突与一致的相互调和中得到发展。 对外语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关系的研究能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对外语教师信念特征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外语教师信念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体,具有复杂性;随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性;形成独特且统一的个体认同,具有系统性 (Feryok,2010)。在这一研究背景下,弗里克 (2010) 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框架,对一名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系统理论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教师的信念系统,也为我们对教师信念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论视角。

英语阅读课作为一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基础阶段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阅读是他们输入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阅读教师教学信念和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为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信念与实践之间的一致与冲突,促进自身信念的不断发展,并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Gove, 1983)。此外,由于教师信念具有多重特征,因此在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对阅读教师教学信念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探讨促使教师信念产生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文献综述

以往对教师信念与课堂实践的关系研究多采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信念具有语境化社会意义,并形成于特定的意义建构活动中(Negueruela-Azarola, 2011)。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学者们认为信念在认知、变化和宏观语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介质作用。Yang & Kim (2011)专门使用信念波动(belief fluctuation)这一术语来指学习者在与不同语境的互动中信念的变化。他们认为当学习者在面对国外留学的陌生环境时,信念能有助于学习者对此类陌生环境的了解。

相比较而言,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研究教师信念的文章还较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默瑟(Mercer)(2011)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开展了一项定性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一位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外语学习者。她采用学习者日志和访谈为研究工具,对这位学习者所具备的信念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进行了讨论。弗里克(2008,2010)是较早应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教师信念与课堂实践关系的学者。他在交际教学法的背景下研究了一位亚美利亚英语教师教学认知与课堂实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了影响这位教师课堂实践的语境因素。

此外,在英语教学的具体课程方面,学者们也对教师信念和课堂实践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菲普斯和伯格(Phipps & Borg)(2009)对三位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信念与实践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突显的张力(tension)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核心信念和边缘信念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在此过程中张力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有三个研究问题:1.教师对于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有哪些信念?2.这些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有何关系?3.怎样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解释信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一位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师(下文匿名为李老师)。李教师具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在本研究开始时,她已具有一年半的英语教学经历,从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有半年的时间。我们选取这位刚入职的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在经历了学生时期的系统专业训练之后,刚入职的教师大都会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很多自己总结出来的英语学习经验或技巧,这对我们研究教学信念和实践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通过两次访谈来了解李老师的阅读教学信念(弗里克,2008)。首先,我们通过预先设定的10个有关阅读教学信念问题对教师进行电子邮件访谈。其次,在对邮件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数据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再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让她对相关问题进行拓展,从而使她对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反思及陈述,目的在于更为全面地了解她的阅读教学信念。此外,我们还通过对李老师的阅读课堂进行观察,采用录音和现场笔记的方式,收集有关教学实践的数据。总共录音6个课时,总时长为4小时。

(三)数据分析

根据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思想,本研究没有使用预先设定的教学信念和实践范畴来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译码 (coding),而是在对所收集、转写的数据进行反复译码,并对内部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本研究的信念与实践的范畴,力求较为全面深入地对此关系进行讨论。

我们用埃利斯和巴克尤恩(Ellis & Barkhuizen) (2005) 的方法来对邮件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进行分析,即通过对访谈数据代码出现的频率和相似性进行分析,把不同的访谈数据根据范畴与主题进行整合。其次,根据定性研究中的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 (科恩,曼尼和莫里森) (Cohen, Manion, & Morrison,2007),我们把从邮件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工具与研究问题紧密切合,以此来增加本研究的效度。

四、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阅读教学信念

经过对邮件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数据的转写和译码,我们归纳出李老师阅读教学信念的两个范畴。一是课堂教学信念。这一范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就宏观方面而言,她认为教师应以教材上每篇课文所包含的练习为主来训练学生相应的阅读技巧,以课文为主体让学生学习词汇和背景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增加词汇量和学习文章背景知识;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兼顾学生听、说、读、写、译技巧的全面发展。在微观方面,教师在讲授课文时,总体应依照每单元的顺序进行,即先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生词,再通过运用相关阅读技巧来阅读文章,并完成阅读练习。其中,教师认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前熟悉文章中可能出现的生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认为在所有阅读课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独立地利用相关阅读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第二个范畴是师生角色。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回答问题找到答案;当学生有长难句看不懂时,是语法分析者;当学生有文本情境不能理解时,是背景知识的传达者。学生在回答问题找到答案时,是阅读技能的练习生;在分析理解文章时,是独立的读者,应从自己的观点角度去理解文章。

(二)教师阅读教学实践与信念

根据我们从访谈和课堂观察收集的数据,教师阅读教学实践与信念存在一致性。在访谈中,教师谈到阅读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和了解文章背景知识。这一信念与我们课堂观察的数据是一致的。教师在讲授“令人难忘的香港”这个主题单元时,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介绍有关香港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词汇。如,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大都会、廉洁的政府、优良的治安、自由经济体系等与香港相关生词和短语。此外,在介绍香港的别名-“东方之珠”时,教师运用了他提到的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这一信念:

教师: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这首歌吗?

学生:噢...

教师:这首歌写的就是香港。

教师: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用英文怎么翻译吗?

学生:... of the east.

教师:“珠”字怎么翻译?

学生:Pearl.

教师:对!或者我们还可以翻译为the jewelry of the orient.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用这两个短语来翻译东方之珠。

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了“珠”的两种不同翻译方法,继而对同一个中文短语也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积累更多的词汇。

在介绍背景知识方面,教师先后从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特色美食、旅游资源等方面给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在介绍美食时,还特别详细介绍了油炸鬼和丝袜奶茶这两种美食的制作工艺以及历史渊源。在旅游资源方面,教师介绍了迪士尼、星光大道、海洋公园等著名景点。总的来讲,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都是在为本单元的重点阅读文章做铺垫,同时也反映了教师阅读信念和实践的一致性。

在课文讲解方面,教师信念与实践也体现出了一致性。教师认为在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应学习如何独立地利用阅读问题到原文中去寻找答案。根据课堂观察的结果,教师在课文讲解之前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认为在课文讲解时,应注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在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她在讲解阅读理解题目时,先要求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利用关键词定位的方法回到原文中去找答案。 这本身也和本单元训练的阅读技巧--查读是一致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发现了李老师教学信念与实践的不一致性。她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兼顾学生听、说、读、写、译技巧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在课堂实践中对学生阅读和翻译能力的训练较多。相对来讲,听、说、写的能力训练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语言构思和表达能力的训练相对不足。她在讲解阅读理解题目时,特别注重把文中的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让学生了解英文单词的不同译法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在理解、翻译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美感。例如,

教师:...第一题的答案在文中第15行,“...where east greets west, and past colors present.”但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这句话的翻译需要一点文学色彩。great原本的意思是问候、打招呼。在这里,它是说东西交融、中西交汇。Color 在这里用做什么词?

学生:动词,为...上色。

教师:对!动词,为...上色。过去给现在上色,也就是说‘现在呈现出过去的色彩、昔日的色彩’。一会我们会碰见很多句子。这篇文章具有文学性,译成中文时要考虑如何译出文字的美,如何译成文学性的词句。这个地方就是‘东西交融,现在呈现着昔日的色彩’。

这类互动在我们的课堂观察中还有很多,它们有助于学生扩充词汇量,学习翻译技巧。但如果从李老师在信念访谈中提出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来看,她的信念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三)复杂系统理论、教师信念与实践

我们根据拉尔森-弗里曼和卡梅伦(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提出的复杂系统理论的核心成分来分析李老师信念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他们指出复杂系统理论具有复杂性或异质性,即由不同成分组成。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不同成分”也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我们运用陈述性知识(如,教师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某种教学信念)和程序性知识(如,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我们的数据 (弗里克, 2010)。李老师在访谈时说到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以语法分析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分析长难句。但在我们的课堂观察中,李老师在讲解课文时,更多的是教师自己把课文译成中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引导的成分并不多;在分析长难句时,则是更多地侧重词汇的讲解,较少涉及语法分析。因此,李老师所具有教师角色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体现出了教师信念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复杂系统理论具有动态性或非线性(non-linearity)特征,即系统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一特征可以通过我们在前文中论述的教师信念与实践的不一致性来分析。李老师的阅读教学信念认为在分析文章时,学生是独立的读者,应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文章。这一信念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但在我们的课堂观察中,这一信念并没有很好地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李老师在对课文习题的讲解中,很少涉及到检验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较多的时间是教师带领学生找到答案并对难句进行翻译。这种信念和实践的冲突说明了教师信念系统本身的不可预测性。

第三,默瑟(2011)认为复杂系统具有语境化特征,即语境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非外部变量。观察语境的视角是其内部各种相互关联的成分,而不是整体概念。这里的语境概念也就等同于拉尔森-弗里曼和卡梅伦 (2008)提出的相互适应观(co-adaptation)。他们指出相互适应就是某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教师信念的产生与其所处的语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们的研究中,李老师提到了阅读课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但这一信念受到了学生、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特点的影响,即学生大都来自英语教学水平较薄弱的地区,自身英语水平不高;李老师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则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充分理解授课内容,并在这门课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了适应这些具体的教学环境,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调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文章和记忆词汇的能力,而没有对其他更深层次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五、结语

本文运用定性个案研究方法,研究了一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师教学信念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尝试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师信念与实践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冲突性。复杂系统理论中的复杂性、动态性和语境化等核心概念能对这两种特性做出合理解释。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个案数量较少,收集数据时间较短,对教师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这些局限性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