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黄 俊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核心素养研究源于21世纪信息时代教育观照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2003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报告,宣告“核心素养”框架的完成。基于此,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等纷纷开始构建符合自身价值观取向的核心素养体系,世界经和组织从教育经济取向界定“核心素养”意指一个人在一种职业岗位上的胜任力即符合某种职业需求的能力;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这个表述中的“核心素养”本质内涵隐喻着核心素养形成的渗透性、积淀性、恒常性特点,更强调其教育性品质,突出强调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避免陷入惯习的教育工具论泥淖。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分别由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组成,这是一个由众多素养要素构成的庞大体系[2]。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但都认为核心素养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包含了相关的能力、知识、态度、价值观等内容[3]。
依据“核心素养”的分析以及本文研究需要,试厘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为:高校学前教育学科培养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分为两个方面,包括一般素养和专业素养。一般素养是指全体学生都应具备的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专业素养,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准备成长为合格、专业的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从概念界定的角度来看,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属于知识范畴;专业理念与师德属于品格范畴;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专业能力均属于能力范畴[4]。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是多维度、立体化的,具有专业性、关键性、综合性特点。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要求教育者不断思考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核心素养理论角度出发,审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现状,发现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应当在人才目标定位的引导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等工作。不同规格、层次的院校,其学前教育学科积淀的水平、层次有其差异性,师资队伍素养也不同,不同的师资资源会直接影响不同规格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作为师范高校即“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阶段都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5]。通过对现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未凸显核心素养,导致无法准确地指导学前教育学生培养工作。
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类知识和通识教育知识三种。如何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是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的两难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赋予幼师专业精神的教育类课程偏少,实践类课程课时不足。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无法满足幼儿园对幼师素养的要求,特别是师德师风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彰显不够,过多强调知识技能训练,不利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意和职业情怀。
学前教育实践非常丰富,面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学前教师教育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往往是幼儿园一线实践改革如火如荼,学前教师依旧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作为未来幼教专业能力的引领者,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否则学生无法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学前教师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
一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且分散。具体表现在校内实训教室以及实践设施设备和材料数量不足,种类单一,难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少且分散,没有和校内实训基地形成有效对接,学生实习、见习困难,效果不佳。二是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衔接性。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关系松散,相互割裂,实践教学的安排顺序不妥当,环节衔接连贯性不强,从而使实践教学难以有序进行。三是实践教学管理缺乏有效监控。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比较松散,校外实践教学管理难以监控,造成实训课没有真正进行技能实训。以上几个方面致使实践教学难奏成效,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为一种职业胜任力和必备品质,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应以学前教育专业岗位能力为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园校合作,逐步实现“感、学、悟、练、展”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
首先,树立专业意识,营造职业氛围。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入校门就能感受到未来职业氛围,使其在学前教育专业氛围中不断受到浸润、熏陶,全身心感知专业素养,形成专业气质。对于大一新生,通过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系列讲座,形成学生对自己职业素养的初步感知。如:就业前景展望激发专业情感;专业入学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岗位技能和素养需求,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其次,开展社团活动,塑造核心素养。通过校园文化中学生自组织社团,潜移默化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跳、画等核心技能,充分利用学生业余时间丰富学生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拓展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园校联谊、公益活动-送文艺到幼儿园、社区等,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艰苦奋斗、独立自主意识。通过班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职业责任心,组织丰富多彩的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文艺活动,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
课程是学生专业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渠道,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学”素养。以专业发展活动为导向、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本位,通过课程教学积累未来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形成又有利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的形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以《纲要》和《指南》为准绳,不断细化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结构,改革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模块。针对课程比例不合理现状,首先调整学前教育课程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其次,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说课、模拟教学等探究式方法增加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把日常教学打造成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场域,助其日积月累地学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核心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历练出来的。通过说课、模拟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幼儿园教学活动情境,熟悉幼儿园教学活动流程,预设和生成问题,提高随机应变能力,不断生成教育专业智慧,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走进园所,感悟专业素养。增加专业见习实习次数,把见习实习作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走进幼儿园,旨在让学生观看、感受真实的职业场景,不断体悟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具体存在形式。学生从传统校内课堂教学中获取的是抽象的、碎片化的间接经验,很难通过固态的知识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无法形成真正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因此,应该加强园校联谊,建立幼儿园实践教学基地,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定期到幼儿园观摩,观察分析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的行为,用心体悟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和体现,全身心感悟幼儿园真实教学场域,初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见习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上交一份见习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所见、所感。
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反复操作和训练获得,常年累月的反复操作训练,最终知识和技能不断内化、沉淀形成个人专业技能素养,因此,要通过教育实训训练素养。要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集中模拟教学情境构建讲课、说课实训课堂,这种模拟实训,把真实的工作世界和学生学习场所连接起来,超越课堂教学局限,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同时把语言、绘画、舞蹈等职业技能训练纳入常规教学实训,还应定期举办以技能大赛为载体的各种专项技能训练,如举办儿童舞,儿童操,手工、书画作品展等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创设“赛训结合、以赛促训”的技能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各项专业技能。
通过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借助毕业汇演以及重大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汇报演出,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大比拼,展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汇演大赛的平台,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参赛水平,并将这种汇演固定下来形成院系文化,让每位学生进入校门就知道各种汇演比赛的时间,做到训练有目标、有阶段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这种集中展示专业技能的汇演比赛,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汇演大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为在校学生成长树立了标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又是一个“知识个体化”和“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技能只有运用于实践,通过学前教育实践行为,才能不断外化为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气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