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昕霞 黄丽晶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同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这些政策和要求为落实好思政课,从规律、制度和实践上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体化”的运用是指将独立运行的每一个个体连接成一个衔接紧密、有机配合的整体,蕴含着从部分走向整体的运动着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3]。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基于整体性视角,打破时空关系、打破学段界限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铸魂育人系统工程的战略性高度。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与探讨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一重要工程的进一步拆解,是对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主体地位的提升和育人价值的肯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原则,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建设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对不同学段的教师在结构上总体布局,统筹构建与配比、协同教书与育人、推进科研与培训、优化衔接与沟通、调和诉求与矛盾、规范制度与保障,横向上实现学段内、区域内的教师队伍一体化,纵向上实现学段间、区域间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最终形成供需平衡与提质增量互洽、机制完善与职业导向互补、外部保障与内生动力互促的具有顺承性、层次性、衔接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新格局。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程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既有普遍意义上的劳动价值和内在价值,又具有思政学科的独特属性。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会使思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1.为教师发展提供强动力
虽然各类课程的教师均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彰显着学科的特殊价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但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更加坚定不移地谈信仰,底气十足地讲政治,鞭辟入里地说理论,慷慨激昂地扬正气,潜移默化地塑人格,同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价值导向平衡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4]。
2.为教师地位奠定强根基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思政课教师组建一体化队伍,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都能贯穿在大中小学全过程。这种思想引领具有渗透性、潜隐性、持续性、系统性,这也直接奠定了思政课教师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增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设实效。
3.为教师挑战带来强应对
教师队伍一体化的构建是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师素质、整体结构、协同创新等“原始力量”的一种整合与找回。面对敌对势力在思想上的入侵能用政治底气将学生护在身后,镇守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针对学科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能加快组织内部的消化,完善整体结构填补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缝隙。面对各阶段、各时代学生更具体的诉求,能守正创新积极做好应对。促进思政教育“准备好、准备全”,从而在战略的高度使思政课传播思想与理论,突出知识与价值,贯通历史与时代。
***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发展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5]。这“六个要”基于问题导向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系统化布局给出了清晰的导向。目的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抬起头讲课,俯下身育人,潜下心科研。
1.组织布局
教师的选拔与任用追求教师的核心素养、合力发挥以及改革创新的综合能力一体化;教师队伍的组合与搭建基于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大人才观”的链条式发展一体化;教师职业生态系统的维稳注重教师自我认知到职业整体认知提升的阶梯式建设一体化。
2.制度布局
从制度层面科学审视各学段思政课的具体任务、阶段目标和学段内容。把思政课教师的选任去留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思政课教师的提(升)降调转建立到制度层面,把思政课教师的教科研训调整到突出位置[6]。
3.思想布局
从思政课教师主体责任的深化教育入手,树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预防各学段教师责任的失位、缺位、越位,为整体教学赋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引领学生思想全方面、覆盖学生学习全阶段。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方位,思政课必须不断丰富其学科内涵,进一步实现学科理念、学科功能和学科引领的转型和飞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是站在时代的角度对思政教育的接续,而教师做为思政课发展的领路人、系扣人在推进思政工作开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十分必要。
提出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但形势之新、任务之重,部分地区和院校对思政课堂的重视程度尚有不足,这就会使得在“怎样培养人”这一环节中出现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均不同程度的有着课堂教学效果未至最优,教材内容有失活泼,教师配比不够科学,机制体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在“培养什么人”方面无法摸清学生的思政需求,难以对症下药,实现育人目标。
因此,要想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的育才价值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思政育人主体的育人价值。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入手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一体化建设,能够整合资源,凝聚高素质、高水平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合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协调师生适配比例,打造一体化教学队伍,做到理念一体化、意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同时对各个学段的学情做出系统化分析,在保证育人目标连贯性的前提下做到思政课教学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在更宏观的视野下对立德树人理念做系统化拆解和补遗。
教学天然具有教育的属性,是主要的育人活动。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受教师教学能力影响、教材知识承载影响、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会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教师暴露出理论知识不够充足、专业素质低下、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教材知识承载方面,存在知识点的“重合”和“遗漏”问题以及“讲非所需”“学非所用”的供需断层;在学生认知水平方面,存在目标缺乏梯度、教学忽视进度、内容无视学生程度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要想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富有针对性、教育载体获得创新发展,就要求组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队伍。通过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间的一体化联动,破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动力、后劲不足的难题;通过发挥大学思政课教师理论基础丰富,接触学术前沿便捷的优势,与中小学思政教师积极沟通,对中小学也能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坚守育人本位,提升整体专业素养,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全程发力,科学筹划学段衔接的落脚点,使思政课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基础上达到情感与理论融通的理想育人效果。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当前发展中缺乏有效衔接,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也各有其现状。小学思政教师对学术水平要求低,教师缺乏专业背景,致使专职教学难以实现。这会削减小学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对思政课认识的高度;中学阶段,因升学压力,文理班别对学科的重视程度存在极端反差,文科班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学科价值而理科班则挤占思政课堂压缩思政时间,这会使得思政教师在这一学段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迷失教学本我;在大学阶段,思政类专业的教学更注重科研成果,忽视了课堂教育效果,未尽育人全力,对非专业类学生的教学则以百人大课为主,存在学生课堂活跃度不够,教师讲课热情不高的恶性循环。
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一体化的管理,首先能够弥补教师管理制度的缺位,对教师的任教资格做出专业化评定,量体裁衣,倒逼教师主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其次对教师队伍的一体化整合能够打通教师向上途径,加快资源流动,打破沟通屏障,拓宽职业发展环境,坚持突破与革新并进,以此解决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关键一步。思政课教师在素质一体化、配比一体化以及结构一体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7]。依靠多核心发展模式、打造全链条发展模式、构建交互网络关系能够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以教师素养为培养核心,激发一线教师内动力
***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重要论述,给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核心素质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本领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强政治、深情怀,对所讲知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握思政课的核心内涵,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讲出意蕴深、韵律强的“一堂好课”;在开拓创新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新思维、广视野,既要具备知识的广度又要挖掘知识的深度,不断学习吸收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的相关知识,用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开拓教学思路;在教师自身修为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严自身、正人格,对教师的选拔要保证大中小学标准一致,重点要关注对小学教师的选拔,不能因绝大部分小学生尚不健全对政治的判断能力而放松、降低对小学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的要求[8]。
2.以教师合力为凝聚核心,助推学科可持续建设发展
基于思政课的独特地位和突出特点,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能够发挥出“十指握拳”的合力作用。因此,在教师结构上,不仅要扩大专职教师的比例,还要储备后备教师。党政机关、社企专家、社会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均可作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在教师数量上,各个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配比不得低于 1∶350的比例,中小学虽未规定具体师生适配比但也要根据在校生的实际情况配齐专职教师,以此确保学科建设的专业性;在教师监管上,建立健全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准入准出机制,使得教师队伍结构有合理化流动、教师素养整体提升[9]。
3.以精准学段为定位核心,厘清各学段课程目标
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以供给侧为主,大学的思政教育以需求侧为主。小学阶段重在道德情感启蒙,教师要注重学生感性认知,不断展现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以及提升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中学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从重视思政情感输出和学生情感反馈的角度进行授课,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的与家国情怀;高中阶段重在培养政治素养,教师要培养青年学生跟党走的政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教师要基于整体性视角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挖掘思政情感,塑造学生健康三观。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不能忽视教学经验向理论知识和道德要求的靠拢与提升,尤其是不能将思政课只做考试科目而忽视对学生疑惑的解答和情绪的纾解。大学阶段不能忽视院校性质的多样性,要关注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1.要落实专业化引才
当前,从师资供给情况看,仍然存在着缺“质”少“量”的问题。因此,要尽快解决师资供给和教育需求的供需矛盾,盘活思政教师师资力量。落实专业化引才,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坚定思政教师政治方向正确、专业知识扎实和道德素养高尚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师资的挖掘、筛选、整合以及培养。同时,通过教育需求量科学合理测算需要匹配的教师数量,充分调动各个学段学校或用人主体单位招才引智的积极性,推动专业人才引进项目的落地和跟踪考核制度的建立。制定针对不同学段教师增“质”增“量”的总体规划和落地政策,强化选留、引进、转聘教师人才政策落实流程再造,制定清晰的用人标准,避免管理上的形式化、教条化,以此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在育人工作上的创造性与价值性。
2.要扎实平台化育才
不同梯度的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教学经验等方面都有其优势和特色,要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展魅力,拥有更大的教学价值发挥空间,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纵向跨学段建立不同学段间的交流研修机制,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轨化”教学分享机制。线上搭建经验分享式平台,汇集名师名家思政教学精品示范课,开设跨学段教学经验分享板块,设立思政教师经验分享交流信箱,统筹不同学段教师的各方面需求;线下由思政课重点建设示范院校牵头,高水平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引领,建立优秀教师教学联盟,尤其是要加强不同区域区间、学段区间思政课教师的联合备课,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借助区内平台,实行层级带教举措,打破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提升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团队共进,队伍共建。
3.要夯实生态化留才
教师规模的增长只能做到供需关系的匹配,而增强师资的稳定性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足发展。依据操作主体划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师资情况指明发展的重点;省、市等地区要关注思政课教师自身需求的多样性,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制定个性化师资发展策略[10];各级、各类院校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制定师资发展规划,营造职业发展空间。在师资增量适配后,关注教师有关职业发展和职业幸福的需求,规范教师岗位管理,增强其学科自信和职业认同。扩大不同学段和学校类别自主评价权利,构建具有学段特点特色的自主评价模式,激发思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性。此外还要落实落细对教师的保障机制,提升相关福利待遇,设置岗位津贴,对优秀教师奖励和表彰,提高不同学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
1.要加强学校与教师的交互汇通
师德师风内隐于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学风校风引领。教师业务素养外显于思政课堂内外,需要学校搭建平台助力提升。因此,学校要保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学风校风建设带动师德师风提升,以平台助力推动业务素养精进。首先,学校要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激发教师自主性,通过分解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重塑等方式,使教师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要加强教师互动,在校内开展思政学科不同年级的组际联合,在校外开展互补互促的跨学段听课;再次,不同学段要构建思政学科教师结对共进模式,分别从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组建小组,教学水平相近的教师互帮互助,各个教研组之间协同互助,不同学段小组交叉互助;最后,要促使教师“走出去”,通过师德论坛、理论宣讲、挂职锻炼、研学研修、国内外考察交流等,促使教师不断深化思政课程的信息化教育、重点进行课程改革的深层认识与反思,紧跟思政课政治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个人和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
2.要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互融通
思政课的内容和教育主体的一体化一直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但教育思路上的脱节与跳跃问题也亟待解决。要解决教育思路存在的问题就要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打好教育思路上的“补丁”。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建设思政效能测评平台,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小学阶段思政教师主要收集学生生活技能方面的问题;初高中阶段的思政教师应重点关注道德活动体验方面的问题;大学阶段思政教师则应掌握学生道德实践和思想认同的践行情况。再通过不同学段间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做到教育思路的连贯和持续升级。同时,教师与学生还要加强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感诉求,打开学生的心门,建立起教育需求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情感走向规律,落实思政课教师主体责任,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稳落实。
3.要加强家长和教师的交互贯通
当前的思政课正朝着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直观课堂教育更需要家长的潜隐式教育。家庭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课堂”,又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利用家长会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思政课理论知识向实际行动转化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授课过程中理论内容与实践部分的比例,帮助学生更好成才;同时,了解并掌握家长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存在冲突,找到学生思想问题出现的根源,以此为个别同学开展个性化辅导,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定期开展家校互联会,重申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纠正家长对思政课的偏见和误区,如开设思政课会影响考试科目进度,开设此课没有必要等错误观念,促使家长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给予支持,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获得感;还可以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反馈平台,归纳收集家长反馈的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帮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了解不同学段学生成长阶段的规律,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育人格局。
4.要加强社会和外部机构与教师的交互连通
除学校培养外,要利用社会和外部机构为教师发展做有益补充。通过专业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教师一体化孵化中心等社会外部机构,为教师培养提供多元化的项目活动;借助外研平台,辅助建立、试行、测评、完善思政课教师综合评价机制;串联不同学段教师,开展集体培训,定期举办职业能力测试,掌握学段间在教师素养和教学素养方面的差距,对不同学段不同水平的教师做到科学的评价,为教师资源合理调整提供依据;缩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中的距离,将生活中的实例与书本上的案例做出理性比较,增强教师学术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师共生环境;辅助教师研发选修课、优化校本课和开设兴趣课等多种类型的思政课程,调整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通过社会和外部机构与教师的交互连通,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反哺各学段学校,更好地将专业实习、人才培养、科教研训、社会服务融为一体,推动思政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