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齐 思
(四川开放大学,成都 610073)
近年来,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1]。在这一浪潮下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高等会计教育,必须变革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出兼具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事实上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更是不断增长,几乎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格局,可培养出的大量学生却难以契合社会需求。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特别是初创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却又难以觅得合适的会计人才。事实上并非会计专业学生供过于求,而是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新环境的需求变化,未能响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诉求。近年来社会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营改增、国地税合并等税收改革,还是金税四期建设的启动,无论是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还是“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普及和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都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冲击,特别是2017年11月5日开始我国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这一会计行业重要的准入门槛之后,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竞争力进一步减弱。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市场背景下,传统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使用最多的主体仍然是大型工业制造企业,对象单一;课程体系相对较为传统,仍然遵循从会计学原理到中级会计、高级会计,从出纳基本实训到成本计算的课程体系;课程基本技能仍然以掌握报账、记账、算账、报表等基本技能为主。虽然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满足最基本的财务人员知识需要,但谈到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或者在传统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则甚为欠缺。课程中会计主体的选择也很难满足双创教育需求,因为目前创新创业孵化企业以高科技企业、服务业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等为主,很难涉及大型制造业,以大型制造业为主的会计教学课程体系也很难衍射到高新企业上。同时高职院校安排布置实践课程时,虽然普遍强调以就业为参考,以双创为导向,以实战为依托,但是从课程体系上来说并不显著,缺乏科学的创新指导和明确的创业指向。从学时来说,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实际课时分配比例不够,实践课程大纲也没有全部独立于应试教育。创育课程成熟度较低,设计落后,且课程多以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展现,针对性较差,甚至相关课程教师也没有完全领会双创精髓,主要照本宣科,讲解浅尝辄止,学生囫囵吞枣,不得要义。
新经济时代,高校在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在双创浪潮中高校属于重要的参与者角色,退属于重要的第三者定位,承担着在科研、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实训基地建设、参与政府项目协作、承接企业和其他孵化组织合作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如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但是大部分职能仅限于简单的上传下达,在与其他创新主体加强合作方面还需要加强,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等外部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更新自身定位,延伸服务范围,拓展业务功能,寻求更深更远的合作,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对创新创业生态圈内的资源重组协调,打破资源壁垒,构建双创闭环。
创育课程综合性要求极高,涉及多门类多学科知识。不但知识面宽,涉及营销管理、企业管理、组织构架、经济法税法、投融资分析等;且知识时效强,技能更新迭代也极快,因此对创新创造教育课程老师要求很高,大大高于传统科目的需求。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要从对创新创业一无所知,到略有了解,到逐步上手,到孵化培育,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创育教师的助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双创素养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全正相关。在实际教学中,同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双创实战经验的创育教师非常稀缺,相关教师的培养、进修等也十分有限,双创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也较为稀缺。而高校双创校外导师、驻校企业家等虽然一直在呼吁,但总陷入聘而不用、聘而不教、聘而不实的尴尬境地。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者是经管学院的教师,甚至还有很多是辅导员或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兼任创育教师,有的掌握学科知识,但是欠缺实操经验,有的虽有一定经验但缺乏对口的专业知识。双创导师培训基地欠缺,教师培训未能定期开展等更是进一步制约了创育教师人才发展和储备。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造就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供给侧,反应经营责任受托情况的身份,从社会环境来看,信息时代更加速并彰显了会计成为类似人类神经系统的信息中枢功能[2]。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经济运行背景下,会计专业毕业生也可通过创业,实现从经营责任受托人到经营责任委托人的角色转换,使得会计从会计信息的供给侧转变为了会计信息的需求侧。要适应如此大的变化,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随之重构。
图1 新经济背景下会计人才角色的转换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与会计行业的需求同步,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开发必须深入行业,搭建专业+创业+实践的多元混合会计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该注意到会计学固有的学科特性,一方面通过会计专业课程强化养成的谨慎性、真实性的会计思维,制约了会计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但另一方面会计思维主导的会计风险意识、内控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技术,投入产出配比原则等又可以减少无效创新,规避创业陷阱。
图2 多元混合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搭建多元混合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对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优化,形成从低到高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开展跨专业学习,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实务中对会计的要求早已从基本的制单、做账、报表转化为对经济业务的分析和决策辅助,会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诸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传统专业课知识,更应该加强对货币银行学、税收筹划、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再者还需要将时代要求融入实践教学设置,结合供给侧改革,依托大数据计算和数据挖掘,深入思考和更新实践课程,结合现代工匠制试点、现代学徒制改革,将经济新发展、新动能赋能于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完善紧扣时代需求的会计高职教育教学标准,结合“三新”社会经济发展内涵,构建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课程是学生接触创业实务,培养创业精神的首选。双创课程的开展,应服务于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培育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诉求。双创课程应该分模块、有梯度、层次化、多元化,满足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及不同创业需求的属性,切忌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狭隘为创建一个全新的企业。创育课程内容应该创新,既可以是局部性创新,也可以是系统性和整体性创新;创育课程性质也应该创新,不仅可作为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也可以作为片段嵌入到专业课程中,通过丰富的数量、多种的类型,做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全覆盖;创育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创新,充分利用短视频、小程序、慕课、公众号、手机APP教学软件、弹幕讨论等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网络化、碎片化学习习惯和学习场景的智能教学方式,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推广。
首先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校内双创实践平台,免费面向学生开放,同时配套专业的孵化培育服务,实施全生命周期呵护,使得创新创业的火花燃得起、火焰高、持续长、有反响,使众多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高职学生尽显身手。其次结合创新创业热点,联合相关企业建设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利用国家、高校所在地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帮扶,联系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及科研院所,为学生解决技术、研发、场地、孵化等难题。着力开展高职会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双创比赛,参加双创活动周等各项活动,积累经验,以赛代练,以赛促练,通过竞赛结果反馈,修正创新服务平台的不足,找准孵化发力点。在校园内打造便利的创新创业交流空间,在校园绿道、花园长廊等地增设台阶座椅等节点式户外交往设备,引入创意盒子、科技咖啡等创业交流场景,为学生提供第三空间,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创客场所,碰撞思维火花,激发创业灵感。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时刻了解行业实务最近状况,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素养,使双创思维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潜移默化塑造学生双创精神。利于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形成。学校同时也应积极培养教师双创技能,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背景下允许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兼职,开展实务训练,学习先进思维,储备双创技能。还要大力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利用校方资源,聘请知名专家、极客创客、法律专家、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创建起专业型、融合型和实践型的导师团队。邀请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各界创业大赛评委到本校担任客座教授,利用其丰富的视野、充足的从业经验培养本校双创教师,提升其创育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更多的是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模式无论是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是培养今后就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励作用均有限。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学习评价标准的实时更新和评价方式的与时俱进,应以企业需求设定学习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技能储备和学习潜能,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探讨创新创业技能与学分的转化对接体系,客观评价创新创业素养,全面真实反映学生毕业将被社会肯定的程度。
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养成创新创业精神,形成创新创业价值观,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人人可创新,人人能创业,人人争创造的积极向上文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竞赛氛围中,培育学生直面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学校可举办不同类型、多种层次、不同受众的讲座论坛,鼓励探讨交流。打破社会固有思维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桎梏,扭转把创业看做是就业失败的妥协,看成是对专业的让步和职业生涯的放弃之类的负面影响。增强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梳理创新创业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带动作用,营造氛围,形成培育合力。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会计环境、会计准则、会计判断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传统的一学定终生的被动式学习早已经不能胜任会计这一社会经济信息记录者和决策提供者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不断更新、自我鞭策、保持学习渴望的终身学习习惯,将大大提高高职会计学生竞争力,减少社会淘汰率。
各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法规为指导,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等文件为准绳,发挥领导班子对双创工作的指导作用,定期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校内各部门、各基地、校企之期、校地之间的困难问题,注重学校、政府、市场专业力量的结合,形成保障有力的双创长效工作体系。
学校可设立创新创业补贴基金,符合条件的学生可申请一定金额的补贴;还可以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对本校学生毕业一至两年之内的创新创业活动采用风险补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集中采购、竞争性磋商等形式引入商业保险,对学生创业活动的商业保费进行补助等;还可以设立奖励资金池,对创新创业获奖学生提供高额奖金,助力其项目的落地。
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与当地企业或银行合作,引导学生了解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贷款,利用会计专业教师金融知识优势指导学生申请利率更为优惠的创业贷款,护航申报审核流程;利用会计专业教师税务知识优势,引导学生做好创业企业税收筹划,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接受学生关于增值税及附加、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税收优惠政策的咨询,为初创企业节约宝贵资金。学校还应该积极对接社会资本支持,吸引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参与高职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为学生连线天使投资人,大力促进成果转化,多种方式相结合,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高职院校应当好信息传递的高效中介,当好政府、企业、学生之间的良好桥梁,将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帮助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对接政府孵化中心、投资中心等机构,指导学生使用社会双创平台、孵化器,为学生联系科技产业园区,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和高校周边产业布局,为学生的创新成果匹配承接受体。依托“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有效的为学生传递信息,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还应及时传达政府对双创成果转化的奖励办法、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正向激励举措等信息,做好协同育人。
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创新培育新动能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作为离社会经济生产一线最近的高等教育单位,其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创新创造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创新创业与会计人才相结合,大力提升会计人才素养,培养出适合“三新”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使得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受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