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量”到“质”:新时代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4-06-19

徐雪芹 袁凤梅 徐宏远

(1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2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00)

一、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国家印发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全面部署。意见强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2]。随后,国家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再一次强调,兴国必先强师,需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3]。这一意见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的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同时,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尤其是乡村学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4]。当前,国家实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颁布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对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改革意见,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量”和“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出现教师量不足,质不优、学生量不稳,质不均、教师工作量大,薪资待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乡村教育短板、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对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保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时代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量”与“质”。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资料、各类报刊、体育新闻、教育部官网等多渠道搜集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资料、案例等,了解其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调查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借鉴和帮助。

2. 问卷调查法

因疫情影响,实地调研存在一定困难,除云南现场发放问卷外,其余省份调研数据主要通过电子问卷得出,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小程序、网络数据调查等方式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近五年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让其辅助调查所在地区的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对19省9118名教师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整体的抽样统计数据具有样本代表性。

3.访谈法

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云南省采用线下访谈,对2020年云南省高考体育加试的领队和教练、万名校长培训班的学员、云南中考体育改革的专家及中小学教师代表,共计312名教师进行访谈;其余各省通过电话、微信、邮件、QQ等网络媒介方式与676名教师进行线上访谈,通过访谈收集到较详实的数据。

4.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及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做有效筛选和比对,对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有力支撑。

三、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量”与“质”

一切事物都是量和质的有机统一。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数量规定性,量是事物相对于参照事物可以用数值表示的规定性特征。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参照事物的规定性特征,质是区别事物的根据,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任何事物不仅有量的特征,还有质的属性。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如此。按照量的数值特性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和教师工作量;按照“质”的内在特性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教师“本质”“资质”和素质”。两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互相依赖,不断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一)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量”

1.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

(1)在编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图1 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编人数

在“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人数由50.2万人增加到59.5万人,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两万人[5]。同时,从图1也得知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可见,国家通过“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缓解了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在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虽然城区和镇区师资有所改善,但乡村师资紧缺仍然突出[6]。从图2可知,城区、镇区和乡村的师生比虽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呈现不均衡态势,乡村的师生比与城区、镇区相比,差距较大。通过师生比数据显示,乡村中小学仍需大量补充体育教师。

图2 2014-2019年城区、镇区、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

(2) 乡村体育教师兼职数量大,但不稳定

拆校并点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学生数量大、班级数量多和教学工作量大等问题[7]。依靠“编制”解决内需,远达不到基本要求,还需聘用大量兼职教师。这一举措是解决乡村师资队伍紧缺的一种重要途径。教育部门通过宏观调控,统筹教师队伍管理,相继出台了各种计划项目补给乡村体育教师数量[8]。如美丽中国支教、城区教师支教、顶岗实习、姚基金支教、体育浸润、师范类实习生等。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兼职体育教师占到五分之一。目前,乡村兼职体育师资队伍整体趋于稳定,但也存在阶段性的紧缺。经调研,85%的体育师范院校实习安排于秋季学期,学生集中实习和顶岗实习需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导致乡村兼职教师队伍春季学期出现紧缺和“断崖”现象。而秋季学期出现“积压”和“空挡”。

2. 乡村中小学学生数量

(1)学生数量不断上升

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如图3所示。

图3 全国义务教育规模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2) 学生增长数量不稳定

目前,学生增长数量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迁子女就读数量不稳定;二是自二孩政策后2016年人口爆发式增长,预计2022—2024年将迎来小学入学高峰期,随后又将持续下降[9]。学生数量阶段性的突变,对师资调配带来一定挑战。从图3可知,全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图4显示,乡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减,经数据对比,农村学生逐渐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较为突出,其转移原因较多,主要受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差异、城市优质资源和城市现代化的影响[10]。其最突出的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育而进城;其二,随迁子女进城就读量大。如图5所示。

图4 乡村中小学学生人数

图5 2014-2019年中小学随迁子女就读数量

3. 乡村体育教师工作量

教师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工作量包含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即体育教师每周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小学每周14-16学时;初中和高中每周12-14学时[11]。据调研得知,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皆超教学工作量。小学每周22-26学时;初中每周18-22学时;高中每周16-20学时。其中,工作量偏大的是初中体育教师,这与中考体育分值的提升有较大关系,云南尤为明显。因中考体育改革,体育课时量、学时量都提升了,而教师数量不变,导致工作量随之增大。尤其是兼职初中的体育教师工作量最大,不仅需完成教学内容,还要承担代理班主任、校竞赛组织安排、体质测试及成绩录入等工作[12]。此外,调研得知,兼职体育教师工资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正比。

(二)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质”

1. 乡村体育教师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乡村体育教师的“本质”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13]。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乡村学生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望远镜”[14]。 从调研得出,仅有68%的乡村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其余“本质”较弱。这与乡村体育教师面对的环境恶劣、设施简陋、工作量大、待遇低、晋升慢、职业信念不坚定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2. 乡村体育教师的“资质”

“资质”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具备的条件、资格、能力等。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育应具备任教资质和学历资质,即具备体育教师资格证和体育学相关专业学历的资质。据调研,专任教师资质整体呈上升趋势。乡村小学体育教师35%未取得教师资格证,12%任教学科与教师资格证不相符;初中体育教师15%未取得教师资格证,6%任教学科与教师资格证不相符;高中体育教师8%未取得教师资格证,2%任教学科与教师资格证不相符。以上数据得知,学段高低与教师资格证取得情况成正相关,学段越高,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越多;学段越低,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越少。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招聘入职时的门槛有密切关系。

学历是敲门砖,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学历已成为单位及工作中的“身份证”和“通行证”[15]。体育教师的入职与提升也与学历紧密相关。通过教育部数据整理分析,乡村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情况如图6所示,本科生学历占比最高且逐年提高,尤其小学阶段提高幅度较大;专科生学历占比位居第二且逐年递减;研究生学历占比逐年提升;高中及以下学历只减不增。以上数据也体现了,新时代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逐年提高,与整个社会的本科学历教育普及有很大的关联,与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扩招也有关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未来更多的研究生会进入乡村中小学任教。

图6 2014-2019年乡村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3. 乡村体育教师的“素质”

“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有效地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重要条件[16]。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和生源质量的高低。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执行效果如何,关键在体育教师[17]。故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将体育教师的素质分为四个维度: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勤学钻研素质和教育教学素质。通过调查统计,高中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较高;初中体育教师四个素质保持均衡;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术素质较低;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无明显差别。如图7所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图7 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情况表

四、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增量提质”的实施路径

从“量”的外在发展规模和“质”的内在综合表现,将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量”与“质”的发展趋势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阶段虽有一定的量和质,但量不足,质不优;中级阶段,虽量和质都有所提高,但仍需增量提质;高级阶段,量和质都达到理想状态,量足质优。目前,我国乡村中小体育教师“量”与“质”整体水平仍处于中级阶段,需要不断的“增量提质”。

(一)“增量”的实施路径

当前,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量”上突出表现在三大方面,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就读量不稳和教学工作量大。面对以上问题,提出“增量”措施。“增量”有两条实施路径,一是“保量”,即保持现有教师数量不流失、保持教师基本工作量和随迁子女就读量不增加;二是“量变”,即在编教师和兼职教师总数量发生持续增长变化。在“保量”和“量变”的实施下,对流动体育教师执行“宽进窄出”的原则,保证总数量有所突破。

1.“增量”先“保量”

(1) 严控机关单位借调基层教师,避免教师“流失量”

近年来,上级机关借调下级单位工作人员问题突出,部分单位以领导小组、临时性工作、跟班学习、协助工作等名义,借调下级单位工作人员。“借而不调”造成基层单位“有编无人,占编空岗”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效率。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教师被借调现象尤为突出,借调“流量”过大,“留量”短缺,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应严控基层教师借调程序[18]。对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的体育教师严把“合同服务期”关口,禁止外流,避免特岗教师成为“过客”。

(2)严控教师长期超工作量,避免教学“无质量”

自云南提出中考体育改革之后,体育分值提升到100分,各地相继实施了增加体育课时量、学时量的意见,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障”,“加量不加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长期“白加黑”、“五加二”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量,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9]。“996”和“007”的工作模式,是人才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应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教师保质保量完成基本的工作量,在身心健康条件下,适量安排超工作量。

(3)适当控制随迁子女进城就读量,避免师资调配“不定量”

目前,随迁子女进城就读量大,乡村在校生人数逐减,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城区人数渐增,长期以往,城区有限的教学场地和师资将出现供不应求[20]。同时,也会造成城区教育资源紧缺,出现城区“无容量”的情况。此外,随迁子女进城就读存在数量和择校的不稳定性,学校进行师资调配时会出现班级数和教师数“不定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若随迁子女进城就读量持续增加,教学质量就会难以保证和提高。所以,教育部门应在一定政策范围内控制随迁子女进城就读量,即保护乡村生源量,又不影响城区教学质量。

2.“增量”需“量变”

(1)补充中小学在编教师数量

任何组织都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乡村体育教师亦是如此[21]。面对学生数量多、教学点多、年级多、班级多、分布不均衡等现状,现有的编制远远解决不了教学需求。各地区需要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可根据师生比、地理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合理调配教师编制。首先,统一城乡学校编制标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教师编制都是以学生数为主要基数进行核定的,参照福建省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初中1∶13.5,小学1∶19.5进行编制配备。其次,考虑中高考体育改革和全面三孩政策带来的新情况新影响,应提前做好编制规划,保障体育教育发展需要。可借鉴河南省“基数+浮动”编制的思路,将“老、病、产、修”教师都考虑在编制内。在满足基数的标准下,再配备2%的浮动编制,缓解师资困局和突发情况[22]。最后,各地区可引进退役运动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和教学,不仅解决退役运动员编制难题,还能在教学上给予专业指导和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调配中小学兼职教师数量

兼职教师占农村教师的五分之一,这是一支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通过合理调配,能及时补充乡村师资紧缺状况[23]。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合理安排兼职教师任教时段,主要通过与体育类师范院校提前进行沟通,掌握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对集中实习、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人数及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对美丽中国、姚基金、体育浸润计划等支教人员做好项目对口规划,避免乡村兼职教师队伍秋季学期出现数量“积压”和教学任务“空挡”;春季学期出现人手紧缺和教学任务“断崖”和“青黄不接”现象。

(二) “提质”的实施路径

1.“提质”先“解质”

“提质”的前提条件是“增待遇”“保住房”“晋职称”。这三方面是教师实实在在的物质体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得以满足,就能让教师“留下来”“留得住”,还能“教得好”。所以,教育、人社、住建、财政等政府部门需要落实这三大问题。首先,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24]。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其次,加强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重点改善乡村支教、交流和特岗教师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满足生活需求;最后,职称评定方面应建立政策导向优先机制,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2.“提质”需“质变”

当前,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本质”“资质”和“素质”三方面整体表现出“质”弱的现象,职业道德模糊、学历整体偏低、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需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质”的内涵。只有“质变”,才会有教学质量的进一步飞跃。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从调研数据得知,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普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主要原因是面对学生多、年级多、课头杂、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薪资待遇低等问题,出现职业信念不坚定,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针对以上情况,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高低[25]。首先,坚定职业理想信念,规范教师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其次,加强对年轻老师的指导和引领。采用“老带新”,形式“传、帮、带”的师徒模式;最后,加强模范教师教育宣传。通过“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树立学习榜样,宣传先进事迹。同时,在评优评先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2)加强继续教育和推进实施“多元化高质量人才引进”方案

乡村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应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和推进实施“多元化高质量人才引进”方案。一方面,在编的中老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不脱产学习,不仅解决继续教育的工学矛盾,还有益于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利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通知》政策,支持教师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方式进行学历提升[26]。另一方面,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推进实施“多元化高质量人才引进”方案。其方案有多种形式,抬高招聘的学历入职门槛、引进退役运动员下乡任教、地方直属体育院校对口支援、实施银龄计划、区内交流轮岗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配备乡村教师的“资质”。

(3)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目前,乡村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素质[27]。针对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落实“十四五”规划,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强化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培训。针对乡村体育教师的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线上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及方法,其途径有专家讲座、巡回讲学、专题研究等,具有较强的活跃度和实效性。线下主要观摩教学展示和技能示范,其途径有送课下乡、首席教师示范、跨校带徒、专题项目展示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运用性。通过线上线下学习不仅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促进培训师资队伍的整合与凝聚。

3. “提质”需“质检”

质量监测是教育健康发展的“体检仪”和“指挥棒”[28]。发挥质量检测的诊断、指导和改进作用,不仅能“保质”,还能“提质”。各地区应结合《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中小学体育制定教学质量监测方案,通过各省、城区、乡村等对教育管理、条件保障、评价机制和学生体质方面进行轮流交叉检查。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各地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通过制定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并及时反馈督查结果,不仅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还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及高效健康发展。

五、小结

当前,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量”和“质”仍存在短板,亟需巩固、发展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有质有量”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增量提质”是教育转型的关键、“量足质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面对教师量不足,质不优、学生量不稳,质不均、教师工作量大,物质精神回报低等突出问题,提出“增量提质”的实施路径,通过“国家政策—学校监管—个人规划”三级增量提质链条模式,实现“量”与“质”的双重突破。在保有“量”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向“质”的方向跨越发展。通过不断“增量提质”,以达到“量足质优”的效果,实现高素质、高标准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普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