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推动马克思劳动观与高校实践教育问题探究

时间:2024-06-19

戎 钰 徐志坚

(1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0001;3同济大学,上海 200001)

一、从国家社会层面,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劳动观与高校实践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现存劳动力数量庞大且多样,并且从当前高等教育普及速度与力度这两个维度来看,未来将不断涌现一批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投入到国家与社会建设中来。在目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国内形势与人才竞争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大力推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劳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适应当今迅速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符合建设我国成为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的要求。因此,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加快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社会主义根本性质要求培养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高素质人才

唯物史观坚持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是人民通过劳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历史不是单纯用故事描绘出来的,也不是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空中楼阁,是靠劳动人民的双手,一石一瓦地堆砌起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劳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更离不开劳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任何劳动成果都是劳动人民通过艰苦付出得来的,高大宏伟的教学楼,美味可口饭菜,承载知识的课本,书写想法的纸笔都离不开伟大的劳动人民。“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落实劳动教育,有利于在大学生心目中培养劳动者的神圣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能够使学生明白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让学生在体会劳动的过程中,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热情。“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多次论断中强调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资本主义却将劳动变成了维持人生存的一种手段,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阶级大资本家才将劳动看作是换取利益的工具,把劳动者作为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要让学生能够较早地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差异,明白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增进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自己。

(二)利于培养务实的国家建设者,促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劳动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务农耕田。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从事不同的职业,只要在创造价值,就属于劳动。学习就是学生在求学阶段的主要劳动,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更明确地认知自己的身份和任务,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使学生能够明白任何成就都是要靠双手获得的,要靠勤奋的努力争取的,而不是停留在想法里和观念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让学生能够从小在心里树立脚踏实地、务实奋斗的精神品质,为以后不断增强自身技能,掌握过硬本领垫定基础,进而更有利于培养出色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使新一代青年能够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素质过硬,本领够强的人才队伍。

(三)坚持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个教育强国必然是涵盖教育的各个方面,坚持各方面教育的协调发展,协同并进,进而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教育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初步体现。教育的模式、形态、内容和方式与上个世纪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之前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德智体美的发展是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开始被重视,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为基本要求并发挥马克思劳动观的引领作用,不仅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加快了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步伐。如今高校在不断推进各项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教育规划相结合并积极落实。

(四)利于培养和谐友爱、勤俭节约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成绩说明一切,代表一名学生的好坏。在这种评定标准下,出现了许多“畸形儿”,只沉浸于书本中,对其他事物一窍不通,以致于在生活中面对其他的困难都无法独立解决。这种只唯成绩,忽视能力的评定标准,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不利于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落实劳动教育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团体,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保持长板的同时补齐短板,让大学生在求学象牙塔里的同时,双脚也要直立于大地之上, 形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在任何困难面前都经得起考验。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促使学生个人在学生阶段发挥顽强拼搏的精神来实现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努力求学形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轻视劳动、忽略劳动、不懂珍惜劳动成果。在全国众多所大学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剩饭剩菜,去年一则某大学食堂保洁人员吃学生剩饭剩菜的新闻出现在热搜榜,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这也引发高校对在校大学生普遍浪费粮食这一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在校园餐厅内张贴提示,并进行教育活动。避免浪费粮食已经势在必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光盘行动”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开展。让“谁知盘中,粒粒皆辛苦”不再是空洞无味的标语,不仅让大学生群体成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更要成为同奢侈浪费、好逸恶劳、贪图享受、鄙视劳动等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先行军,让和谐、友爱、勤俭、节约在整个社会尉然成风。

(五)利于各项职业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尊重,促进社会就业面更加多样均衡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躲避就业或者对就业岗位眼高手低,在心中把各项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认为从事体力劳动就是可耻的、低等的,种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和关于择业的有色眼镜屡见不鲜。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利于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树立劳动观念。再宏伟的高楼大厦也离不开一砖一瓦,再华丽的衣裳也离不开一针一线,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任何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任何劳动者都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都值得被尊重。

近年来由于对课堂教育的侧重,我国大部分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选择的认知。据大数据统计,在2010-2020年间43所不同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有百分之八十三左右对职业了解程度极低。大多数从业者的借鉴意见有百分之四十来源于家长建议,百分之二十五来自于学校老师推荐。公务员、教师等行业火爆异常,较为冷门的行业却无人问津,这是因为我国学生从小学期间就缺乏对各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只是俯身于书本,远离社会劳动环境,缺乏相应的劳动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从娃娃抓起,有利于学生在较早的教育阶段接触劳动,养成劳动意识,并且对所接触的不同劳动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为以后的择业奠定基础。可以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接触更多的劳动形式,尤其是在新产业新领域不断涌现的今天,形成敢于尝试的劳动观念更为重要。

二、国家高校共同发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高校实践相结合

当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和数量庞大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发展箭在弦上。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部分薄弱环节,例如相关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部分群众和相关部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为进行简单的劳动活动,安排简单的劳动体验课就可以达到效果,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深层含义。将青少年群体一刀切,不分阶段进行劳动教育的活动安排。能够协作的机构团体较为单一,主要是学校单方面安排劳动教育活动,缺乏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师资队伍等等情况。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需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笔者认为以下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高校实践相结合。

1.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在小学初高中阶段劳动教育可以为高校时期深入接受劳动教育做铺垫,建立针对不同时期推动劳动教育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深化群众以及相关部门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并不断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在意识里重视,更要体现在实践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在学习能力上,在落实全面素质教育层面不到位。《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安全管控机制,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要能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真真正正地落实,撇弃“唯学习,唯成绩,唯课本”的传统观念,让学生不仅仅活跃在课堂之上,也要扎根在劳动的大地上。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才能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实施常态化,引起国民重视,纠正近些年来某些地方政府和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过时的错误观念。

在社区建立相关机构与学校教育衔接,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深化劳动概念的同时有机会切身实践,推动形成社区与学校联动的活动体系。以各地方居委会为例,可以与学校协调,定期组织相关的劳动培训活动,让劳动教育常态化、多样化,要引领学生接触不同的劳动内容,深化劳动实践。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2.完善高校学生评估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注重与劳动教育向对口的师资力量培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灵活制定学生评估体系。其中专业知识掌握运用能力占主要评估内容,并将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和道德修养作为重要参考。设立专门的评估教学部门,制定完整科学的评估体系,坚决抵制高校将劳动教育推向形式化。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培养一批有能力、负责任、敢担当、有使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师资力量。老师是青少年的引路人,在不同阶段由相对应的师资对青少年团体进行教育。让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老师无缝衔接,协助学生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软实力转化为硬本领。

3.注重因材施教,因时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划分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动大学教育普遍化,学科种类不断增多,因此不能将劳动教育面向学生实施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所拥有的不同的专业能力进行具体的规划,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进行多范围、多种类的劳动实践,进而对不同的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形成自己的见解。注重将大学生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处,将专业向自己喜爱的劳动岗位靠拢,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人口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庞大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4.最重要的一点要坚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不能偏移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不断领导人民创造新的历史,克服一个个重大难题,领导人民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步。在党的科学决策领导下,我国生产结构和生产模式不断转变,现代化经济体系得以建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新兴产业以及新兴岗位不断涌现,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和了解职业生活,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职业概念,培养劳动兴趣,让在校大学生在未来选择劳动职业时有更明确的目标,进而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劳动教育,推动社会生产。

三、结语

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进行深刻解释和把握之后,劳动这一词变得更加神圣和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高校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新时代的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内涵的新青年,为时代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领作用,不断促成有效的措施和文件出台,推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我国发展需要,贴合我国国情,就一定能够取得长足进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