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农科背景下海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时间:2024-06-19

钱卫国 王 飞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思想政治教育自古就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相伴而行,无论是2000多年前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还是近代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政教育一直在发展和变迁,其中的不同只在于政治方向和教育内容的差异。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提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1],全国高校的课程思政由此而积极展开。本文围绕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称海渔专业)在新农科背景下的行业需求和时代使命,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举措,探究专业课程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即如何解决大学生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融合问题。

一、新农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2019年9月5日,习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为全面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安吉研讨会”“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先后召开,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2][3]。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涉农专业,在当前形势下必须紧密依靠学校的办学优势、育人特色和工作基础,结合浙江省海洋渔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能力、专业研究方向等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和制定学院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海渔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急迫性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始于1958年建校时期,专业名称从最初的工业捕鱼,于1962年改为海洋捕捞,1987年又改为海洋渔业,1999年再改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围绕东海渔场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特别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需求,强化水产学科综合领先地位,培养具备渔业生物资源高效生态利用、渔业装备技术开发、渔业资源评估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海洋渔业生产、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的标准[4],本专业长期立足于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坚持以渔具和捕捞技术、下海生产实习为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为东海区海洋渔业发展培育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海洋捕捞业仍被国际劳工组织认作最艰苦的行业之一。这些年来,我国海洋渔业专业人才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成为一个制约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缺乏远洋情怀、科研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要想解决海洋渔业人才培养中的这些问题,传承蓝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培育优良学风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课程思政在教育系统被广泛应用[5],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中要主动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在海渔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同样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抓手。

三、海渔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策略

(一)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

海渔专业改革要注重整体规划,从聚焦课程到聚焦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对于整个专业的思政课程设计来说,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先要明确定位海渔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再设定海渔专业下属各个课程群的目标,然后,每门具体课程围绕课程群的目标再进一步细化。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要落实到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应该遵循“思政”和“专业”相辅相成的原则,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专业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研制一份“课程思政纲要”,切实达到育人效果。

(二)把握“思政元素”与专业学生的切入度

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要以海洋渔业行业需求和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海渔专业的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结合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海洋渔业中的热点问题,就能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具体章节分别布局,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分析的策略。

四、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理解和领会课程思政内涵,深化课堂思政教学改革

当前对思政课程学习、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于推动思政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师德师风建设等具体工作之中。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育人。根据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和教案评价等方面,思政教育理念应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二)立足专业知识,积极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本团队经过重新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对应,深度充分讨论设计教学方案。首先由任课教师梳理专业知识点,将知识点可以切入的思政内容标注出来;接着通过教研室的集中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迪;然后再由教师重新撰写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最后确定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形中传输意识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任课教师在授课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将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融入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中。同时,聘请国外业内专家、渔业公司老总、渔业管理干部和渔业科学家为学生授课;以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课堂思政教学改革,以优秀的渔业案例和渔业人物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情怀。

(四)活用教育载体,多途径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在线学习。本团队重视在线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线上教学资源梳理,引入优秀的海洋渔业案例和故事,增强学生对海洋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传承海洋渔业精神,培育海洋人才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将奋发图强、搏浪天涯的远洋情怀融入青年学子的血液,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五)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贴近行业和社会的客观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很好地把握学生需求,才能找准互动交流的渠道,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出发,结合课程特点适时嵌入思政元素,同时运用好恰当的话语方式,让学生融入课堂。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能力,其中包括: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同时,专业课教师要能够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政素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面向新农科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专业负责人、系主任要引导教师在教育载体、课件设计、教案内容等方面切实开展差异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认真分析涉农专业本身的特点,利用各位学生实际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科创活动,才能使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突破,取得实效性进展。另外,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课件设计和教学改革时,要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否则,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宣传上,思政教育的推动只能是一纸空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