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赵 煜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一流课程即“金课”的建设标准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新开课程由于课程建设基础薄弱、教学团队不够完善等原因,建设难度较大。因此,针对新开课一流课程建设,在开课之初,针对一流课程要求,确定建设方向,规划建设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精密机械与仪器》是2018年新开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多而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测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在测控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对标一流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规划课程建设路径,确定课程建设方向,是这门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但是,当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课程目标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3]。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应该德育先行,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在传授精密机械设计知识方法的同时,以“价值引领”为切入点,打造了德育先行的三级“进阶式”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塑造作为基础性目标,实现意识培养目标;以夯实新时代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精神培养目标;以具备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优良创新创业素质,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比照“进阶式”教学目标,设置”呼应式”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通识性课程开始,将相关课程串联起来,对课程体系进行“呼应式”设置。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生见面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塑造;通过将现代成图大赛等学科基础类竞赛与《现代工程图学》等学科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精密机械及仪器》系列课程等专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实;并通过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夯实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合作精神;以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毕业设计乃至创业为训练舞台,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优良创新创业素质做为主要培养方向,对学生从知识、能力、品质和本领四个方面进行重构。
在理论教学阶段,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设计章节教学任务单,明确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目标性。并以此为基础,适当安排PBL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并启发学生尝试创新设计等。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加强新进展、新成果及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等案例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和灵感。
结合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及QQ群,微信群等完善在线教学平台。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根据专业特点及教学大纲,录制预习视频,知识点讲解视频及习题讲解视频;并根据章节内容设计各章学习单,突出重点和难点;制作习题库,将思政元素融入习题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设计制作虚拟拆装实验及虚拟拆装视频,搭建理论和实践间的桥梁,增强实验的设计性;采用线上视频、直播、虚拟实验与线下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依托泛雅教学平台,将现代网络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实现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和优秀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构建闭环学习模式,基于SPOC环境,延伸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前,通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难点和重点;发布预习视频、相关学习资料及适量预习测验,做到先学后教,并根据视频学习情况及测验反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抢答、测试、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完善的师生沟通渠道,通过学习通、QQ群等多种方式,方便师生沟通,力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力求环环相扣,首尾呼应:课前通过测验检测预习成果并发现问题;课上通过所发现问题为前导,通过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究式教学,有针对性的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并辅助边讲边练、生讲生评、案例点评、 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通过测验、作业、讨论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授的重点与难点,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从而形成“预习-课前测-讲授-课后测-反思总结”的闭环学习模式。
“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完善过程评价机制,包括加强多种评价方式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多种评价形式以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调整评价内容以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4]。因此,有必要建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线上评价、线下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更加客观、科学和全面的课程评价。
基于“产出为导向”、同时兼顾学习过程的原则对课程评价比重进行设计,将线上学习、课堂活动、分组讨论等评价项目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采用60%+5%+15%+10%+5%+5%的比重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其中:期末笔试成绩比重为60%,平时作业比重为5%,实验比重为15%,分组讨论比重为10%,课堂互动比重占5%,线上学习评价比重为5%。
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在评价中的比重,引入平台评价方式,以更加科学、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方式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展开(表1)。线下评价方式以教师评阅为主,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用于大部分作业、考试等的评价;线上评价方式则以平台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主要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对线上学习与混合式教学进行过程评价。
表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为了避免以往教师主导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化和片面化,评价主题由以往的教师变更为教师+同学+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模式。学生将参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互评、自傲组展示等过程性评价环节,由教师制定评分标准,每位同学对组内和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平台将参与抢答、测验、讨论等混合式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结果按照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教师作为评价主题的主导者,从以往主导评价变更为主导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标准及期末终结性评价等。
改变以往以期末考核作为唯一评价内容的方式,评价内容将更加多面,过程性评价将在评价过程起到更多的作用。评价既关注产出任务的质量,也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5]。评价内容除了常规知识点的考核,还对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机构原理的分析能力,报告能力等任务产出的评价,不但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情感因素等多个方面。
推动高校课堂教学变革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要求[6]。建设“一流课程”是国家实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两性一度”的标准是我国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5]。对新开专业课建设来说,只有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在建设之初就确定好建设方向,规划好建设路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持续变革,才能实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