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策略研究——基于某少数民族县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时间:2024-06-19

严 芸 封德平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39)

一、引言

2012年,“互联网+”概念由易观董事长首次提出,随后关注度不断攀升。互联网+”中的“+”不仅代表着充分利用、借力互联网,更代表着要融合互联网实现共同的发展[1]。2015 年 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线上与线下就要结合得更为紧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目标之一。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即指少数民族教师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资源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和改造少数民族教书育人环境能力的过程[2]。要提升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促进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这也是指导和引领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新型技术与观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关系着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和未来教育质量的走向。通过对某民族县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调查,旨在更好地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深入研究做出理论支撑。

二、“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与功能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所扮演的传统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他们所要发挥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功能,而是趋于多元化的势态,要有利用和操控互联网整合资源的能力。相应教师的教学也应由台前教学向屏前教学转变。

(一)教师功能日益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通过书本知识、老师面授课程才能获取,现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类信息资源。因此,教师角色的权威色彩逐渐趋淡,教师功能不断多元化,教师已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其功能转变主要体现在于:“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以及组织者;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者;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者和引领者”[3]。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还必须学会运用互联网资源和素材来丰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检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4]。这些都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赋予自己新的功能和再生活力,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教学模式。

(二)教师角色从台前转向屏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主要是靠占据三尺讲台来传授知识。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从讲台前转向了电脑屏幕前。相比较过去的学生,受互联网熏陶和影响的新一代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这也导致许多教师之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学会把现代互联网教学方式,如慕课、云平台、视频课堂等植入到课堂教学里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实现专业发展,满足电脑屏幕前学生的知识需求,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机遇分析

1.信息共享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过去教师主要通过线下进修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在“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展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时空,使教师仅仅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突破传统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各类教育网站或者教育平台上进行学习,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同行交流互动,参考其它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方法,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率。使教师“既成为自身经验的贡献者,又成为别人经验的分享者,真正能够借助同伴互动的力量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真正地投入到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来[5]。

2.平台共享增强师生互动频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堂平台与学生增加互动频率,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改进教学的不足之处,因材施教,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时代各类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后答疑和作业辅导,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线上学习讨论会,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角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挑战分析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然而如果教师过于依赖信息与技术,也可能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产生困惑。

1.资源共享可能导致教师丧失自身的教学个性

在“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教师不仅可以参考优秀教师分享的案例,还能自主分享自己设计的教案或者课件。但是,资源共享带来的一个负面作用就是可能会导致网络资源出现同质化现象,各地、各层次的教师可能不加修改而直接引用。使教师丧失了自我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仅作为信息技术的传递者,致使教师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丧失。

2.缺乏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和技术使用有效性的考虑

“互联网+”背景下,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给课堂教学增色,提升教学效率,追求时代潮流成为广大教师的选择。但受到效率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对信息技术恰当性和适用性的评判,为了追求效率而不顾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盲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6]。另外,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教师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挑选有效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肯定会遇到不好的体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网络资源的发挥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发展较弱。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及问题现状,笔者对某民族县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笔者向某民族县的178位专任教师发放了问卷,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回收了172份问卷,因此,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率为95.51%。

(一)问卷设计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角色与功能发生了转变。同时,“互联网+”时代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次调查在问题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旨在了解民族地区教师对“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与功能转变的认识情况,问题包括“您是否意识到当前时代教师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讲台前的教学之外,你是否经常利用互联网媒体和新媒体与学生交流”。第二,旨在了解民族地区教师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情况。问题包括“您是否经常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类教育资源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各种信息技术使用和互联网教育资源使用是否提升了你专业发展的效率”“您是否经常通过网络平台与其它教师交流互动,参加在线教育”“您是否通过互联网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知晓当前教学的不足点,从而有计划的改进教学方法。”第三,旨在了解民族地区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专业发展的困惑。问题包括“您是否经常会刻意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正使您与同事们的教学逐渐同质化,缺乏教学个性”“您是否经常考虑信息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及“您是否经常为如何从互联网选择有效的教育资源感到困惑”。

所有问题答案采用了李克特量表,每个答案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不认同”“不认同”“一般”“比较认同”“非常认同”,分别对应1-5分,然后通过计算每个问题均值的方式来统计调查问卷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对第一部分问题数据的统计,“您是否意识到当前时代教师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讲台前的教学之外,您是否经常利用互联网媒体和新媒体与学生交流”得分分别为4.124和4.232,介于“认同”与“完全认同”之间,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能够充分地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与功能的转变。

根据对第二部分问题数据的统计发现,“您是否经常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类教育资源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分4.754,“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极大地提升了您专业发展的效率”得分4.642,介于“认同”与“完全认同”之间。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经常利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使用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发展的效率。然而,“您是否经常通过网络平台与其它教师交流互动,参加在线教育”“您是否通过互联网经常与学生互动,了解目前教学的薄弱,从而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得分分别为3.054和3.271,介于“一般”与“认同”之间,并且偏向于“一般”。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与其它教师交流互动,也较少参加互联网平台上的在线教育。此外,民族地区教师也没有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互动,从学生角度了解目前教学中的不足。

根据对第三部分问题数据的统计可知,“您是否经常会刻意的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正使您与同事们的教学逐渐同质化,缺乏教学个性”得分为4.236和4.123,介于“认同”与“完全认同”之间,这一结果说明民族地区教师经常刻意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同时他们也发现过度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已经使他们的教学失去个性化。“您是否经常反思各类信息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得分为2.342,介于“不认同”与“一般”之间,偏向于“不认同”。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很少考虑信息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您是否经常为如何从互联网选择有效的教育资源感到困惑”得分为4.324,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经常为选择互联网上教育资源的有效性感到困惑。

五、“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利用互动式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从调查可知,民族地区教师不注重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互动,这在各民族地区较为常见。少数民族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占主体地位,学生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频率、掌握程度与多样性方面的能力均较弱。因此,笔者建议民族地区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教学的评价,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即时交互反馈信息,师生之间形成新型的伙伴关系。促进双方对知识、方法、能力的把握,最终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

(二)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

从调查可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共享正导致教师丧失自身的教学个性,究其关键因素是缺乏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年龄稍长的教师容易满足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固步自封,对新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存在抵触情绪。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彰显教师专业个性化的关键,民族地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建构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民族地区教师应多借助虚拟教研、在线教育等平台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当前,博客、社群,不仅能使民族地区教师吸取更多优秀思想和教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民族地区教师之间的思想互动和心得交流,促进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更具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

本土文化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知识体系,是凝聚本土社会的力量源泉,蕴涵着千百年来本土人民世代积累的智慧。民族地区教师在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优秀同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时,应立足本土文化、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本土文化引入教学之中,增加教学本土特色。这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科学知识,适应本土社会生活,服务和建设本土社会。

(四)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进行反思与改进

从前文的调查可知,民族地区教师常常刻意地去使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资源。同时,互联网上过多的教育资源也使他们难以抉择。对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经常性的反思和改进。从实际而言,反思和改进,亦是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策略。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在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时,首先,必须考虑选择何种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地起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盲从。同时,教学后民族地区教师也要反思和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效果,不断修正使用的方法,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五)学校做好平台支持和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的传递从过去的单向传递,变为现在的多向交互传递[7]。因此,管理部门要做好管理制度设计,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首先,建立学校智能化管理和课堂教学的网络体系,不仅要让教师掌握现代信息化技能,还要把互联网思维植入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其次,创设学习交流的平台,如开展公开课竞赛、教学技能大赛等赛课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队伍向智慧型转变。再次,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造多媒体教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设良好条件。还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评优评先的指标之一。这样,通过学校的管理举措的评价机制,使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角色与功能正在不断转化,由此带来的技术与资源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民族地区教师的调查研究可知,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应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和网络平台来促进专业发展,加强主体意识的建构,打造本土特色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并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持续反思与改进,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