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赵 莉 黄月月 马剑锋
(常州大学商学院,常州 213100)
目前国内外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研究仍在不断探索之中。现有学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角度提出目标、课程、教师队伍等均存在一定发展问题,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学科人才[1];通过对近70年来的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回顾,总结复杂多变环境下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状况,如何更好地进行本土化发展是当前发展的重点[2];通过采用“一法四用”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造力、独特创造力和协同创造力,对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借鉴意义[3];从服务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提出推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建议,肯定了培养工商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科学性,有利于工商管理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4]。
培育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健全人才模式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需要,更是发展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培育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的模式效果不佳,硕士研究生培育质量不高。基于此,文章以常州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现状为例,探讨新时代下工商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的模式,通过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常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优化。
2011年,常州大学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11月,常州大学将其正式调整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在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中,常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前25%,名列全国第55名。学科坚持“面向石化行业转型升级、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三大原则,实施“行业化、区域化、国际化”三大战略,设置会计学、智能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对外贸易与跨国经营管理、大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资源配置与环境管理和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等十个学科研究方向。
目前,学科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中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7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人才15人,江苏省首批社科英才1人;教授21人,博士45人,学术基础厚实,学缘结构合理。本学科近5年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四十多项。团队成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等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哲社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等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本学科现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7个,并与密苏里州立大学、梅西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植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和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发轫地的文化土壤,常州大学依托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办学传统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坚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以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过十多年不断的积累,工商管理学科已逐步发展为注重国际化、行业化与区域化,突出学科交叉、服务区域需求、贴近石化发展、研究方向稳定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常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化贡献的工商管理服务智库,建构了具有行业化特质的资源环境管理领域,开拓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常州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其中A类学位课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高级经济学与高级管理学,学分不少于12学分;另外设置B类学位课组织管理理论、物理与供应链管理、高级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管理等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划分C类专业选修课,涉及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管理运筹学、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等23门课程,学分不少于8学分;D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商务导论等,学分不少于2学分;实践环节需要研究生听满10次讲座和参与必要的实践活动。除此以外,学生论文工作需要满足参照《常州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实施。
研究生群体差异化高。在职人士对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非应届生在考研大军中的比例也逐渐上升。根据研招网数据,2017年非应届生报考研究生比例为43.8%,2018年上涨至45%,同比上升1.2%。研究生招生群体不断扩大,应届生与非应届生、跨专业和本专业的学生关于专业基础、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相较于应届生,具有社会阅历的非应届生凭借过去的工作经验在解决问题上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具有更高的实操能力,但在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和学术水平上有所欠缺,导致不同年龄结构的研究生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
研究生专业方向分散。跨专业或调剂专业的学生可能存在与现学专业方向不一致,知识结构与认知理解的差异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难度。同时,学科范围广、不同学科专业类别跨度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兼顾过往的学习经历和专业匹配性可能导致其选择导师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发与未来研究方向不一致等问题。
研究生学术热情不高。部分研究生学习仅追求满足于毕业要求标准,阻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放弃选择额外的学习尝试和探索,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清、意识淡薄和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对学术研究方向的兴趣与热情也是造成学生学术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学院积极邀请国内外学术领域专家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为学生学术交流和提升学术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工作交流平台,然而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研究生责任观念不高。研招网2019年调查研究显示,接近40%的考生表示选择考研是为了个人发展与就业前景,8.82%表示读研是因为暂时不想就业。此外,35%的考生非第一次考研,选择“二战”甚至“多战”的考生不在少数。超过半数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缺乏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与积极的学业追求,研究生课业学习活动宽松自由可支配时间多,一些学生因此迷茫空虚、沉迷游戏等,无法履行研究生教育的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自身责任感。
提供教育条件有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的支持,客观环境包括场所、资金、导师等,主观条件包括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重视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术激情,受限于没有提供项目资助导致经费不足、人员紧张等加剧了科研的难度与挑战[5][6]。导师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学术道路起着重要作用,提供学生匹配的足够的学术指导与帮助,同时,学校可能无法提供充足的师资来满足不断扩张的学生需求,不能从研究方向、兴趣等方面实现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匹配的选择,在学生选修课业选择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权。
学生管理工作复杂多样化。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近十年来,以应用为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大。在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截至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类型包括定向与非定向,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诉求不同加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学生管理内容涉及研究生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实践与科研导向等,均对规章制度、监督执行、考核测评和评估反馈等提出了一定要求,既需要符合规章制度的原则,也需要实现与因人因事进行的灵活调整[7][8]。
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端正风气与道德规范。为培育诚实勤奋、热爱科学、务真求实与学术严谨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学校应严格按照研究生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与监督,努力营造优良学术研究氛围和学习风气来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同时,应该严格杜绝学术虚假,完善积极宣传规章制度与加强学科建设,改正和修订学科建设中不成熟的地方。研究生更应严格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关注研究生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心理机制。良好的健康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健康的体魄是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基础,健全生理和心理健康。学院应在新生入学后对其开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新生教育,帮助其对学习生活有清醒的认知和理解,并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研究生也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通过和同学友好沟通实现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学会合理调整身心化压力为动力。
提升学习热情自主性,拓宽能力和素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应将老师灌输知识的模式转变为自发主动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为辅,主动根据自身兴趣点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提升学习能力。从学习内容的广度来看,不应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拓展完善基本技术技能包括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在不断地学习和发展中进行完善和修正,更好地塑造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专业差异化培养方案。学院应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特质与专业发展方案、实践模式和培养需求相结合,实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学生培养战略。考虑学生原有专业方向与现学专业的匹配程度的同时,统筹调度资源为学生充分提供选择导师、课程等的支持。如,跨经管专业的工科学生多在思维逻辑、数理分析上具有优势,但在专业基础的学习上有所欠缺,可以通过灵活地选修课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加强学科专业化与差异化建设,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等激发学生兴趣来提升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善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学院应健全教师责任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教学监督质量体系,加强教师实施教学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推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教师教学可采取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方法创新教学形式,与时俱进采用线上学习等模式,搭建平台延伸课堂学习平台的范围,吸收社会资源将新鲜的知识更多地传递到课堂当中为教学内容提供不竭源泉[9][10]。同时,教师应加强课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组织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和兴趣,帮助其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邀请相关就业指导专家、时间管理者和优秀校友等进项宣讲,深化实践教育,努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跟踪社会评价反馈,加强学科持续发展。为满足地方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建设的需求,正确定位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对常州当地的发展情况有清楚的认知,为常州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同时,密切跟踪毕业生在当地企业就业情况,涉及当地和外地企业的工作情况,收集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的意见和评价情况,从而对今后学科形式、内容等大发展有所调整和优化,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为今后工商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