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成效价值研究

时间:2024-06-19

刘富强 苏永生 沈 莉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推进第八次课程改革进程中,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为凸显 “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和谐校园的设计理念和“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奠基”的教育理念,建设了体现课程资源集约、育人功能完善、发展空间宽广特点的新校区,持续性地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为学生多元化、自主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学校自2009年开始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学模式,经过了“分项轮换式”教学模式、“分项专选”教学模式、“必修、选修相结合”教学模式发展到了现阶段的“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质、形成校园体育特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优质资源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保障

(一)优化配置课程资源

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期间,学校主要从三个客观方面整合并且优化课程资源的分配:体育人才基础培训、发展培训和专业培训。学校体育健康领域建有建筑面积为88792.7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涵盖了羽毛球馆、篮球馆、排球馆、田径馆等,最多可供1000余名学生和观众同时使用。同时在户外还配备有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冬季溜冰场等。并且,校园里面还设置了硬化的活动场地,每名学生平均运动面积为13.5平方米。这些资源的分配充分反映了课程资源的密集性、多元性和互补性,也能反映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共享、兴趣、适应特征,充分满足了新课改教学、社区服务和承办各级各类项目比赛的标准和要求。

(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依据当前牡丹江地区的高中生体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探索与研究基础与发展、多元与选择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创建富有创新空间和生命活力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体系,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以及个体评价体系,将代表性评价以及过程参与性评价充分融合,形成更加完备的多重评价体系。基于新课程模块的相关教学规划,学生的最低和最高学分标准将先期设置为16学分和25学分。提高学分制度使用的效果,荣誉学分可向学生授予以奖励他们的提升运动成绩。倡导在教学组织方式方面的改革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分领域的价值。学校更加科学灵活地设置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们同时学习的科目数量,以确保学生学习的集中度和有效性。这样的作法提升了学习过程的可选择性。

二、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过程

(一)“分项轮换式”教学模式

学校基于科目、模块编制了《学生学习手册》以及《场馆资源开发与利用指南》,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场馆资源培养运动技能和健康素养,同时了解学生对各个项目的喜爱与了解情况。自2009年开始,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资源,我们改变了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了“分项轮换式”教学模式,以相邻两个班为单位,学生每月更换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定期考核,即每次更换项目后对上一项目进行技术考核,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项目技术的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但是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后,我们发现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技能方面存在“样样知、样样松”的弊端。这种状况出现后,我们及时研究讨论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

(二)“分项专选”教学模式

2010-2011年我们针对“分项轮换式”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分项专选式”教学,即以7个教学班为一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每一学年选择一项体育技能项目,从而可以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我们在教学中打破了班级界限,增加了学生横向交往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性与集体性。高一学年的必修课程为篮球、速滑、田径、足球、排球课,高二学年则开设羽毛球、乒乓球课、篮球课、手球课、田径课,高三学年开设游泳课、网球课和健身课。每项课程确定模块学习达成目标和评价标准,依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潜质、不同趣向分层次进行专选教学,进行个性化田径项目校本评价,关注可行性以及实用性,推动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以及专业,培养学生长期性的运动意识和习惯。

(三)“必修、选修相结合”教学模式

在不断地探究改变中,我们在2011年后开始推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分项轮换式”和“分项专选式”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其进行综合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依托体育与健康的领域场馆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普选、限选”互相配合的体育选修制度,实现了“四个转变”,即运动呈现方式转变,教学交往方式转变,资源整合方式转变,运动效果评价方式转变。

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的丰富的课程门类,在选修课上更多体现,并且积极创设条件,制定开放选修课的计划,逐步提供多种多样的选修课、高质量的等候课程,增加更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内容;增强课程功能,使课程不仅起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还要能够提高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模式不断改变的同时,我们也根据体育健康监测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跟踪。入学后,在每学期的固定期间对学生开展体质方面的测试,并对每个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跟踪,以此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状况。通过近两年的测试成绩分析结果,我们发现,65%的学生柔韧力量类的成绩能达到及格以上标准,60%的学生速度灵巧类的成绩能达到及格以上标准,仅35%的学生体能类(耐力类)成绩能达到及格标准。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体能类项目进行了重点训练,尤其是长跑,即每到冬季时针对大课间时间进行长跑练习,以此逐渐增强学生体能类成绩。“必修、选修相结合”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阻碍,使得课程更加灵活,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每一领域都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在实现课程整合的同时,兼顾了学校和社会生活的统一,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机会,也为学校形成自身特色提供新的思路。

三、现行“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的依据与内涵

男、女生生理和心理差异使男女分班教学成为必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突增期,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尤为凸显,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在生理上,男学生能够彰显出他们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而女学生充分体现其协调、敏感和灵活的特征。最为明显的身体差异是,青春期后期女孩的平均最大耗氧量仅是男学生的十分之七左右。从心理上讲,高中男生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幅度较大的竞技运动,例如篮球和足球,以炫耀自己的身体素质。高中女生则偏爱有氧运动、羽毛球等幅度不大且有韵律感的运动,从而导致课程内容安排无法平衡男女生的爱好。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应在更深层次继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管理、优化过程,全方位提供体育教学、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数量。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我校体育课堂在开展选修课堂的基础上实施男女分班教学。

通过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考量与分析,2018在“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男女分班教学。即每7班级配备两名体育教师,在原班级的条件下实行男女分班教学,将师生比进行大幅度调整。同时,在必修内容教学完毕后,学生开始选修学习,每个运动项目需修满18个课时,上下学期统一项目所修学时累加,修满18个学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有考核通过才可进行下一项选修内容的学习。

四、实施“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教师教学的成效

1.缩小了师生比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从标准可以看出,在一般教学模式中,一名教师在同一时间授课需要面对一个50-60名学生的班额,8-9个班配备的师生比约为1:400。而在我校现行的在原班级条件下的男女分班授课中,将师生比进行大幅度调整,每7个班配备两名体育教师,7个班配备的师生比为1:180左右。由此看来,男女分班教学可大幅度缩小师生比,从而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使教师能够安排更合理有效的课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授课对象由原来的一个班级,转变成为相同性别的20-30名学生,教师对于性别相同的20-30名学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备课,同时使用较为统一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整体性的教学,减少了按性别不同进行分组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教学实践以及因性别差异造成的运动兴趣矛盾。同时,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更多的分组教学方式。在技能学习初期,可将学生随机分组进行技能学习;技能学习中期,为了使技术学习更有针对性,可将接受程度差异不大的学生同质分组进行学习;技术学习的后期,还可以将相同错误动作的学生分为一组,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细教学,使每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另外,教师还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更加轻松、灵活,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3.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兴趣与学生需要选择教材、编写计划,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有利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保证了教学进度的系统性。相对人数的减少,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活动范围的缩小,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进行了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学习效率,较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压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发展的成效

1.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喜欢的运动项目差异较大,还存在羞于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课堂乏味、不活跃,男女分班教学中,可明显感受到,课堂的氛围有了显著改善,学生在相同性别的群体课堂中,更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多样、有趣。这种差异性在女生身上更为显著,男女分班教学的过程中,显而易见,女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做一些动作时,相对更大胆、更勇敢地表现自己,课堂的参与度表现更加积极,逐渐变为享受课堂。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发育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中,先天因素不变,而后天体育锻炼获得的效果与主观训练意志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我校现行的“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将师生比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的同时运用选项教学的模式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及其他趣味性较强的选项项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自主锻炼的意志也会随着提升,更有效地增加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性、灵活性、多变性。

3.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自实行该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以及参与度都有了明显提高,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上也显而易见。自2018年以来,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升趋势明显,及格率与优秀率稳步上升(见表1,注:为了方便对比,2016、2017年为未开展男女分班的体质健康数据)。

表1 近4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对比

由表1可见,2016、2017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呈稳定状态,甚至2017年的数据要低于2016年,但是自2018年以来,数据呈稳定上升状态,2019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及格率相比2017年增加了百分之三、良好及以上增加了百分之二,这反映出我校开展的男女分班教学对发展学生体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观测到,我校体质健康成绩在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比例虽有增长,但依旧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对我校近4年学生体质健康中的各项目平均成绩做了对比(见表2)。

表2 近4年学生体质各项目平均成绩对比

由表2可见,实行该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各项目体质健康数据都提高明显,有些项目如立定跳远、肺活量、引体向上,学生成绩提升较大,但是跑类项目和坐位体前屈项目学生的成绩虽有所提高,但涨幅不大。这种情况可能和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有关,自实行“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虽有明显提高,但也区分运动项目,田径类课程中,学生的学练兴趣还不是很高,在各运动项目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比起田径课,学生更喜欢球类课和健美操类课程,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的跳跃能力、肺活量、柔韧性等素质提高显著,而像800米和1000米这种需要耐力素质的项目,学生成绩的提高则不是很明显。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同学的柔韧性远远高于男同学,而男同学的肺活量和跳跃能力远远高于女同学。这和男女同学的生理特点相关。

为了平衡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我校教师做出如下对策:(1)对田径课的上课形式与练习方式做出创新,让田径课堂变得更有趣,使学生能够增加对田径课的兴趣,令学生能够热爱跑步这项运动。(2)在女生课上,多做一些能够提高女同学跳跃能力和心肺能力的练习和游戏;在男生课上,注重发展男生柔韧性和上肢力量。引导学生多参加原本不感兴趣的项目,平衡、稳定地发展身体素质。

4.拓宽学生运动发展方向

身体素质的成长与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大力倡导终身体育的理念,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活动十分枯燥且无聊,是导致学生学练兴趣较低,锻炼积极性不高,没用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原因。通过男女分班教学的选项模式,增强运动项目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有一定的认知及基础,通过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业余时间锻炼身体的意识,使得他们内心想要参与体育锻炼。监督和指导学生定期定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使其初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选修课程的开设以及考核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掌握1-2项运动项目,拓宽学生的运动范围,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在更深层次上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五、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价值研究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价值

1.促进教学理念变革

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基于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使学生获得系统性、全面性以及个性化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学校和学生摆脱竞争和应试教育的桎梏,改变传统普通高中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转换“直接出口主义”的思路,并不断追求价值目标的定位,充分彰显普高教育的内部价值追求。

2.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两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研究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发展。完善后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学习化课程,更利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性格健全、兴趣爱好多样、视野开阔、个性鲜明、终身学习意识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优秀高中生。

3.促进教学设计变革

“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利于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与单独科目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这种模式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确定整体目标,然后要进一步具体化为模块内每一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并清晰地意识到每一部分的目标如何去体现整体的学习领域目标。

4.促进评价方式变革

“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改变了学业成绩评价模式,对评价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单纯学科测验成绩作为考核方法,将综合考核方法改为学生学习成绩和成长记录的系统性考核方法。并且,对相邻学期的累计评估解决了学生的不稳定和学习肤浅的相关问题。我们需要基于课程的多重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原则以及评价思路,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法。全面、动态的建立起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档案或者手册,可以完全展示并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习历程。

(二)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价值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与改进的目的在于培养新的、挑战性的和性格健全的高中生,并改变教师在课程、学生以及价值层面的观念。在课程观方面,教师应当积极控制课程,掌握相关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发展的知识。基于特定的课程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改造、创新和发展现有课程的能力。作为具体实施者,教师也逐渐重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潜力,尊重个性,注重培养发展的、独特的、具有能动性的高中学生。在价值观上,教师更加注重创造性,正视自身作用,从教育产品的原始生产者和学生培养者,到教育的指导者以及组织者,进而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者和指引者。

2.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

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与完善为教师提供了重组知识和发展专业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当着力提升具有与高中分领域配置课程兼容的专业工作能力。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主张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假若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况下继续关注某个或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尝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并持续性地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那么紧迫的课堂时间问题在必修课程中就会出现,并且难易度区分、教学深度和进度控制、领域之间衔接等问题都会在摸索中得到解决。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关注备课、讲课、上课以及评估环节,优化调整工作方式,改进教学的专业化。

3. 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对原有课堂结构有很大改变。对教师来讲,转变教学模式,容易造成不适应,难以实现。教师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决策者与实现者,是将现有教科书转变为特定的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师。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并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教师能力越高,发展越成熟,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课程的实施水平在更深层次上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可以及时地寻找到课程实施中的暴露出来的问题,以便于更有效率地指导课程实践,设计并且改进课程改革方案。其实质也就是教学文化的创造过程,需要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积极改进原有的教学文化,构建新文化,切实参与到实施过程其中。

(三)在学生发展方面价值

1.素质全面提升

“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在以往保证必修课程全面实施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基础下开展男女分班教学。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而言,课程多样化,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2.趣向发展多元

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每个具有独特发展需求的人都是不同的,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的本质要求打破过度的统一,保证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独特发展拥有充足的环境。“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教学模式为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3.个性特长突出

教学模式的持续性改进与发展主要是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同样也考虑到了学科群的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差异,开设男女分班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促使他们对于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探索精神并且保持坚持真理的态度。并且,应提升他们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充分获取新知识,提升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掌握沟通与合作技巧。男女分班模式的实施,选修课程的增加,教学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以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素质能力的传统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强化对于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关注力度,给予学生培养特长、发挥自身潜力的机会。这也达到了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的。

(四)在学校发展方面价值

1. 助推学校管理改革创新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持续性的深化改革中,逐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政府简政放权等因素影响,学校办学自主权力扩大,形成教育竞争的新格局。当今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发展自己的特色并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了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培养出专业性强且素质高的学生,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权利和责任是基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文件,并在规定范围内推动课程创新。

2.形成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文化与课程改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在相互促进。课程改革是外部动力,对学校文化又有一定的影响和触动,存在着关联性。在课程改革的挑战下,学校文化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实行“男女分班教学+选项教学”的教学模式下,为学校文化价值观带来了多重价值的冲突和共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